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出身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1 10:38 1

摘要:大学不过是把不同阶层的人暂时凑一块儿,毕业之后就各回各的路——该属于哪个阶层,大多还是会回去。可很多孩子没意识到这点,上了大学就急着享受,在吃穿用上铺张,最后往往要吃大亏。

普通家庭的孩子,想出头得先看清这些现实

90%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是没摸透这些现实,想“逆天改命”真的太难了。

大学不过是把不同阶层的人暂时凑一块儿,毕业之后就各回各的路——该属于哪个阶层,大多还是会回去。可很多孩子没意识到这点,上了大学就急着享受,在吃穿用上铺张,最后往往要吃大亏。

啥叫“普通人家的孩子”?说白了就是出身没优势,打一开始就没任何“加分项”:

- 父母没什么体面身份,既不当官也不做生意,就是靠双手挣工资的打工人,是城市里最不起眼的“小零件”,很容易被忽略;

- 自己也没什么突出的地方,长相普通、没天赋,过着“一天三顿饭,晚上磨牙打呼噜”的平凡日子;

- 资源更是输在起跑线上——既不在深圳那种能“暴富”的城中村,也没沾上北京三环西城学区房的光,父母能帮的忙少得可怜,说到底就是没权、没钱、没好平台。

那这样的孩子,靠啥在社会上活下去,甚至活得好点?其实就这么几条常见的路:

第一条:高考“翻身”?大多是换个“打工装备”

中国教育为啥卷得这么厉害?因为对太多普通家庭来说,高考是唯一能合法“翻盘”的路。家长总跟孩子说:“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就不用像爸妈这样风吹日晒了。”

可现实很残酷:要是家在十八线小城,父母没资源没背景,哪怕孩子凭本事考上普通一本、二本,最后大概率还是进了“打工圈”——只不过爸妈用锄头,自己用键盘,换了装备,但“打工”的底色没咋变。没技术、没资本、没圈子,最多就是住得干净点、吃得好点、工作环境不脏乱,仅此而已。

当然,读大学不是没用——对普通人来说,这是最便宜、最稳妥的“生存保障”,至少能在社会上有个容身之地。要是真争气考上985、211,想拿月薪两三万甚至更高,那大概率要去北上广深这种资源多的城市。

但新问题又来了:哪怕你拼尽全力月入两三万,甚至顶尖岗位到手五万,扣掉个税、公积金、房租水电和吃饭通勤,一年到头能攒下的,多了也就二三十万,少的可能才几万。这点钱在一线城市买房,连个厕所都买不起。再看父母能帮多少?最多掏十几万,拼尽全力也就三四十万,远远不够首付。

于是你就卡在“不上不下”的尴尬里:留在城市买不起房,回了老家又融不进去。努力奔跑,可城市像条冷漠的铁轨,没给你铺“归属感”;回头看老家,早就没了你的位置——昔日伙伴都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生活。所以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三十出头还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不是不想,是没底气。

你站在一线城市的灯红酒绿里,孤零零刷着社交软件,看别人“稳定温吞”的日子,忽然觉得自己“哪儿都不属于”。北上广深里,太多这样的人——在钢筋水泥里飘着,想回老家却没了根,想留下来又融不进去,三十五岁还没成家的人一抓一大把,这就是普通家庭孩子最典型的样子。

第二条:学门手艺?创业成功得“天时地利人和”

要是没考上大学,父母但凡有点规划,一般会让孩子高中毕业后学门手艺——比如去蓝翔学技术、进富士康当技工,或者学修车、美甲、做饭。

学完手艺无非两条路:要么给别人打工,要么自己开店创业。可现实很快会泼冷水:要是没点基本的“做生意脑子”,光靠手艺开店,十有八九撑不了多久。很多人兴冲冲开店,最后还是打回原形。

少数人能靠手艺闯出一片天,成了“行业尖子”,背后绝不止“技术好”——还得有运气、有机会,加上自己会说话、会卖货。不然学同一门手艺的人那么多,为啥就偏偏是他脱颖而出?

第三条:没计划打工?很容易“代代循环”

这是最多人走,却最容易被忽略的路:父母没什么指导,既不知道该让孩子考什么专业,也没安排学技能,考不上大学就直接进了劳动力市场,到处找活干。

这种打工生活又分两种:

- 最常见的是“夫妻打工、孩子留守”:男的女的凑成家庭,有了孩子就留给乡下的爷爷奶奶,自己继续“南征北战”——北京不行去南京,南京不行去徐州,一路辗转就为了谋生。留守的孩子从小缺陪伴、缺管教,很多十六七岁就辍学,接父母的班继续打工、结婚、留孩子在老家,一家三口三地飘,日子支离破碎。你说不定见过这样的画面:妈妈要走,女儿抱着她的大腿不肯放,哭得瘫在地上,甚至把地板都蹬出印子,哭到嗓子哑——那一刻,啥都解释不了骨肉分离的疼。

- 还有种“靠老板提携”的幸运儿:打工时遇到愿意带人的好老板,有人说这是“命好”,于是拼命抱紧老板“大腿”,当“身边人”。确实有老板会带出一两个心腹,但能不能抓住机会,全看你自己是不是“那块料”。

很多普通家庭的年轻人,最大的问题不是能力差,而是“又渴望认可,又极度敏感”:虚荣又自卑,想被重视却受不了批评,没真正的情商和职场眼光,总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给别人“情绪价值”。有的人事儿没干多少,还得老板哄着才肯动;一旦没被关注,就撂挑子不干——这样的人,老板根本不敢托付太多。

只有极少数人能看到“人性的亮光”:懂感恩,不把机会当“理所当然”,用努力回报信任,老板才愿意把资源给他,他才有机会脱离“打工圈”,成那1%的幸运儿。

可更多人是“没章法”的:拿到六千块工资,转身就买最新款iPhone;对眼前的工作没规划,对未来的职业更是“走一步看一步”;花起钱来大手大脚,却一点都不懂得积累资源、练真本事。这种“只顾眼前”的思维,不是因为没钱,而是“思想上穷”——不知节制、不懂积累、不会沉淀。

第四条:打工逆袭再创业?荆棘满路,常人走不完

也有人从“高级打工仔”转去创业,一开始信心满满,可创业比想象中难太多——十个人里九个会中途崩溃,剩下一个要么成功,要么彻底栽了。

就算成功了,要是心态浮躁、没反省过,也会被第一次成功冲昏头,接着就是下一次失败。更现实的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就算“飞起来”,也容易摔下来——扛不住财富和成功的重量,精神底子太薄,一遇到鲜花掌声就飘。

所以常看到这样的人:第一次失败就爬不起来;少数人能死里逃生再拼一次,可要是没真正“成长”,这次成功也是暂时的,第三次失败就真的站不起来了。

还有“考公考编”?没人提携也难出头

老百姓常说“考公是正路”,可现实是:要是“朝中没人”,这条路也没那么公平。就算考得再好,进了编制,没人提携、不懂办公室规则,也只能被边缘化。除非你天资高、情商又高,不然大概率就是“陪跑员工”——活儿干得最多,功劳都是别人的,自己永远在边上晃。

普通家庭的孩子,真能逆天改命吗?能,学会“卖自己”

其实就剩一条路:学会“卖自己”。

真正的底层突围,从不靠背景、不靠考试、不靠等机会,靠的是“让别人认可你”的能力——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是教育;把自己展示给另一半,是爱情;把产品卖出去,是成交;把公司卖给资本,是融资;把观点传播出去,是打造个人品牌。

人这一辈子,其实都在“做销售”,只不过卖的东西、对象、方式不一样。会“销售”才有主动权,会表达才有人听你说话。从“能说服别人”开始,才是普通家庭孩子改变命运的真正起点。

来源:井里的青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