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擅长:婴幼儿及儿童喂养、饮食教育及营养发育指导,孕产妇营养指导及健康管理,急慢性疾病及肥胖营养治疗,以及肠外内营养支持。
工作于:北京和睦家医院康复医学科,悉尼大学临床营养学硕士,澳洲DAA认证执业营养师,《临床营养网》签约营养师
擅长:婴幼儿及儿童喂养、饮食教育及营养发育指导,孕产妇营养指导及健康管理,急慢性疾病及肥胖营养治疗,以及肠外内营养支持。
参与第35版《马丁代尔大药典》、《营养评估与营养治疗手册》、《Krause营养治疗学》中重要章节的译校编审等。多家媒体营养专栏签约专家顾问,并担任过数本母婴类图书主编。
文章来源:遂谦的营养小屋
已授权《临床营养网》转载
你知道吗?有一种疾病,导致全球每年 280 万人因它丧命。我们中超半数的人,正在悄悄 “ 喂养 ” 这个隐形杀手却不自知……这种 疾病 ,就是 肥胖 !
今年 3 月, 世界肥胖联合会重磅发布的《 2025 世界肥胖地图》 数据显示, 2025 年中国 18 岁以上成年人 41% 体重超标(按 BMI ≥ 25kg/m^2 ), 9% 的成年人伴有肥胖(按 BMI ≥ 30 kg/m^2 )。预测 至 2030 年,中国成人超重 / 肥胖人数将达到 5.1504 亿。这些数据听上去是不是很触目惊心?事实上,世界肥胖联合会对超重肥胖的判定标准是基于白种人 BMI ≥ 25 。如果按照中国超重 / 肥胖的 BMI 诊断标准( 24 kg/m^2 和 28 kg/m^2 ),这些数字只能更高。 (想要获取完整版PDF,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表 2010年、2015年和2030年(预估)中国高BMI成年人口数量(单位:千)
聪明的小伙伴,此刻应该已经掏出手机计算器噼里啪啦一通敲,然后呼 ~ 地长吁一口气 :我的 BMI 不到 24 诶!安全着陆 ~~
别急,我们先来复习一个你可能并不陌生的场景:
自己 / 家人 / 同事 / 好友体检回来后哀怨投诉:自己明明不胖,却被医生指着报告单上的 “ 脂肪肝 ” 和 / 或血脂某几项高的结果敲黑板:要管住嘴迈开腿减肚子啊!当事人低头看看自己虽圆润却并不大腹便便的腰身,十脸懵: “ 都说心宽体胖是福气,怎么到医生嘴里就成了病?再 说了,我这肚 子也没胖到流出裤腰带啊…… ”
我 们从小到大就被各种灌输“胖点更好”:婴儿肉墩墩才健康,儿童有肉更结实,成年人太瘦了没福气。偶尔想减个肥或者拒绝亲友同事塞到嘴边的糖油混合物,还会被调侃 “ 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呢”。
但, 真相是:被称作 “ 福气 ” 的身体脂肪,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全球第五大致死风险因素。 它每年夺走 280 万人的生命,相当于 每 11 秒就有一人被 “ 脂肪刺客 ” 击垮 ——我们确实需要一定量的身体脂肪帮助保护脏器和发挥应有的内分泌功能,但,过犹不及!
当前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扎心真相是: 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 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成年人超重率突破 50% 大关,相当于每两人中就有一人正在与身体脂肪刺客 “ 搏斗 ” 。
超重/肥胖的判断标准
BMI
※ 已经被大多数人了解的体重指数(BMI),只是用来筛查胖瘦的基础/简易指标,计算公式为:体重(kg)÷ 身高(m²)。
- 正常范围:18.5-23.9 kg/m²
- 超重:≥24 kg/m²
- 肥胖:≥28 kg/m²
BMI的局限性:无法区分肌肉和脂肪,例如运动员可能因肌肉量高而被误判为超重。因此,临床上,BMI仅作为初筛指标。而腰围、腰臀比、体脂率等指标才是更精准的胖瘦判断手段。
腰围
※ 反映内脏脂肪堆积,男性≥ 90 cm、女性≥ 85 cm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腰臀比
※ 男性>0.9、女性>0.85:提示中心性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
体脂率(脂肪占总体重的比例)
※ 是更精准的指标,常见测量方法为:生物电阻抗或双能X线吸收法(DXA)。正常范围因性别和年龄而异,一般男性>25%、女性>30%视为肥胖(不同指南的参考范围会有些许差异)。
※ 建议在医疗机构使用专业仪器完成体脂率测量。
你可能会诧异:感觉身边 BMI 超标的人数没那么多啊!今天,你需要掌握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结合上述诊断依据,我们中的很多人,虽然BMI
超重 / 肥胖有那么可怕吗?
这个比新冠这类传染性疾病更 “ 缠磨人 ” 的健康杀手不会让我们突然高烧咳嗽,却能像温水煮青蛙般,慢慢侵蚀我们的血管、关节、大脑……几乎全身所有器官系统,并与增加死亡风险密切相关——真正的“杀人于无形”(好高级!
插图: 《中国肥胖症防治及减重手术白皮书》
2022 年,《柳叶刀》子刊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上发表的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一篇研究,在对 11 万多 16-78 岁芬兰人(平均随访 12.1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方法在一个来自英国的涵盖近 50 万 38-73 岁成年人(平均随访 11.8 年)的独立队列中复制后,得出如下结论:
肥胖与21种疾病密切相关;
肥胖人群患第1种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约为体重正常人群的2.83倍;
肥胖人群患2种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约为体重正常人群的5.17倍;
肥胖人群患≥4种肥胖相关疾病(复杂共病)的风险约为体重正常人群的12.39倍;
肥胖程度与复杂共病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为:越胖,风险越大;
上述风险始于青壮年期。肥胖人群从 30 岁开始,患 1-2 种普通共病的风险开始提高;从 45 岁开始,患复杂共病的风险开始提高。肥胖人群 55 岁时,患复杂共病的风险与体重正常人群 75 岁时的患病风险持平。
简单粗暴扎心的总结就是: 早胖早病,越胖病越多越接踵而至,胖得越久共病可能越持久~
我们再来看看 2025 中文版《世界肥胖报告》中对高 BMI 与各类疾病关系的总结(下表):肥胖不仅是健康问题的直接诱因,还与多种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例如, 55% 的 2 型糖尿病的过早死亡与肥胖相关。
高 BMI 存在终身风险
按照《2025世界肥胖地图》依据不分人种的 BMI 分级标准给出的数据:
在大多数国家(147/200)中,2022年成年人的高BMI终身风险超过50%。在62个国家中,这一比例甚至超过80%。
BMI≥35 kg/m²的终身风险:在全球大多数国家中,超过10%的成年人在其一生中可能会达到BMI≥35 kg/m²;在约五分之一的国家中,这一比例超过20%。这些风险包括:
健康需要“灵魂拷问”
事实上,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瘦一些。但之所以瘦不下来,并不是真的没有时间和/或没有瘦身的条件,而是没能找到最能打动自己控制体重的“减肥动机”。
※“我为什么要控制体重?”
※ “为什么健康体重很重要?“
上面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问问自己。
这也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2025世界肥胖地图》的初衷: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一组组数据中,深刻认知到体重超标与终身健康风险的相关性。以及,希望大家能明白:带着慢性病“赖活着”的生命质量真的不高,带给你的生活体验也真的并不美好!无论疾病本身给身体带来的诸多不适,还是因由这些疾病及治疗给自己带来的心理负担(比如对于医院和死亡的恐惧)、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甚至对工作事业和家庭的深度影响(胖是会“传染”给家人的)。
而这些,才应该成为我们体重控制的“动机”,应该远高于“瘦下来才能穿衣更好看/如同整形”。
小而有效的减重措施
碎碎念这么多,你可能会说:减肥真的很难。
如果你愿意,请选择我给你的如下建议中的一种或多种,试试看:
餐前半小时喝一杯温水;
每餐总量比日常量少20~25%;
每餐最后吃主食;
细嚼慢咽,争取30分钟完成一顿饭;
每晚20点后不再吃任何东西,只喝水;
每晚23点前上床睡觉;
每天喝够水,女性不少于1500毫升,男性不少于2000毫升~
每天多走15分钟;
逐渐减糖!远离快乐小甜水!
真的很难吗?我觉得其实没有那么难~ 试试看吧,如果你能坚持其中任何一条超过1个月,你一定会愿意尝试其它各条,并收获小小的惊喜~
当下尝试改变的一小步,会成就你未来健康的一大步!
遂谦碎碎念
一个真相,管理体重等于攒钱
封面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 全文终 ——
喜欢就转给有需要的人吧
参考文献:
Kivimäki M, Strandberg T, Pentti J,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risk of obesity-related complex multimorbidity: an observational multicohort study.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2;10(4):253-263.
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2025). World Obesity Atlas 2025. London: 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https://data.worldobesity.org/publications/?cat=23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中国肥胖症防治及减重手术白皮书》
《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
来源:拉贝健健康白胖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