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流行于黄河两岸的山陕梆子析分为二,以地理位置流行于河东的别称为蒲州梆子,流行于河西的被称为同州梆子。同蒲一带是秦晋商人的核心地区,他们凭借雄厚的财力,就把蒲州梆子、同州梆子带往各地。蒲州梆子以秦腔的名号征战大江南北及至跟京剧形成京梆
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流行于黄河两岸的山陕梆子析分为二,以地理位置流行于河东的别称为蒲州梆子,流行于河西的被称为同州梆子。同蒲一带是秦晋商人的核心地区,他们凭借雄厚的财力,就把蒲州梆子、同州梆子带往各地。蒲州梆子以秦腔的名号征战大江南北及至跟京剧形成京梆双下锅的时候,同州梆子也向西流播至河西、河湟地区,对那里的土著剧种西路秦腔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在当地驰名的张寻春(当地讹传张新春,临洮三盛班、西宁大盛班最早的创始人)、岳得胜(岳麻子,名小生岳中华的父亲,名须生老十二红李夺山、名旦史月卿的师傅)、李富贵(富贵爷,永和班创始人)、郗德育(麻子红)等人都有深厚的同州梆子背景。
同蒲一带也是戏班林立,演艺活动十分繁盛。光绪十年(1884)同州府蒲城县一个叫商人陈福儿(也叫陈孚儿)的商人组建了一个演同州棒子的戏班,招收了一些艺人,到处演戏,其中就有后来在西安三意社担任专职武功教练的赵建隆先生。
光绪二十六年(1900)左右,这个戏班到西安府三原县演戏时,被一个叫杨管事的县衙班头接手。这个时候,戏班聘请名旦出山红郑双翠为领班长。由此这个戏班就俗称双翠班。郑双翠是须生泰斗李银富(银福子)的弟子,以花旦驰名关中。在他的主持下,这个戏班弃演同州梆子,开始专演新兴的西安乱弹。大约两年后,位于西安西大街的“德盛堂"商号延请双翠班进入西安演戏,这个戏班也有了正式的名号德盛班。
当时汉调二黄正在西安城内的满清皇族和官僚中间非常流行,相较二黄就有些粗糙的秦腔就难以迎人,德盛班无奈只得怏怏退出。
德盛班第一次把梆子腔的秦腔带进了西安城,尽管不成功,却给不久进城的易俗社作了尝试。
光绪二十九年(1903),德盛班定居西安府长安县香积寺村。经历失败的郑双翠汲取教训,励精图治,他从陈雨农主持的玉庆班请来了名须生麻子红李云亭、名花脸假科儿张寿全、由安吴寡妇戏班请来了二黄名净张庆林,秦腔小生宗师晋公子带领他的弟子名小生茂盛、党金良等人也经常在德盛班演戏、教戏。德盛班效法汉调二黄的科班教育模式,在附近的长安、蓝田、户县等地大量招生,学生均以戏班“徳”字号起名。
这些学生中后来成名的就有麻子红郗德育、十八红李德印、安德恭、贾德善、王德孝、梁德琪、王德义、黄德谭、葫芦儿陈德裕、王德荣、王德容、田德年等。德盛班就开了秦腔科班教育的先河。培养的这些学生大部分大都对后来的秦腔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麻子红郗德育(1890~1943)长安黄良南仁村人,蒙师李云亭。后转师拜家红、李富贵、高天喜等人,融西安乱弹、西路秦腔为一体,创甘肃现代秦腔,世称郗派。
十八红李德印 生卒不详户县秦镇人,艺名十八红,以跷功驰名,以《渔家乐》中邬飞霞驰名一时,惜乎早逝。
安德功(1900~1953),著名花脸,临潼县人,以《醉打山门》驰名,驰名甘陕的名家,搭刘立杰刘毓中父子秦钟社,新声社,为花脸台柱,曾随新声社到宁夏甘肃等地演戏,以《醉打山门》驰名秦陇。
王德孝(1890~1933)长安县滦镇红庙村人,曾参与组建兰州化俗社,给名小生“活武松”岳中华授艺。跟名旦安鸿印组建维新社,把关中名艺人陈景民、王兴博、曹福成、田德年、周登科等人带到了兰州,开兰州新兴社的滥觞。在西安三意社演戏期间,授业苏哲民、李益中、骆颜芳、姚裕国等人,他是苏家艺术流派的开山鼻祖。他跟名旦安鸿印长期合作,演出的《游西湖》《杀狗》《女斩子》《辛安驿》《昭君出塞》《杜十娘》等戏成后来者样板。他主演的《六郎追车》,能打得满场火烈;《杀四门》威风八面贾德善。他的贫生戏跟王兴博余福庆并称三杰。
王德荣生卒不详。长安县滦镇人,主工花脸,艺名“活乔老”。后在正俗社担任教练,跟高天喜、高登岳、梁箴并为教练核心,是正俗社艺术流派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梁德琪 生卒不详,临潼县人,主工花脸,曾在王德义戏班、庆义社、西安剧社搭班演戏,是名净赵守中的蒙师。
来源: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