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令人疑惑的是,这种螺旋状的细菌不但存活在胃酸汹涌的环境中,还可能悄悄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与胃癌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
胃里为什么会“长”细菌?这或许是很多患者听到“幽门螺杆菌”这个词时最初的反应。
更令人疑惑的是,这种螺旋状的细菌不但存活在胃酸汹涌的环境中,还可能悄悄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与胃癌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
它像一个藏在胃壁深处的“隐形敌人”,多数人可能感染多年却毫无察觉。
既然它悄无声息地存在,是否能通过天然食物加以抑制?哈佛大学研究中提到的“幽门螺杆菌死敌”,又究竟是什么?
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患者诧异:“我一直吃得很清淡,怎么会感染细菌?”医生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从他的生活习惯中找到了一些线索。
饮食清淡并不等于没有风险。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通过口口传播、餐具混用、甚至唾液传播,尤其在中国家庭共餐文化中更易“集体感染”。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55%,部分地区高达70%。但更可怕的是,多数人感染后无明显症状,病情可能悄然进展。
从病理机制来看,这种细菌能分泌一种叫“脲酶”的物质,将胃酸中的尿素分解为氨,从而中和胃酸,为自身创造“舒适环境”。
它还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炎症、黏膜糜烂,甚至诱发胃黏膜细胞癌变。医生常用一个比喻形容它:像在水泥墙上打洞,让胃酸“趁虚而入”,长期刺激胃壁。
然而,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成胃癌。据《中华消化杂志》2024年文献指出,仅有约1%~3%的感染者最终发展为胃癌。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如家族中有胃癌史、长期胃痛或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必须引起重视。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大蒜、洋葱、蜂蜜等天然食物是否真的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答案并非全盘否定。
哈佛大学医学院2022年在《Gut Microbes》杂志中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大蒜中的大蒜素(Allicin)在体外实验中确实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但其在胃内的活性稳定性较差。
换句话说,在实验室“杀菌”,不代表在人体内一样有效。
洋葱中的槲皮素也被发现具有一定抗菌作用,蜂蜜尤其是“麦卢卡蜂蜜”,在部分实验中显示有抗幽门螺杆菌的潜力。
但医生临床中更关注的是这些食物的辅助作用,而非替代治疗。因为食物中的活性成分在胃内停留时间较短,且浓度难以达到杀菌水平。
从医生的角度看,天然食物可能更适合用于预防或辅助治疗阶段,而非替代标准的根除方案。
目前医学界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法是“三联”或“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例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铋剂。
疗程通常为10到14天,根除率可达80%以上。但抗药性问题逐年上升,部分地区幽门螺杆菌耐药率超过40%,使得治疗难度加大。
有患者好奇:是否可以不吃药,仅靠“食疗”调理?医生的回答是:不建议。因为幽门螺杆菌具有“钻入”胃黏膜深层的能力,靠普通饮食很难触及其“藏身之地”。
但在根除治疗完成后,合理饮食、调养胃气、巩固黏膜屏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医角度,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多属“胃络瘀阻、湿热中阻”之证。
中医常通过活血化瘀、健脾祛湿、清热解毒等方法,如使用黄连、半夏、蒲公英、白术等药材协同治疗,部分研究显示可增强根除率、缓解症状、降低复发。
一个关键问题常被忽视:为什么有些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长期无症状?这涉及个体差异——包括胃酸分泌能力、免疫系统活性、胃黏膜屏障完整性等。
医生在临床中观察到,某些胃酸分泌偏低的老年人,感染后更易出现“静默型”慢性炎症,直到体检发现胃黏膜萎缩,甚至早癌。
因此,定期检查、早期筛查比“等症状出现再治疗”更为关键。
尤其是有以下情况者:反复胃胀、口臭、消瘦、上腹不适、黑便,或亲属中有胃癌病史者,应考虑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13C呼气试验、胃镜活检)。
值得提醒的是,幽门螺杆菌的“复发”并不少见。根除后若家庭成员未同时治疗,或继续共用餐具、筷子,极易“二次感染”。
在门诊中,不少患者多次治疗失败,最后发现是家中“带菌者”未根除。
医生建议,治疗期间家庭成员应同步检测和处理,餐具分餐,使用公筷,餐具高温消毒,尤其在有儿童的家庭中更应注意。儿童感染后常无症状,但可能为家庭“传播源”。
从饮食管理角度,患者治疗期间应避免辛辣、烟酒、生冷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锌等抗氧化物的食物,如深色蔬菜、坚果、柑橘类。
维生素C已被证实在体外环境中有一定抑菌作用,能增强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医生也观察到,心理状态对胃病的恢复影响显著。
长期焦虑、压力大者,胃酸分泌紊乱,胃肠动力下降,易为幽门螺杆菌“创造机会”。注重情绪管理、规律作息,是治疗过程不可忽视的一环。
至于“大蒜、洋葱、蜂蜜”是否为“幽门螺杆菌死敌”?这更像是将辅助因子拔高为主角。
它们确实有一定生物活性,但远不足以代替抗菌治疗。如果非要说它们有什么作用,那应是:在正确治疗之外,为胃提供一点温和的支持。
门诊结束后,那位56岁的患者回过头问医生:“我是不是太晚发现了?”医生看着他手中那份改善后的胃镜报告,说:“只要你愿意调整,它还来得及。”
他点点头,转身走出诊室,阳光洒在他肩上,像是胃黏膜重新生长的过程,也需要一点耐心和信心。
参考文献:
[1]张建中,赵志刚,王晓东,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华消化杂志, 2024, 44(5): 321-325.
[2]陈志宏,李文斌,朱亚东. 幽门螺杆菌抗药性现状及治疗对策[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 43(8): 672-676.
[3]王芳,刘晓东. 黄连联合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影响的Meta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44(3): 312-31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邝医师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