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不杀程咬金:老将的保命三计惊呆后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6:25 3

摘要:在唐朝政局翻云覆雨的年代,武则天以铁腕手段登顶权力巅峰,诛杀权臣、铲除异己,鲜有宽恕。然而,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将,却在她的雷霆之怒中安然无恙,甚至得以善终。

编辑:流浪歌手

在唐朝政局翻云覆雨的年代,武则天以铁腕手段登顶权力巅峰,诛杀权臣、铲除异己,鲜有宽恕。然而,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将,却在她的雷霆之怒中安然无恙,甚至得以善终。

他,就是唐朝开国功臣程咬金。为何武则天不愿杀他?他究竟用了哪三计,竟能从女皇刀下全身而退?

程咬金(589年-665年),原名咬金,字义贞,济州东阿人,是唐朝初年的重要将领。早年投身瓦岗寨,随李密起兵反隋,后归附李世民,参与玄武门之变,助其登上帝位。

因其骁勇善战、忠诚耿耿,被封为卢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他并非只会冲锋陷阵的莽夫,更是一位深谙为官之道的老将。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他虽非文臣,却在军政之间游刃有余。

他懂得进退、明哲保身,尤其在政治风波中,从不轻易站队。这种“骑墙”策略,虽常为人诟病,却也成了他在风雨飘摇的唐初政局中生存的法宝。

唐高宗李治在位后期,武则天逐渐掌控朝政。她以“垂帘听政”的方式,一步步削弱李唐宗室和功臣集团的势力。从废立皇后、诛杀长孙无忌,到清除李唐宗亲,一时间朝堂风声鹤唳。

此时,程咬金已年近古稀,虽仍挂名左卫大将军,实则早已远离权力核心。但他的存在本身,就象征着唐太宗一脉的老臣势力,对武则天而言,是潜在威胁。

更何况,他曾是李世民心腹,与李治也有旧情,若稍有异动,便可能被视作“忠于李唐”的旗帜。

程咬金深知自己已非当权之臣,若再涉足朝政,只会招致杀身之祸。于是,他在高宗显庆年间(656年—661年)主动请辞,请求告老还乡,不再参与朝政。

此举既是自保,也是向武则天传递一个明确信号:我已无心政事,愿安度晚年。

这一举动,让武则天对他少了几分戒心。毕竟,一个主动退出权力舞台的老将,比起在朝中暗中串联的老臣,显然威胁性要小得多。

程咬金在朝为官多年,从未与任何权臣结盟,也未参与任何派系斗争。即便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夺嫡之争中,他也始终保持中立。这种“不站队”的策略,使他在政治变局中始终未被清算。

更为关键的是,他从不树敌。无论是李世民、李治,还是后来的武则天,他都能以一种温和、中立的姿态相处。他不争权、不争功,甚至在《旧唐书》中,史官评价他“性疏而直,不甚得人情”。

这种性格,在权谋横行的宫廷中,反而成了一种保护色。

程咬金最令人称奇的一点,是他善于“装傻”。他虽非谋略型人物,却极懂得利用自己的“粗人”形象来掩盖智慧。他常以“我不懂政治”为由,避免卷入复杂的政治斗争。

他甚至在战场上也常以“冲在最前”著称,而不是运筹帷幄。

在武则天掌权后,一批老臣因直言进谏而被杀,而程咬金却从未有过激烈言辞。他选择了沉默,选择了低调,选择了“不惹事”。这种“以愚藏智”的做法,恰恰让他避开了政治风浪。

武则天之所以最终没有杀程咬金,除了他本身的低调与自保之外,还有几个关键原因:

到武则天真正掌权时,程咬金已年近八十,身体衰弱,毫无政治影响力。杀他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激起老臣同情,引发舆论反弹。

程咬金一生虽战功赫赫,却从未表现出对皇权的觊觎。他不像长孙无忌那样权倾朝野,也不像李勣那样手握重兵。他只是一个“老将”,而非“权臣”。

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则天深知“名正言顺”的重要性。若随意诛杀开国功臣,会引发民间与军方的不满。而程咬金作为唐初功臣,声望极高,杀他无异于自毁政治形象。

五、老将的结局

公元665年,程咬金在家中安然去世,享年77岁。武则天赐其“忠”,谥号“襄公”,并允其陪葬昭陵,给予了极高的礼遇。

这一结局,让后人无不惊叹。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时代,一个老将能在女皇的统治下保命善终,堪称奇迹。

程咬金的“三计”保命法,也成为后世政治家、史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他的生存智慧,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政治漩涡中的“识时务者为俊杰”。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程咬金没有选择退隐,而是站在反对武则天的那一边,他的结局会不会截然不同?他是否真的“无志于权”,还是深藏不露的高手?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可以从程咬金的身上,看到一个老将如何在政治风云中,以低调、智慧与自保赢得生存之道。

来源:流浪歌手黄老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