四问恒瑞:你到底凭什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5:52 2

摘要:8月20日,这份半年报刚刚出炉,就在医药行业引发了关注。更令人振奋的是,公告显示公司创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95.6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60.66%,其中创新药销售收入75.70亿元。这意味着恒瑞已经从传统仿制药企成功转型为创新驱动型企业。

题要:中国需要更多的恒瑞,世界也期待更多的 “中国恒瑞”。

作者|华祥名

编辑|张琦

一份营收净利双创新高的半年报背后,是中国药企迈向全球舞台、加速实现创新引领的奋斗轨迹,也藏着中国医药产业崛起的密码:

157.61亿元,同比增长15.88%——这是恒瑞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成绩。

44.50亿元,同比增长29.67%——这是恒瑞交出的净利润数据。

8月20日,这份半年报刚刚出炉,就在医药行业引发了关注。更令人振奋的是,公告显示公司创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95.6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60.66%,其中创新药销售收入75.70亿元。这意味着恒瑞已经从传统仿制药企成功转型为创新驱动型企业。

鲜活数字背后,是一个更宏大的故事:

从连云港一家生产紫药水的小厂,到跻身全球制药企业50强,恒瑞医药用55年时间书写了一部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奋斗史诗。

人们不禁要问,恒瑞凭什么?

恒瑞的回答,写在它的历史里。

1992年,恒瑞前身连云港制药厂账面资金不足10万元,却毅然拿出120万元购买抗癌新药异环磷酰胺专利。1995年,异环磷酰胺经国家药政部门批准上市,第二年恒瑞医药一举成为亿元销售企业,并逐渐成长为我国抗癌药领域的领军企业。

1998年,恒瑞启动了公司第一个创新药艾瑞昔布新药研发工作。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2000年,恒瑞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拿着上市募集的资金在上海闵行设立上海恒瑞研发中心,从此正式走上创新发展的道路。

如今,创新已深深融入恒瑞的基因。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38.71亿元,累计研发投入超过480亿元——这个数字,稳居全国医药企业前列。

恒瑞医药的创新投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数十年的坚守。自2021年以来,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均保持在20%以上的高位,2024年这一数据达到29.4%。

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曾坦言:“创新,永远是恒瑞的主题,是恒瑞的生命线。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恒瑞的今天。”这种深入骨髓的创新意识,成为恒瑞发展的根本动力。

研发绝非金钱游戏。恒瑞凭借长期主义的耐心,已将研发管线数量做到全球第二。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6款1类新药密集获批,10款新药已经挺进临床III期,22款进入临床II期,15个自主研发的创新分子进入临床I期。与此同时,恒瑞还有10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400余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

创新不是漫无目的的跟风。从肿瘤、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到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科学等领域,恒瑞始终聚焦“未获满足的临床需求”进行创新研发。

世界级的企业,必须有世界级的品牌。

来自全球的认可是最好的证明:国际咨询机构Citeline发布的《2025年医药研发年度回顾》显示,恒瑞医药自研管线数量位居全球第二。而自2019年起,恒瑞已经连续七年跻身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评选的“全球制药企业50强榜单”。MSCI ESG评级获评“AA”级,在全球医药行业处于领先水平。

此前,恒瑞已经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家将国产注射剂规模化销往欧美日市场的中国制药企业;研发了全球第一个晚期胃癌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这些不是偶然,而是长期主义的结果。

如今,恒瑞医药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而是将目光投向全球舞台。2025年,公司对外授权成绩斐然:

3月,公司将脂蛋白(a)【Lp(a)】的口服小分子药物HRS-5346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授权给默沙东,获得2亿美元首付款、最高17.7亿美元里程碑付款、相应销售提成。

4月,将口服GnRH受体拮抗剂SHR7280(适应症涵盖医学辅助生殖及妇科领域)在中国大陆的独家商业化权益及授权区域之外区域的优先谈判权授予德国默克,获得1500万欧元首付款,并有权收取产品获批后一定的里程碑付款及达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提成。

7月,恒瑞医药与GSK达成合作协议,将共同开发至多12款涵盖呼吸、自免和炎症、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药物(含PDE3/4抑制剂HRS9821大中华区以外授权)。根据协议条款,GSK将向恒瑞医药支付5亿美元的首付款,潜在总金额约120亿美元的选择权行使费和里程碑付款,以及相应的分梯度的销售提成。

三年来,恒瑞已与全球合作伙伴进行了10项对外许可交易,这也是全球医药行业对中国研发能力的郑重投票。

这些交易不仅带来可观收入,更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从“单个产品出海”向“体系能力出海”的进阶。恒瑞的创新实力获得了国际顶尖药企的认可。

除了“借船出海”以外,恒瑞还在积极自主出海。目前公司正在稳步开展创新药国际临床试验,已有超过20项海外临床试验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及韩国等国家启动。瑞康曲妥珠单抗获得FDA孤儿药认证,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双艾”组合)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uHCC)中位总生存期(OS)达到23.8个月的数据被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ESMO临床实践指南:肝细胞癌诊断、治疗、随访》推荐。

此外,恒瑞在港股的上市构建的不仅是A+H双资本平台,更是中国医药接轨世界资本的跨海大桥。

恒瑞用实力证明:中国制药不仅能惠及本国患者,也能为全球健康贡献中国智慧。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破解人才瓶颈,是中国科技企业走向全球的必经之路。

恒瑞医药正在用行动回答这个时代命题。如今,公司已拥有近6000人的研发团队,体现了对创新的长期投入与战略定力。超过三成的管理者具备海外教育或工作背景,为恒瑞的国际化进程注入了多元视角与全球经验。新任总裁冯佶带来了跨国药企的战略眼光,耶鲁、霍普金斯的毕业生与北大才俊在这里并肩作战,共同推动中国医药走向世界。

恒瑞的人才战略并非停留在口号。公司宣布将回购10-20亿元的股份,用于实行新的员工持股计划,2025年激励规模不超过1400万股。 恒瑞也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从“高管经营能力提升项目”到“瑞鹰计划”、“恒星计划”,公司针对各层级员工实施精准培养。

正是这种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与系统培养,使恒瑞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杰出雇主”认证。

从一家小药厂到如今中国制药行业的参天大树,恒瑞医药持续招揽世界领军人才,不断的创新投入与国际化布局,正走向全球医药舞台的中心。

恒瑞医药55年的发展史,是中国药企走向世界的缩影。

从技术追随到技术引领,恒瑞走出了一条中国医药产业升级的自主之路。

公司目前已经建立了成熟的PROTAC、肽类、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多特异性抗体、ADC及放射性配体疗法等技术平台,初步建成新分子模式平台,同时在不断开拓AI药物研发等平台。在恒瑞,你会看到ADC平台已有10余个新型,具有差异化的ADC分子成功获批临床,其中瑞康曲妥珠单抗(SHR-A1811)目前已有9项适应症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这些,不仅是恒瑞创新的引擎,更是中国医药迈向“源头创新”的关键支撑。

当前,中国医药产业正处于创新升级的关键阶段。我们需要更多像恒瑞这样的企业,敢于坚持长期主义,敢于啃硬骨头、闯技术无人区。

恒瑞的半年报,不只是财务数据的呈现,更是中国医药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它展示了一条从“中国恒瑞”走向“世界恒瑞”的发展路径,为中国药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恒瑞的答卷掷地有声:中国药企的星辰大海,在于以创新疗法守护健康、以全球视野承担使命。这束从黄海之滨燃起的火种,正照亮更多中国药企远征的航路。

中国需要更多的恒瑞,世界也期待更多的 “中国恒瑞”。

因为恒瑞的答卷早已证明:中国的,终将成为世界的。

来源:华祥名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