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结束,中方离开美国,走前特朗普送出11个字,沙利文说了实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1 16:15 2

摘要:行程结束,中方代表团已经离开美国,临走前特朗普送出11个字,表态不一般,与之对应的,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则说了句实话。那么,这次特朗普的表态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沙利文又说了什么?

行程结束,中方代表团已经离开美国,临走前特朗普送出11个字,表态不一般,与之对应的,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则说了句实话。那么,这次特朗普的表态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沙利文又说了什么?

中美关系这几年起起落落,经历了贸易摩擦、关税战、谈判和对话。就在8月27日至29日,中方代表团访问美国,和美国财政部、商务部以及贸易代表办公室官员进行了新一轮接触。行程结束之际,中方代表团离开美国,而就在这时候,特朗普和沙利文分别说了两句话,一句是“美国一定会获得最后胜利”,另一句是对美国战略失误的直接批评。这两句话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这次谈判和未来走向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先看这次访问,这次中美谈判,中方一再强调,必须相互尊重,必须各安其道,在合作中寻找共赢。中国的立场很清晰,就是反对单边霸凌,坚持通过机制化谈判来管控分歧,推动关系向前。三天谈判下来,虽然还不清楚是否有具体成果,但至少双方都释放了沟通的信号。

但就在中方访问的最后一天,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突然裁定,特朗普政府的大部分关税措施缺乏国会授权,属于越权行为,这是美国三权分立下司法对行政的制衡。不过,判决10月14日才正式生效,留给特朗普上诉的时间很充足。特朗普迅速反击,强调“所有关税仍然有效”,并指责法院有党派倾向。他更是重复了那11个字——“美国一定会获得最后胜利”。这句话放在社交媒体上,很快成了焦点。

特朗普的这句话,从表面看是对支持者的喊话,意在告诉选民自己不会退缩。但仔细分析,他说的是“最后胜利”,这意味着至少在他看来,目前还没胜利,情况复杂且难以控制。他把胜利定义在未来,既是争取基本盘的信心动员,也是对现状的一种无声承认。贸易战没有赢家,关税不仅打击中国,也反噬美国自身。美国农产品滞销,大豆堆积,农业州农民利益受损,这些都削弱了特朗普的支持率。美国企业和商界也早已表达过焦虑,很多人担心继续打下去损失更大。

而法院的判决虽然看似制衡,却也有人怀疑是“打双簧”。表面上限制了总统权力,实际上留足回旋余地,让特朗普有时间上诉,并借机塑造自己对抗司法和外部压力的形象。这种安排,让特朗普可以在政治上加分,把问题转嫁为“制度不公”,而不是承认政策失败。可以说,美国国内政治的复杂性在这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沙利文的话显得更直白。他在播客节目上指出,特朗普加征关税正在损害美国信誉,甚至会把印度推向中国怀抱。他承认美国花了多年联合盟友对华施压,但现在局面反转,盟友反而在考虑“对美去风险”。沙利文说,美国已经被不少国家视为“不可靠的破坏者”,而中国却成了“房间里的成年人”。

这两种声音放在一起,呈现出鲜明的对比。特朗普仍旧强调最后胜利,坚持硬碰硬;沙利文则承认现实,提醒美国正在失去盟友和信誉。谁在讲政治,谁在讲事实?答案已经很明显。特朗普的口号或许能稳住部分选民,但不能改变经济现实。沙利文的担忧则反映了美国内部理性派对未来的担心。

回到中美谈判本身,中方离开前给出的那句话: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推动关系健康稳定。这其实就是中国的忠告。施压换不来让步,单边政策换不来合作。如果美国继续走关税战的老路,只会让局面更僵,损失更大。而中国早已表现出愿意沟通的姿态,这次派代表赴美就是明证。中国市场的体量,美国企业清楚得很,失去中国,他们的损失不可逆转。正因为如此,美国商会的代表才会积极参加会谈,他们比政治家更明白市场的逻辑。

只不过美国的问题在于,内部政治和选举常常捆绑。特朗普需要向其支持者证明强硬立场,哪怕这种立场伤害到美国自身。法院的判决和上诉,可能更多是国内政治博弈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真正的转折点。中国已经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强调平等和合作,不愿意被牵着走,也不可能被轻易威胁。

总之,虽然这次谈判本身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突破,但中方的立场再次得到传递。特朗普的“最后胜利”更多是政治口号,难以改变现实。而沙利文的批评则揭示了美国面临的深层问题:盟友信任下降,战略布局被破坏。对于中国而言,保持定力,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就是最好的回应。贸易战没有赢家,单边主义只会让美国陷入更被动的局面。未来怎么走,主动权越来越掌握在中国手里。

来源:北大国关王勇教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