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鲜于枢(1246-1302),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元代书法史上与赵孟頫齐名的代表人物。其祖籍渔阳(今河北涿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早年经历北方战乱,后南渡定居杭州。尽管仕途多舛,仅担任太常寺典簿等低级官职,但其艺术成就却远超政治地位。
鲜于枢(1246-1302),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元代书法史上与赵孟頫齐名的代表人物。其祖籍渔阳(今河北涿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早年经历北方战乱,后南渡定居杭州。尽管仕途多舛,仅担任太常寺典簿等低级官职,但其艺术成就却远超政治地位。
元代书法处于唐宋传统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殊时期,鲜于枢以北方士人的豪放气质,突破南宋以来书法逐渐僵化的格局,成为元代草书革新的关键人物。
《跋朱巨川告身帖》是鲜于枢为唐代徐浩所书《朱巨川告身》所作题跋,墨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作完成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时年鲜于枢43岁,正值艺术成熟期。原帖为唐代授官文书,鲜于枢在1286年购得此卷后,历经重装、考证,最终以行书题写跋文,展现他对古代法帖的鉴藏功力。
此跋文内容包含对《朱巨川告身》的版本考订与艺术评价。
鲜于枢指出,徐浩此作虽被《宣和书谱》著录,但南宋《中兴馆阁储藏》将其归为“唐朝不知名者”,清代学者亦存疑。其“端庄规矩”中蕴含险绝变化,体现了唐代官方文书的庄重性与书法艺术性的统一。
赵孟頫倡导的“复古”书风主导元初书坛,鲜于枢则以“豪放派”与之形成互补。他虽推崇晋唐传统,但反对机械摹古,主张“论书当论气韵神,谁与痴儿较形质”(《题赵模拓本兰亭》)。《跋朱巨川告身帖》中,他将唐代法度与个人性情结合,为元代书法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明代陆深评其与赵孟頫“终元之世,出入此两家”,足见其历史地位。
鲜于枢书风在明代受到吴门书派推崇,文徵明、祝允明均从其行草中汲取养分。然清代部分学者如王世贞批评其“缺乏姿态美感”,认为艺术成就逊于赵孟頫。
这种争议实则源于两种美学观念的冲突:赵氏追求“中和之美”,鲜于枢则彰显“奇崛之气”。《跋朱巨川告身帖》作为其中年力作,恰可视为调和二者的尝试,既有考据的严谨,又不失书写的率真。
【释文】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来源:汉府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