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谈起明朝的小楷,被人津津乐道的有“三棵树”,文征明、祝允明、王宠。与“吴中四杰”比,“吴中三楷”名声毫不落下风。文祝两棵根深叶茂,是前辈。王宠是后青,却在小楷上英气逼人,成长得不依不饶。坐实说,文征明的楷书的确好,工稳松秀,字口内蕴晋唐味十足,但温静有余灵动不
谈起明朝的小楷,被人津津乐道的有“三棵树”,文征明、祝允明、王宠。与“吴中四杰”比,“吴中三楷”名声毫不落下风。文祝两棵根深叶茂,是前辈。王宠是后青,却在小楷上英气逼人,成长得不依不饶。坐实说,文征明的楷书的确好,工稳松秀,字口内蕴晋唐味十足,但温静有余灵动不足。祝允明的楷书也好,沉稳跳脱而不失古雅,但钟繇的气息太浓,有碍自己面目。只有王宠似乎无懈可击,在与前辈保持同追魏晋的高度一致下,古雅灵蕴,在自己的宣纸上徐徐展开属于自己跳荡而宁静的星空。
王宠《游包山集》
《游包山集》是王宠留下的不多小楷之一,几年前我在台北博物院细细品赏过。长卷,全文共405字。是作者35岁时的力作。诗作是他多年前与朋友游历包山的感怀。字字写得圆润珠玑,运笔遒媚自劲。笔画含古又有自己的独解,收放在宁静的行气中从始至终维护着清和。尤其是结字的空灵和章法的疏朗,让人在长卷上读到了人品高旷,神韵超逸的王宠。35岁的王宠他究竟看透了什么然后超脱出来,披一身魏晋遗风在纸上翩然云烟呢?他清澈如水,是内心的,浮石则是水面的字,我们目光点落,一个字一个字移动,仿佛接受了净水三千的洗过。读着读着,清和之上又平添了几分肃穆。仿佛剪取半墙疏影里的梅,恬淡之趣油然而生。怪不得启功读到此帖赞叹:充满了仙气。
祝允明《东坡游记传》
自唐朝楷书到达峰巅,后人都在望而生畏中裹足,五代、宋几乎在小楷上“哑火”,而元仅有赵孟頫单挑出世,扯起直抵魏晋的旗。但到了明朝可就热闹了,小楷和草书一样成就了同时代的“双响”。魏晋之法在寂寞了近500年后仿佛被人蓦然忆起,再一次被书家追爆。文征明、祝允明、王宠等在魏晋中久久沉浸而又能自拔,小楷从而出现了又一小高峰。
都说“小楷如工画,写意如草圣”。小楷还真是技术和功力的“宠儿”。技术不精熟而过不了技术关那真是难以示人,过了技术关又常常不免陷入技术主义而又缺失了个人意态,容易被人讥为匠气,这样的“二元背律”的确难住了不少人。而王宠的小楷却成功地走出了这道“关隘”,你能在他用笔的含蓄中感受到拙而实巧的深厚功力与笔画背后的深沉用心。王曦之在《书论》中说:“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先,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小楷精微,写成长卷,对生理和心理都是考验,除技术与学养其中外,呼吸的韵律,肢体的松驰,意念的执守乃至坐姿执笔等都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影踪和脉动。笔画的疾涩、轻重、迟急、方圆、虚实、都需要从辩证中求得平衡。真是应验了自古一说,“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
宣纸是每一位书家的天空,只有写出属于自己的意姿,同一片天空下光芒才不会为别的星耀所遮没。王宠书写的才情和创造力在明朝是仅有的。《四友斋丛说》曰:文衡山之后,当次雅宜为第一,神韵超绝,迥出诸人之上。王宠凭着小楷“绝技”超出同辈而被后人不断推崇。可惜,他只活了39岁生命便被强行终止。如果他能像文征明那样活到89岁柳公权那样87岁,坐拥高出其一倍多的天年,那他在书史上又不知会出落成什么样子了。
(完稿于壬寅初冬鹭鸣轩)
作者简介
来源:深圳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