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解放军1955年评衔时,“粟裕镇大将”、“肖克镇上将”的话题闹得沸沸扬扬。两人的“镇”字光环说起来挺像,可实际上差别很大——真的能拿来对标吗?粟裕的资历和战绩,一个是一路飙升的明星,一个是被话题反复拉扯的“遗憾”,不管怎么看也像是硬凑,难道真只是命运捉弄?
人民解放军1955年评衔时,“粟裕镇大将”、“肖克镇上将”的话题闹得沸沸扬扬。两人的“镇”字光环说起来挺像,可实际上差别很大——真的能拿来对标吗?粟裕的资历和战绩,一个是一路飙升的明星,一个是被话题反复拉扯的“遗憾”,不管怎么看也像是硬凑,难道真只是命运捉弄?
仔细梳理他们的履历,其实早年背景很有趣。粟裕在抗战、解放战争里几乎是战功“天花板”,战役场场出彩。肖克也是红军、八路时期的重头人物,军旅履历拉出来,光是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这些头衔,已经很能打脸所谓“资历不够”的议论。可再顺着往下拉,肖克的履历就开始反转了。这种跌宕起伏很有意思,你说是巧合,还是天命?
肖克做过很多“正职”,但总在关键节点上掉队。比如他在八路军120师副师长的位置才坐热,马上就外调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兼政委。冀热察三地,兵力加起来八千多,有些人觉得这会是肖克一展拳脚的时机。偏偏他一上任就闹出“高志远案”:听信举报把冀东抗联的司令高志远定罪,宋时轮、邓华都劝住没成。这件事后高志远一死,队伍基本没了,宋时轮、邓华也申请调离,最后肖克熬了三年都没守住平西,中枢看在眼里,自然心里有数。你要说肖克一贯很有主见,怎么这种事就下错判断?偶尔也会怀疑,他是不是太相信了自己。
这事其实还有后遗症。1942年冀热察挺进军撤销,肖克又调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不少人觉得中央还算器重他。不假,可再仔细,就发现战功和职级的递进并不稳定。像同期的聂荣臻,直接开辟出了战略区。肖克这边,大事还是没“打出来”。在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的位置上也遇上了困难期,经常被动,很难取得更大的战绩,1946年底野战军直接撤编,后被杨得志等人重建,清风店一战,这时肖克已经是华北军区第三副司令员,离前线远了,还能比吗?
再说红军时期的军团长,其实这“军团”编制和“军长”没法一概而论。肖克当时的红六军团,辖下顶多也就多个师,并且兵力结构根本不稳定。军团是否真如想象的那般高配?也许只是历史的“光环”,名存实则——到了二方面军副总指挥那个职级,也只是贺龙撑着为主。肖克自己的起落,不是没有原因。
八路军120师副师长的安排,也和当时的军力配置、师旅编制关系很大。贺龙、王震等人决定,自己人带下来的老部队给肖克安排副职。如果再多几个师,也许就没肖克什么事。所谓“特殊稀缺性”,其实是时代造就的,并不代表全面能力的独特性。命运有时候挺无常,你说他被埋了,未必;你说高光,也只是当时特殊环境下的权宜产物。
这些年,肖克的文笔很亮眼。文学圈子里,他的《浴血罗霄》获茅盾文学奖,在军旅作家中挺有名。有些人用“人才各有所长”来评价肖克,这种说法倒不新鲜了。毕竟后来的大授衔定级,是综合考虑,不是只论资历。粟裕一路升大将,靠的是真打出来的战功,肖克更多是因“资历尚可”加“曾任副职”,所以被授上将军衔,中央的判断肯定有理有据,不会只看表面。
授衔时,也有反差。肖克很淡定,很多战友牺牲了,他说“评不评衔都行”。这种心态,在不少上将、大将中间都不多见。不过话说回来,他自己倒没看得太重,任职的节点也反映出来,不太争功,更像是被动接受。你说这样的人是不是就应该被历史遗忘?显然也不是。
其实,有些观点说肖克“被低估”,比如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不是谁都能当,他和贺龙的关系也很铁。可问题在于,具体战场的成果,还是主要看指挥和统兵能力。从解放战争的实际表现来看,他确实缺乏一些重大转折点上的亮眼成绩。有人说是时运不济,也有人归因于性格所致。这么讲,肖克有点像那种“永远在副职上”的老好人,同期的将领如杨得志、许世友,转正之后都是几场大战立刻打响名声。肖克,却始终缺一个决定性胜仗,这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你觉得这样安排公平吗?其实也没办法。
长征期间肖克被张国焘诱劝,曾经一度出任红四方面军军长,这件事他自己提过,说“因无电台,不了解情况”。但中央看得很清楚,关键时刻的政治判断力其实很重要,张国焘失败,肖克回延安后便被安排军政大学副校长等二线,没再有大的实权。这种曲线履历,或许是他个人的一个软肋。
粟裕就完全是另一套逻辑了。解放战争华东战场,“七战七捷”,任何一役都算得上立标杆。这种人,即使早年没那么多“名职”,最终还是奋力打出来。肖克在大授衔评定中未能进入“大将”,主要还是前期积累与后期直接战果的问题。你要说八路军正副师长有近一半当元帅大将,也不全是资历问题,还是要看实绩。
专门统计过,1955年授衔名单中,元帅和大将更多是野战部队里的主力或者能独当一面的将领,上将则偏重“参与、辅佐型”职务。这种分级,非外行可比拟,更不是“机械排位”那样简单。肖克虽有红6军团长、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头衔,可解放战争期战场战果确实有限,没法跟粟裕、许世友那些主帅一拼。真要对比,也就一时话头。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服气。肖克书法、文学,多次获奖,有评家甚至主张他“才华横溢”,应更高评价。但事实摆在面前,战功与职级并非完全对等。他自己也坦然接受,这种态度其实很难得。
这里还有种矛盾——有的人觉得,肖克虽然资历亮眼,可也不妨看看那些同样未能晋升大将、甚至中将的前辈们。他们的履历和贡献,没有统一标准可以照搬,对待具体事例还真说不定有什么隐情啊!就像徐海东、陈赓当大将,肖克却停在上将,其实也是各有因由,不是“资历+战功”就能一道理顺。如果一定要用红军期间的职务来排队,“军团长”、“副总指挥”,都很飘忽,时代的特殊安排多过个人光环。
况且,翻查网络公开资料、权威信源,肖克在重大决策时其实屡有犹豫。比如高志远案,事后他自己说当时“情不得已”,实际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处理过于急躁,没能先取得上级意见。这种做法,导致人心流失,更让后续指挥一团乱。如果说是内心矛盾,那倒也能理解,可过去的事难讲绝对。
反过来,肖克的文学成就、人格风度其实挺受后人敬仰。2008年病逝时,102岁高寿,不少人评价其性格豁达。“我早该打死了”,话是这么说,实际能留存到后来,多少也是命运眷顾加上个人状态。历史不讲个人评功,更多是对整个集体的审视。萧克等老革命家,正是这样一批人,有战斗,有失误,有光辉,也不乏遗憾。
授衔评定有“镇”这说,民间热议不断,但大局已定,如今再怎么议,也难改事实。肖克和粟裕在历史进程中各有位置,风格鲜明,能力有别,无法一刀切。褒贬之外,或许只是人们的一段集体回忆。
大人物的命运,总带点不完美,有时间、有性格、有世事推波助澜。最后留下的,还是他们做过的那些事,和影响过的时代。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