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 2024 年末的钟声在西安易俗社上空回荡,一位来自甘肃的秦腔演员安万,以一声裂帛般的高腔,撕开了戏曲与流量之间的那层“次元壁”。短短数日,“秦腔新秀”话题播放量破十亿,快手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屡创新高,全国多场巡演余城,场场售罄。有人惊呼“流量密码”被安万握
【陇声震长安,秦韵破云霄】
当 2024 年末的钟声在西安易俗社上空回荡,一位来自甘肃的秦腔演员安万,以一声裂帛般的高腔,撕开了戏曲与流量之间的那层“次元壁”。短短数日,“秦腔新秀”话题播放量破十亿,快手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屡创新高,全国多场巡演余城,场场售罄。有人惊呼“流量密码”被安万握在手中;更有人担忧:传统戏曲会不会在喧嚣过后,只剩下一地鸡毛?
在我看来,安万带来的不是短暂风口,而是一道启示:传统文化一旦与时代脉搏同频,便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点击量、炒作、流量,这些曾被视作“快餐文化”的标签,如今在秦腔铿锵的板胡与梆子中,被重新定义——它们成了古老艺术跨越山海、叩击人心的信使。
勇气:从黄土高坡到长安舞台、秦腔的“天花板”在西安“一院两社”,这是不争的事实。易俗社、三意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百年院团群星璀璨,流派纷呈。一个甘肃娃,带着乡土剧团闯进来,无异于“班门弄斧”。可安万偏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把全部积蓄押在灯光、音响、服装的升级上,把“唱念做打”与短视频剪辑同步排练,甚至在直播前加练到凌晨。有人嘲笑他“不自量力”,他却说:“秦腔的根在人民,不在门槛。”
这份勇气,是文化自信最朴素的注脚。它让“地方戏”不再局限于地方,让“草根”也能在聚光灯下昂起头。观众买票,不只是为听一段唱腔,更是为给这份敢于突围的青春鼓掌。
破圈: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安万团队深谙“流量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驾驭”。他们把一场 3 小时的《铡美案》浓缩成 5 分钟“高能唱段”,在快手、抖音、B 站轮番推送;又邀请国乐大师在直播间即兴伴奏,让网友实时点戏。线下剧场里,舞台两侧竖立 4K 大屏,同步弹幕滚动,观众在传统与科技的交错中,体验“沉浸式秦腔”。数据证明了一切:巡演票房破 3000 万,线上打赏与公益票款全部投入“秦腔进校园”项目,让多所中小学有了第一支娃娃秦腔队。
传承:把流量沉淀为留量、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安万深知,若没有扎实的“内功”,热度只是昙花一现。于是,他拜 78 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凤阁为师,每日凌晨四点吊嗓;他组织年轻演员成立“秦腔实验室”,用 MIDI 技术复原失传曲牌,用 AI 捕捉老艺术家身段,建立数字档案;他把演出收入的 30% 注入“甘肃秦腔青年人才培养基金”,让西北五省的娃娃免费学戏。有人问他:“你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他笑答:“戏曲不是独门暗器,是民族共有的光。”
启示:传统文化的时代答卷、安万现象给所有冷门非遗上了一课:不是年轻人不爱戏曲,而是戏曲有没有找到与年轻人对话的语言。点击量可以是“兴奋剂”,也可以是“播种机”;炒作可以是“噱头”,也可以是“邀请函”。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否怀揣敬畏,是否愿意把流量转化为真正的文化养分。
当最后一记板鼓落下,西安城墙上的月色与黄土坡上的风声,在同一段唱腔里相遇。那一刻,我们明白:流量密码从来不是算法,而是人心——只要有人愿意把传统捧在掌心,让它与时代一起呼吸,这门艺术就永远不会老去。
点赞,向每一个在剧场、在直播间、在乡村戏台上默默坚守的戏曲人致敬。愿秦腔高亢的声腔,穿越更辽阔的山河,唤醒更多沉睡的文化基因。因为,传承从来不是回望,而是点燃;流量从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来源:轩辕灏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