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教授团队ESC发声:院内获得性长Q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建立丨ESC・中国心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1 21:10 1

摘要:8月29日-9月1日,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在本届ESC会议上,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团队的罗江滢医生发表了一篇题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chine

8月29日-9月1日,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在本届ESC会议上,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团队的罗江滢医生发表了一篇题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chine learning-based prediction of acquired Long QT Syndrome among hospitalized patients”(院内获得性长Q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建立)的研究,彰显了中国“心”研硬核实力。下面一起来聆听 ESC・中国心声,感受心脏病学发展与创新魅力之光!

罗江滢医生在ESC2025做大会发言

研究背景及目的

QT间期延长是临床常见但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多种因素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QT间期显著延长与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及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我院院内获得性长Q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构建QT延长的预测模型。

研究方法

通过GE医疗MUSE心电信息管理系统检索2017.1-2021.10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住院的获得性长QT综合征(acquired Long QT Syndrome, aLQTS)、严重获得性长QT综合征(severe acquired Long QT Syndrome, saLQTS)及对照组患者。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窦性心律;③QTc间期(Bazett公式, QTc=QT/√RR):aLQTS组:男性≥470ms,女性≥480ms;saLQTS组:≥500ms;对照组:360 ms ≤ QTc ≤ 440 ms。

排除标准:①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②先天性长QT综合征、不明原因晕厥、心脏骤停或猝死生还家族史;③QRS时限≥120ms(如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室内差异性传导、心室起搏等);④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⑤其他影响QT间期测量的情况,如心电图数据质量欠佳。基于76项特征数据,包括人口学信息、合并症、实验室检验结果、心电图特征(除外QT间期)、超声心动图数据及延长QT间期的药物,采用XGBoost算法构建aLQTS和saLQTS的预测模型。数据集按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上通过5折交叉验证和贝叶斯优化选择最优超参数。特征重要性由权重法确定,即各特征在所有生成的决策树中被用作分割点的总次数。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检索出96,531名患者,其中aLQTS发病率为3.2%(n=3,089),中位QTc间期为487ms;saLQTS发病率为0.7%(n=731),中位QTc间期为514ms。值得注意的是,仅29.7%的aLQTS患者就诊于心脏科室,这可能解释了为何在临床实践中许多aLQTS患者被忽略。在aLQTS组中,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比例更高,合并症更多(包括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感染、慢性肾病和恶性肿瘤等),使用延长QT间期药物的比例也更高(尤其是根据CredibleMeds网站分类的A类和C类药物)。其临床特征详见表1。院内aLQTS患者不良事件(包括心脏骤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死亡)发生率为2.8%(86/3,089),全因死亡率为1.6%(50/3,089)。

表1 院内获得性长Q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

在验证集中,XGBoost模型预测aLQTS的AUC为0.94,预测saLQTS的AUC为0.92(图1)。预测aLQT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3和0.95,saLQTS分别为0.73和0.90。当敏感性设定为0.80时,预测aLQTS的特异性为0.92,saLQTS为0.89。根据特征重要性,前20位预测特征见图2。

图1 aLQTS和saLQTS患者预测模型的ROC曲线

图2 XGBoost模型的特征重要性(权重法)

研究结论

用于预测aLQTS和saLQTS的XGBoost模型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有助于医务人员识别易发生QT间期延长的高危患者,从而主动管理可逆性危险因素。

专家简介

张萍教授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智慧医疗研究院副院长、心血管中心主任,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擅长疑难心血管病诊治,特别是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防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兼信息学组组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心血管能力提升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数智健康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心律心电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技术交流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执行主编、《ESC cardiovascular》副主编、《PACE》、《Cardiology Discovery》《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杂志》、《中国起搏与电生理杂志》、《中华心力衰竭与心肌病杂志(电子版)》、《中华老年多器官杂志》、《临床心电学杂志》等编委。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973子课题等基金资助。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奖等

曾获 “人民好医生”“白求恩式好医生”“中国杰出起搏贡献奖”“21世纪中国心电贡献奖”“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专家简介

罗江滢医生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

研究方向:起搏与电生理、心房颤动进展机制,遗传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病(包括LQTS、CPVT、Brugada综合征、心肌病等)、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危险分层及诊疗,发表多篇SCI论文,研究成果在GW-ICC、CSC、AHA、ACC、ACC Asia、ESC等国内及国际大会发言交流。

学术任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女性心律失常学组秘书;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组秘书;心血管病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