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907年发现组胺,到1942年第一代H1抗组胺药进入临床应用,80多年时间过去,历经更新迭代,抗组胺药至今依旧是荨麻疹及很多过敏性疾病治疗的首选武器。不过,作为普通患者的大家,平时会有很多疑问: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从1907年发现组胺,到1942年第一代H1抗组胺药进入临床应用,80多年时间过去,历经更新迭代,抗组胺药至今依旧是荨麻疹及很多过敏性疾病治疗的首选武器。不过,作为普通患者的大家,平时会有很多疑问:
一代二代怎么选?
扑尔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眼花缭乱!
吃一片不管用,怎么办?
吃到何时是个头?
症状好了能马上停?
小心反扑更凶猛!
一文终结选择恐惧+用药迷茫! 荨麻疹患者必备抗组胺药终极指南,选对、吃对、停对,看这篇就够了!"
抗组胺药一代二代到底有啥不同?
第一代药物的局限性:第一代H1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赛庚啶等)虽然有效,但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容易穿过血脑屏障,导致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中枢副作用。
改进目标:为了减少这些副作用,科学家们开发了第二代H1抗组胺药,这些药物具有较低的脂溶性,不易穿过血脑屏障。
第一代抗组胺药
01代表药物
扑尔敏、赛庚啶、酮替芬、苯海拉明、异丙嗪等
02
药物特点
容易穿过血脑屏障,导致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反常兴奋(儿童多见)等中枢副作用;
口干、眼干、排尿困难(老年人常见)、视力模糊等抗胆碱能副作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
01代表药物(最早上市时间)
西替利嗪(1986年)
氮卓斯汀(1990年)
氯雷他定(1991年)
苯磺酸倍他司汀(1994年进入我国)
咪唑斯汀(1995年)
依巴斯汀(1996年)
非索非那定(1996年)
奥洛他定(1996年)
依美斯汀(1997年)
地氯雷他定(2001年)
左西替利嗪(2001年)
依匹斯汀(2002年)
卢帕他定(2005年)
比拉斯汀(2010年)
02
药物特点
亲水性高,几乎不通过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嗜睡少);对外周H1受体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和选择性,可减少抗胆碱能副反应(口干眼干少,对老年人排尿影响少)。
抗组胺药那么多,我到底该选哪种?
根据国内外最新荨麻疹诊疗指南:首选标准剂量第二代抗组胺药。(标准剂量: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
第二代抗组胺药通常不会明显引起嗜睡,更适合慢性荨麻疹长期管理。
表1 不同人群选用抗组胺药需注意的事项
肝脏功能异常者首选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等不经肝脏代谢药物,不必调整剂量;
肾功能异常者建议选择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几乎不经过肾脏排泄,无需调整剂量;
儿童优选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6个月以上可用,有滴剂/干混悬剂可选择。
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是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的升级药物,嗜睡反应更少。
经典抗组胺药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如何选择?
1.嗜睡方面:作为二代抗组胺药,两者整体诱导嗜睡的风险都很低。不过具体差异上,西替利嗪相比氯雷他定相对更容易引起轻度中枢抑制作用(如嗜睡),尤其在个别患者中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嗜睡现象,而氯雷他定几乎无中枢抑制作用。
2.代谢方面:西替利嗪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或慎用;而肝脏功能受损时无需调整剂量。氯雷他定需通过肝脏代谢,肝功能受损时需酌情减量。
3. 儿童使用:西替利嗪在儿童中的使用较广泛,6个月以上婴儿即可使用,且有多种剂型(滴剂、口服溶液等)便于不同年龄段儿童服用。氯雷他定(2岁以上儿童可使用)。
表2 西替利嗪vs氯雷他定
问
吃标准剂量还是痒!还能怎么办?
若标准剂量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2~4周后仍旧不能控制症状,可选择联合其他二代抗组胺药,也可选择加量(正常人最高可加量至4倍,国际指南更推荐加量)(正常人最高可加量至4倍);
若二代抗组胺药加量或联合治疗2~4周后仍不能控制症状,需咨询医生升级治疗(奥马珠单抗、环孢素等)。
问
好不容易不痒了,药能立刻停吗?
对于慢性荨麻疹而言(尤其病程已经超过6个月的患者),规律服药实现完全控制症状后,不能立即停药!!!建议维持治疗3~6个月。实现更为持久的稳定状态后,再逐渐减停。
问
好了为啥不能停?
抗组胺药物通过作为H1受体的反向激动剂来抑制组胺诱导的炎症:G蛋白偶联受体(H1受体)在无配体结合时,存在一定的基础活性(构成性活性),即受体本身会有微弱的信号传导。反向激动剂结合受体后,降低或抑制受体固有的基础活性,将其稳定在非激活(失活)的构象状态。
简单的理解就是:“服药实现症状缓解”解决的是当下的不适,而“维持治疗3~6个月”则是着眼于“控制疾病背后的持续炎症过程、预防复发、争取长期稳定甚至缓解”的策略。
就像灭火时(症状控制),扑灭明火很快,但防止复燃(维持治疗)需要持续监控。
问
医生说的“逐步减停”是什么意思?
完全控制症状3~6个月后可采取“逐渐减量”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 标准剂量达到完全控制3-6个月
可先减至每日1/2标准剂量或隔日标准剂量;若症状无复发,可3~4周后减至隔日1/2标准剂量或每日1/4标准剂量;若症状无复发,继续3~4周后减至1/4标准剂量每周2次;若症状无复发,3~4周后可停药。减药过程中一旦出现复发,则回到能够完全控制症状的上一剂量。
■ 加倍剂量或联合达到完全控制3~6个月
先减1种二代抗组胺药的1倍剂量(标准剂量);若症状无复发,每3~4周再减1倍剂量或另一种二代抗组胺药的1倍剂量;减至只服用1种二代抗组胺药的标准剂量后,减量方法与标准剂量的二代抗组胺药相同。
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可点击收藏):
图1 抗组胺药逐步减停方案(图源作者)
问
长期吃安全吗?身体扛得住吗,服药期间需要查血吗?
二代抗组胺药在合理剂量下,整体安全性良好。绝大多数患者的身体是可以承受的,根据病情需要,也是可以长疗程使用的;
但遗传个体差异客观存在,极少数情况下,少部分患者吃部分二代抗组胺药也可能出现一定头晕或嗜睡现象(这种情况下调换抗组胺药的种类或可解决);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二代抗组胺药服药期间不需要定期查肝肾功血常规之类的。但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建议定期复诊评估,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复查肝肾功能。
参考文献:
[1]Tiligada E, Ennis M. Histamine pharmacology: from Sir Henry Dale to the 21st century. Br J Pharmacol. 2020 Feb;177(3):469-489. doi: 10.1111/bph.14524.
[2]Linton S, Hossenbaccus L, Ellis AK. Evidence-based use of antihistamines for treatment of allergic conditions.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23 Oct;131(4):412-420. doi: 10.1016/j.anai.2023.07.019.
[3]https://mp.weixin.qq.com/s/6L7aYTNqlDtfbCOwdrODhA
本文来源:无荨新生
责任编辑:大晨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