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5 11:15 2

摘要:现代商贸流通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全球竞争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促进经济运行降本提质增效,需要把握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现代商贸流通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全球竞争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促进经济运行降本提质增效,需要把握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2月10日,江西省南昌向塘物流园内的一家快递企业,集装箱货车依次排列,快递包裹等货物有序装卸。图/中经视觉 朱海鹏 摄

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意义源起

2020年,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提出,要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强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2024年,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优化主干线大通道,打通堵点卡点,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如何理解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从理论上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源于流通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通理论,流通是产品从生产领域最终到达消费者之间所必须经过的一系列过程。广义上的流通,即“人类生产成果或生产要素流动”,可以理解为一切凝结人类劳动的有形与无形物,以及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狭义上的流通,仅包括有形商品或产品的流通,一种伴随着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即“商流”;另一种是商品或产品实体的转移,即“物流”。商贸流通对应“商流”,是流通的核心功能,是对交换、商业和贸易等经济活动连续的、总体的考察,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产业体系,也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和桥梁。从系统论角度分析,商贸流通体系包括支撑经济活动顺畅运行的所有组成部分,涵盖商贸流通主体、商贸流通客体、商贸流通载体、商贸流通方式、商贸流通环境等。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是指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商贸流通体系。

从实践上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主要涵盖批发、零售、商贸物流等行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商贸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商贸流通主体分工更加细化,批发、零售、物流、供应链等市场主体不断演化;商贸流通客体构成更加多元,在生产资料、农产品、工业消费品之外,还有服务、数据、信息等新内容;商贸流通载体设施不断完善,仓储、物流、电商平台、冷链等布局更均衡;商贸流通方式加快创新,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到电子商务、直播经济,技术创新应用加速迭代;商贸流通环境持续优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内外贸一体化步伐稳步推进。《“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建设“一市场、两体系、三支撑”的重大任务,其中,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是构成现代流通体系的两个核心体系之一。同时提出,打造数字化、智慧化、开放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2024年,财政部、商务部发布《关于支持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的通知》,要求以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消费、保障民生提供有力支撑。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基本建成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高效顺畅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重要意义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不仅是我国“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部署。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着力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供求动态均衡。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有利于发挥其社会商品交换的媒介作用,推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循环畅通,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顺畅运行,并通过较强的产业组织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敏捷反应,助推供需双方精准匹配,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服务提振消费扩大内需。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消费作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提振消费成为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能够更好发挥流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畅通消费主渠道,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挖掘消费潜力。同时,也有利于顺应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变化,推动生产和流通转型升级,反向引导生产与投资,进一步提升供给水平,更好实现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

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缩小区域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结起来,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区域和城乡之间优化配置和顺畅流通,逐步打破市场壁垒,推动区域间分工合作,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农村融入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实现城乡双向高效流通,加速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全球竞争力。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当前,商贸流通的交换空间已由国内扩大到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化进程深入推进。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通过搭建内外贸深度融合的流通网络和全球供应链体系,推动实现国内国际流通主体和客体自由、有序、高效流动,能够发挥其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的纽带作用,充分配置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全球竞争力。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都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明确,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提出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提高流通组织能力和效率,降低商贸流通领域物流成本。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通过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提升市场主体组织化规模化水平、促进商贸流通技术和业态模式创新,优化商贸流通制度政策环境,有利于在降低交易成本、减少流通损耗的同时,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从而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面临的新要求

新时期,商贸流通发展面临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商贸流通功能分化、空间经济动态调整、对外开放持续深化等新形势,这也对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技术创新要求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数字化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商贸流通领域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数字化已经成为提升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用户体验的重要驱动力。云计算、大数据能够帮助商贸流通企业降低信息系统投入成本、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更好了解市场需求变化。人工智能在客户服务、个性化推荐等方面的应用,可以提高用户体验。电子商务能够突破传统地域限制链接更广泛的消费者。物联网、区块链助力现代供应链提升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这些都要求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应用数字技术,以数字技术支撑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提升商贸流通运营效率,增强对消费者需求与潜能的预测与分析能力,以数字化提升产销衔接服务功能和产业链上下游赋能,从而提升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数字化水平。

需求变化要求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便利化发展。伴随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者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服务消费占比逐步增加。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同时,更注重便捷高效、安全放心的消费体验。线上购物习惯也使得原有消费和流通模式发生很大变化,快递、前置仓、冷链等新型商贸流通设施需求不断增加。消费市场对于服务、体验和设施的需求变化要求商贸流通与文化娱乐、健康、体育等领域跨界融合发展,通过多种组合提升服务供给,通过商贸流通业态模式创新,打造体验化、智能化和社群化消费场景,以线上线下全渠道智能服务提升消费体验。同时,要求完善新型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商贸流通组织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从而推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向品质化、便利化发展。

功能分化要求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差异化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范围的扩大,需求的多样性和市场的多变性,导致生产商、流通组织和消费者在购销数量、时间、地点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在交易中形成多个流通环节。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活动的结合性减弱,为这些专业化流通组织的空间分离创造了条件,使得现代商贸流通趋向分工发展,形成不同功能类型的商贸流通节点。如零售和批发商流的分离催生了消费集聚型和产业配套型节点,物流与商流的分离形成商品集散型和价格形成型节点。不同类型的商贸流通节点功能各有侧重,这就要求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需要突出差异,分类施治,引导不同类型商贸流通节点错位竞争、协调发展。

空间差异要求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多层级发展。我国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空间经济总体呈现动态调整态势。从区域看,东部地区商贸流通率先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在全国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中部地区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形成承东启西的商贸流通网络重要支撑和纽带。西部地区依托农产品产地优势、矿产资源优势及后发优势,逐步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从城乡看,依托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等工程,农村商贸流通网络不断完善,基本形成县、乡(镇)、村三级体系。这些客观现实要求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平衡发展,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大城市与小城镇、农村商贸流通网点多层级发展,加强区域和城乡间商贸流通合作,引导流通功能衔接、优势互补,逐步完善全国统一、高效畅通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扩大开放要求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国际化发展。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通过完善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往来,推动国际市场间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互通,加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度,提升海外市场开拓能力,提升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水平,通过形成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现代流通企业,完善国内国际渠道网络,增强全球资源配置整合能力。

加快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需要同时着眼商流和物流,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为出发点、落脚点,加快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促进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提高商流和物流组织化程度和效率,促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创新,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一是强化技术赋能和创新引领。以数字化为发展动力,加快推动商贸流通产业创新转型。加快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逐步由单一贸易功能向综合性功能拓展。推动商贸流通企业现代供应链建设,整合上下游资源,建立供应链服务平台,通过发挥平台集聚功能和整合线下的供求资源能力,带动产、供、销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导电商平台、供应链核心企业以数据赋能生产企业,协助生产企业精准分析消费者群体画像,增强生产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捕捉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和敏捷调整能力。

二是提升商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水平。顺应多层次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趋势,提升商贸流通领域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品种、品质和品牌,推进高效率、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流通体系建设。增强商贸流通品牌孵化功能,提升品牌商品流通比重,推动形成一批新国货品牌,增强本土品牌的竞争力。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推动生活服务业提质扩容,满足居民对社区商业、养老托育、体育健康、文化娱乐的服务需求。针对重要商品实施分类管理,加强关乎国家战略安全、民生安全和公共健康的特殊商品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三是完善区域和城乡商贸流通网络。支持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以及服务大型城市的仓储配送中心等公共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和改造。加大城市商贸流通设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强化大型商业网点的多业态融合布局,加大小型商业网点的统筹布局和改造提升,满足居民体验和便利消费。支持农村融入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强对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补齐农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质量,发挥现代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

四是推动国内国际商贸流通互促共进。畅通境内外物流通道,推进境内外商贸流通体系全面衔接,发展壮大跨境商贸流通新业态,推进内外贸融合发展。促进出口贸易与国内产业升级良性互动,推进进口贸易和国内消费需求联动。吸引国外商贸流通企业在我国投资,鼓励国内商贸流通企业布局境外营销网络,推进国内外流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合作发展。深化贸易与投资的联动,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技术进步和市场开拓。

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以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为引领,加快完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现代流通发展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政策,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加快商业、运输、快递、数据、金融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提升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的接轨程度,完善市场治理的基础性制度,为国内大循环畅通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提供完善的制度基础。

来源:经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