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老祖宗” “回答我”二创如何守住底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5 15:02 2

摘要:AI爆改再次引发传播新浪潮。近日,一个名叫“老祖宗回答我”的挑战火爆全网。“早上被扁鹊说,中午被杜甫说,下午被李白说,晚上没睡着,还要被李时珍说”。在AI的帮助下,教科书上的人物插图好像都活了,各行各业的“老祖宗”以情绪化的表达发出灵魂拷问,大声质问屏幕前的网

AI爆改再次引发传播新浪潮。近日,一个名叫“老祖宗回答我”的挑战火爆全网。“早上被扁鹊说,中午被杜甫说,下午被李白说,晚上没睡着,还要被李时珍说”。在AI的帮助下,教科书上的人物插图好像都活了,各行各业的“老祖宗”以情绪化的表达发出灵魂拷问,大声质问屏幕前的网友,反差感拉满。

这边,被吐槽天天只会“卖惨”写诗,杜甫在屏幕里当面质问:“如果是你,在安史之乱里逃难三年,手机被抢,Wi-Fi全断,你不emo啊?回答我!”那边,李时珍看不惯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上来就怼:“保温杯里泡枸杞还要加冰美式,白天喝生椰拿铁来续命,晚上吃褪黑素强行关机,搁这儿玩人体重启呢,回答我!”

还有唐伯虎在线回怼“不务正业”,秦始皇唐太宗互争千古一帝……几乎每天都在刷新的段子,内容总能突破人们对“老祖宗”们的刻板印象。当然,视频的最后,总不忘记再配上一句标志性的“回答我”,才算够味。而屏幕前的网民们,也好像是被老师点到名的小学生,感觉不开动脑筋好好回答,就过不了关。

虽然被怼得一愣一愣的,不少网民却大呼上瘾、欲罢不能。为何大家爱看“老祖宗骂人”?

有网民说,这些短视频中的“老祖宗”,不管是皱眉诉苦的,还是愤怒发问的,都让人感受到,他们不再是印刷品上的黑白画像,而是和我们一样有喜有悲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听到他们“本人”讲述那些历史中的细节,“有一种又好笑又心酸的感觉”。还有网民表示,平时自己看到大部头的书就头痛,但这些“老祖宗”的训话视频就“忍不住想看,太上头”,感觉到“知识以一种粗暴的方式入脑了”。

这么让人“上头”的创意,最初来自于哪里?记者调查发现,“回答我”挑战,最初是来源于游戏主播“小明剑魔”的一个直播片段,他因输了游戏而发出了“回答我”的激动拷问。随后,脑洞大开的二创博主们,纷纷用AI技术将“老祖宗们”的经典作品融了进来。没想到,竟然迅速风靡了网络。

热潮之下,多地博物馆和文旅官方账号也纷纷下场,借用本地历史名人搞起二次创作。在纷纷接梗的同时,也将博物馆和家乡的更多自然人文故事和风貌,润物细无声地送达网民心中。比如,苏州博物馆就根据真实历史对唐伯虎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的故事进行了重新演绎,获得不少网民的情感共鸣。其中,仅唐伯虎回应后世对其“风流”误解的视频,点赞就超10万次。再比如,浙江文旅搬出了杭州“老市长”苏轼,河南信阳文旅召唤了茶圣陆羽,江苏溧阳文旅则“押”着孟郊狂背《游子吟》。名人效应加上情绪化的表达,让不少网民想要身随心动,来一场深度人文旅行。

一波又一波的新奇创意,或许要归功于AI技术的与时俱进。近年来,在AI的加持下,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需要专业团队耗时数月创作的历史题材,如今通过DeepSeek等AI工具,只要输入历史人物信息和现代语境下的脚本,就能生成符合人物性格的文案,再配合相关的音频、视频软件,就可以一键生成作品,在大大降低二创门槛的同时,也激发了更多创作热情与灵感。

精心的创作,不但可以被博物馆和文旅用来搞宣传,也被有心的老师们用到了课堂上。比如,有老师在语文课上利用AI技术“复活”了屈原,借助学生与屈原的超时空对话,生动而深入地展示了屈原的人物形象和文化意义。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们耳目一新,毫无疑问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除了历史文化名人以外,AI技术还被用来“复活”亲人、“复活”明星,让人们在情绪共振中寄托哀思、抚慰心灵。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AI技术进行的二创中,也出现了捏造、失真等乱象。此前,就有《甄嬛传》、《红楼梦》等经典影视作品,被无底线地改编成各种荒诞版本,引发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的更多思考。

那么,火热的AI创作,怎样在追求创意的基础上守住趣味的边界,让文化的传承发扬光大?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回答我”系列视频的火爆出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动好玩,二是可以丰富观众的知识库,三是可以为人提供情绪价值。这种与历史人物“直接”互动的方式,让年轻人在被“老祖宗”“骂醒”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历史文化熏陶,从而重新焕发了传统文化的新活力。同时,它对于一些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的年轻人,也发挥了一些情绪安抚的作用,在情感上满足了大家的需求。

张志安同时表示,对于任何在短时间内迅速火爆全网的现象,都值得冷静思考。“回答我”系列视频也不例外。如果有人看到现在这个类型很火,就打算要跟风或模仿的话,最好还是再冷静地评估一下。一方面,这种形式本身模仿起来很容易,而观看者也很快就会出现审美疲劳;另一方面,无论什么形式的短视频,最终还是要为内容服务的,创作者如果自身并不具备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积淀,也不可能创作出内容扎实的作品。总而言之,让AI技术为历史的表达注入烟火气,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与此同时,趣味科普不等于花式恶搞,创作者也要守住趣味的底线,绝不能被流量牵着鼻子走。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来源:看看新闻Knew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