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为国民党的丈夫为国捐躯之后,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苟且存活,生活一时间难以为继。某日,忽有一群身着正装的人前往家中,自称是中央派下来那边的人。王怡芳将信将疑,对方客客气气掏出表明身份的凭证供她查阅,并向王怡芳说明情况:他的丈夫黄樵松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正是百废待兴之际,人民生活艰苦,尤其是战争罹难者家属,既为死者痛惜,也要忍痛存活,孤苦无依。王怡芳正是这其中一员。
身为国民党的丈夫为国捐躯之后,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苟且存活,生活一时间难以为继。某日,忽有一群身着正装的人前往家中,自称是中央派下来那边的人。王怡芳将信将疑,对方客客气气掏出表明身份的凭证供她查阅,并向王怡芳说明情况:他的丈夫黄樵松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中央的人为她颁发了《革命烈士家属光荣证》,并将她安排在文史馆工作,后来还将她丈夫黄樵松的骨灰迁至太原双塔烈士陵园安葬。那么这黄樵松何许人也?能在他死后让中央对他的妻子照顾有加,他对国家又有什么贡献呢?
黄樵松出生在清末民初时期,是河南省尉氏县的一户普通农民的孩子。从小家境贫寒,加上河南农村又频繁闹灾荒,使得他的童年更加跌宕。
但是他从小就有过人的天赋,思想开放,肯学肯做,并不甘心只做普通的农民。他也有一颗忧国忧民心,从小便立志要有一番大作为,要让中国百姓都过上富足安乐的好日子。
1920年,他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了淮阳省第四中学,在这个新式学堂里面,他四书五经与现代学科兼修,学到了保家卫国需要文武兼修的重要理念。
中外系统的学习让他也萌发了救国存亡的心。他在不断的学习中,萌发了成为一名军人的意志,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在学堂学到的既尊重传统文化又接纳外来新兴思想的双重理念,奠定了他后来行军打仗的重要根基。
21岁时,一心想要为国效力的黄樵松加入了冯玉祥将军所创办的西北军学兵团,在这里有德国军事顾问亲自指导,他们学战术演练、模拟战场地形、学工事修筑、研究作战图纸等等。
紧凑的课程,理论与实战兼具。他在这个训练基地中深入学习,在模拟攻防战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深受教官们喜爱,都惊叹他天生就是打仗的料,也会是出色的指挥官。后来他也不负众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人,在多场战役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37年的娘子关战役正是黄樵松的成名之战。面对日方敌军精锐的第20师团,他选择采取“弹性防卫”的战术。
即将部队分成三道防线,一为少量的观察哨兵,负责监视敌军,实时播报敌方行军进程;二为埋伏在两侧山腰上的机枪手,负责听从观察哨兵的指令,待日军全员进入山谷后,再从两侧山腰开火,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等敌军慌乱时,第三道防线便可出场了,立即将敌人层层围住包抄。
这种诱敌深入,再关门打狗的战斗策略,极大程度的拖延了日军行进的速度,敌方七天内仅仅推进了八公里,但其伤亡人数却超过了3000人。而我方的伤亡人数不到1000,是实实在在的胜仗。
此战告捷后,黄樵松还作诗一首:“陈兵娘子关,壮志薄云间,笑斩鲤登头,放歌大坂山。”诗中满是打了胜仗的喜悦,以及将日军驱逐出中国的希望。在台儿庄战役中,黄樵松再一次展现了他出色的作战能力。面对日军拥有众多坦克这种装备压制,他稍加思索又计上心来。
立即命令士兵把城中墙壁都打通,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迷宫。敌人开着坦克威风凛凛的进来,却见不着一个对手,一时间都有些犹豫迟疑,在这层层迷宫之中乱了步伐。
而此时,按照命令潜伏的几百名敢死队员悄然接近。他们身上带着大刀和手榴弹,在被打通的墙洞之中来回穿梭,打游击战似的突袭,得手之后又快速隐匿。
黄樵松的战术是,若对方有高武压制,那我方便创造一个让他装备武器不便使用的地形。坦克在平地上是利器,而到了这迷宫似的地形,反而显得笨拙起来。
而我方的队员如鱼得水,穿梭其间打游击战,硬是让日军的装甲部队无用武之地,被围困在重重在巷道里。这场街巷之战,最终以日军战败结束。
黄樵松虽是国民党军官,却也是明辨是非的,可以说在国民党中,他是亲共派。在国共对立的时期,他也并不排斥共产党,满心满眼只有打倒日本侵略者,复兴中华文明的目标。
西安事变之后,国共对立结束,双方关系有所缓和,为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决定合作。但是由于双方的阶级利益不同,仍然有所摩擦。1938年,黄樵松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较为大胆的举动,那就是主动邀请共产党人在部队里组建一个特殊的队伍,“战地服务团”。
真诚邀请了多名进步青年,给他队内的士兵讲文化,演话剧,话剧内容多为抗战方面的。并且在夜晚时分还秘密传播论持久战的思想。黄樵松在私下,其实热衷于研读毛泽东的思想,对于毛泽东的作品可以说手不释卷,并且还在其中添加了自己的见解,在书上批注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1945年,黄樵松被命令死守南阳城,尽全力保护百姓安全转移。面对数万日军的围攻,他展现出了决一死战之心。他先是命令士兵拆毁城外所有房屋,用门板和棺材搭起了防御墙,并且在指挥部内摆放了一口棺木,大笔一挥亲手写下“黄桥松灵柩”几个字。
在每日与士兵们的晨会上,都要轻轻拍着这副棺木,说:“将士们,这就是咱们的床铺!”以此来鼓舞军心。有这样以身作则的将领带兵,士兵们都大受鼓舞,都愿意殊死一战,誓要抵抗住五万日军的围攻,以保护更多的百姓安全转移。
可惜人力终有穷尽时,以少胜多终究还只是个例,寡不敌众的后果是南阳城最终还是失守了,但是这场持续了两个多星期的战争,为后方争取了宝贵的拖延时间。
在这期间,大多数百姓得以转移,到安全的区域安顿下来。这种让士兵像保护自己家园一样守护着棺材的精神也被当时人所赞颂,流传出一段佳话。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又从民族矛盾降为阶级矛盾。因为代表着的阶级和利益的不同,国共两党的关系又达到冰点,一触即发。终于在1946年的六月,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内战。而黄乔松作为国民党高级军官,此时不得不面临,举起枪支攻打昔日“”的尴尬困境。
1948年,他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带兵攻打共产党。一时间他的情境举步维艰,他在日记中写下:“枪口对着同胞比对着日本人更加心痛!”于是他痛定思痛,决心不服从上级命令,而是私下与共产党军官徐向前元帅达成起义协议。在保留起义对原有编制的情况下,打开太原城门。
然而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在行动前夕,他最信任的部下向组织告了密,这次行动便以失败告终,黄桥松也被捕入狱,要以背叛党国的罪名处以死刑。
当法官让他在判决书签名并问他为何叛变时,他只是淡淡回复“并非叛变,只是不愿意打内战罢了……”坚决不认同判决书上的背叛之名,并扬言只有判决书上写明罪名为不打内战才肯签字。
据其侄子黄文锡在回忆录《追思伯父黄樵松烈士》中记述,他曾亲赴南京监狱探视。黄樵松在狱中向其侄儿吐露心声:"能够为追寻真理献身,我深感无上荣光。光明之路虽艰,但求仁得仁,死而无憾。为正义事业牺牲,正是我毕生所求。"
最终黄樵松带着他的理想被押赴刑场。几声枪响之后,世上再无黄樵松。但黄朝松的故事并没有随着枪声的消失而消逝。他的事迹影响着后来人,鼓舞着众多国民党起义将领,加快结束国共内战,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950年,中央政府还专门为他的妻子安排了工作,解决其生活困难的问题。黄樵松的一生,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军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寻找光明的缩影。
他那以少胜多的智慧,凭人力对抗坦克的勇气,像守护家园一般守护棺材的精神,在国共之间艰难抉择时的犹豫,以及最后宁死不屈的气节,无不透露着那个时代的中国军人最真实的模样。
参考信源:
1、中国新闻网--探访黄樵松起义接洽地旧址:为真理而死的“悲壮烈士”(2021-02-06)
2、开封网--【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讲述】黄樵松:为民族而战,为真理而战(2021-05-19)
3、南京党史网—黄樵松(2014-06-13)
来源:南京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