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粟叶之“南阳事件”:叶飞到底放没放下粟裕抓捕他这个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4 11:30 2

摘要:帅克于5月11日在头条上发了一篇文章《粟裕与叶飞:南阳事件为何没拉下仇恨?粟不离叶叶不离粟成立否?》。主要是梳理了粟裕与叶飞的特殊历史关系,对两人战争与和平年代的英雄羁绊进行了多维解读。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军迷们的高度关注。其中评论区有不少都是大段话的评论(遗憾

帅克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平台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帅克于5月11日在头条上发了一篇文章《粟裕与叶飞:南阳事件为何没拉下仇恨?粟不离叶叶不离粟成立否?》。主要是梳理了粟裕与叶飞的特殊历史关系,对两人战争与和平年代的英雄羁绊进行了多维解读。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军迷们的高度关注。其中评论区有不少都是大段话的评论(遗憾的是平台可能觉得比较敏感,便将这些很有观点的评论给屏蔽了)。其中最为集中、也是争议最大的是,叶飞到底放没放下“南阳事件”粟裕抓捕他的这个梗?

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对粟裕和叶飞两个著名人物历史关系的评价。所以有必要对此再做一些解读分析,以供军迷们参考和指正。

首先,帅克想说明的是,帅克的文章本身便有一个明显的倾向,那就是二人都是一代名将,都有着宽阔的胸襟,都有着共产党人的品格,“南阳事件”粟裕抓捕叶飞只是二人历史关系的一个遗憾和插曲,英雄羁绊才是二人历史关系的主线和真实写照。为论证这一观点,我们不妨把粟裕和叶飞的历史关系分三段来解读分析。这样或许更能清晰地界定“南阳事件”到底算不算一个梗,对二人的历史关系影响到底有多大。

粟叶历史关系第一阶段分析:新四军成立之前。

粟裕与叶飞在红军的早期并没什么交集。他们一个是参加南昌起义后上井冈山,属于中央红军系,属于主力红军出身;一个是闽东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属于地方红军系。北上抗日先遣队怀玉山失败后,余部数百人在粟裕刘英率领下成立挺进师,最终与叶飞的闽东红军游击队会合。

与程子华徐海东的红25军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合不同,粟裕刘英的挺进师与叶飞的游击队融合得很不理想。《粟裕战争回忆录》和《叶飞回忆录》对这个情况都有所论述。这种没能融合,帅克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应是“双方都有些本位主义、山头主义”。换句话说,挺进师这边觉得,我是主力红军,应该以我为主,这是基本的组织原则。闽东红军游击队觉得,你失败后与我会合,来到了我的基本地盘,是我们主动提出接受你们的领导,加之我的力量并不比你小,你不能以主力和老大自居。于是,在这种本位主义和山头主义影响下,双方的离心倾向愈来愈严重。《粟裕战争回忆录》中甚至曾称双方“互相错抓了人,错杀了人”,可想而知双方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了何种严重的程度!

显然,这一时期粟裕与叶飞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紧张的关系,至少是不可能和谐的。因为双方都到了互相错抓人互相错杀人的地步,双方领导人的关系自然也不可能好到哪去。

关于“南阳事件”本身,尽管粟裕和叶飞都作了客观性的描述,粟裕也称是在被动执行。但不管怎么说,他是具体的执行人,他自己并没有“坚决抵制刘英的错误决定”。这本身说明粟裕的话是带有一定的检讨和反思的意味。

总的看,“南阳事件”之前的粟裕与叶飞的关系,是一种不和谐很一般的工作关系。个人关系同样是谈不上。好在过了几十年,两个人都客观地把“南阳事件”这段历史说出,粟裕甚至自责地称自己没有坚决抵制,这充分地显示了他的坦荡与磊落。而叶飞作为受害人,能够做到客观描述,不带主权色彩,则充分显示了他的胸襟与气度。特别是叶飞在回忆“南阳事件”时最后这样说道:“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东和浙南的部队都编入了新四军,以后一直并肩作战,直到革命胜利。我和粟裕同志也长期战斗在一起,从新四军一师,华东野战军,一直到解放后,我都在粟裕同志的领导下工作,多次当他的副手,相互间配合得很好,没有因为个人意气而影响工作”。

叶飞的这句“相互间配合得很好,没有因为个人意气而影响工作”,说得虽朴实平实,但折射的格局和胸襟,却不是一般的高!

粟叶历史关系第二阶段分析:新四军成立后直至粟裕去世。

从1938年4月新四军正式成立,再到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自此开始粟裕与叶飞的历史关系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又分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直至粟裕去世。

我们说像粟裕与叶飞这样,我军高级将领之间曾闹过误会甚至出现生死之仇,但又能一切以革命事业为重,撇开个人恩怨,重新和好如初,重新一块搭班子,重新战斗在一起,并且彼此形成了英雄羁绊的人生关系,可以说是十分罕见和难得的。

对于粟裕来讲,如果论起粟裕战争年代最信任和倚重哪位将领,帅克觉得早期是叶飞,后期是张震。有的人觉得叶(飞)王(必成)陶(勇)都是粟裕的“嫡系”,甚至相对叶飞来讲,王必成和陶勇与粟裕走得更近一些,关系更铁一些。实际上这是不太准确的。要知道,叶王陶三人以叶飞为老大。因为他资历更老、职务更高。特别是8年抗战期间,叶飞曾有一半的时间担任新四军1师副师长这个职务,是王必成和陶勇的直接上级。所以,粟裕虽对叶王陶都高度信任,但从倚重角度讲,则肯定是叶飞。

粟裕对叶飞的高度信任与倚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职务上有着起承转合的关系。粟裕当新四军一师师长,叶飞则当副师长;粟裕任苏浙军区司令,叶飞接了一段一师师长后,便很快又去当苏浙军区副司令。都知道,我军战争年代的职务传承特点和惯例是,原任通常是把担子交给最信任最可靠的新任。另一个是战事最关键需要委托指挥时候,粟裕首当委托叶飞来指挥。抗日战争新四军一师对日军主动进攻的战役只有两个,一个是车桥战役,一个是南坎战役,而这两个战役都是粟裕委托叶飞亲自指挥的。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粟裕也都同样委托过叶飞指挥。还有就是,每当战事遇到攻坚拔寨或大穿插大迂回时,粟裕同样也是派叶飞一马当先。

对于叶飞来讲,他在战争年代打的仗有这样一个特点,在粟裕指挥下打的仗总体来讲都很漂亮,而离开粟裕打的仗大都不够理想。比如,七战七捷王陶在粟裕指挥下大出风头,而此时在山东作战的叶飞打得大都是消耗仗窝囊仗。

基于上述梳理分析,我们完全可以得出,对于叶飞来讲,“南阳事件”这个梗他早就释然了。否则一个对粟裕带着情绪、拉着仇恨的叶飞,不可能与粟裕那样精诚密切地合作的,不可能闹着情绪打那么多硬仗恶仗险仗的。事实上,大敌当前军令如山,也根本不可能带着半点情绪投入作战的。

至于建国后粟叶两人的关系,粟裕挨批时叶飞三缄其口没有落井下石,而叶飞特殊年代受打击时,有一定话语权的粟裕则没少给叶飞说好话。据说,叶飞的海军司令还是粟裕推荐担任的。1958年的军委反教条主义扩大会以及之后的十年特殊时期,可以说是最能检验人性的。但即便在那样严峻高压的环境下,二人冒着相当的政治风险给予对方理解和支持。这种情况下你还说叶飞没有放下南阳事件这个梗,无论如何也是不成立的。

粟叶历史关系第三阶段分析:粟裕去世后至今。

粟叶关系出现一些微妙,追溯起来应该是在粟裕逝世之后。帅克作为《粟裕传》的作者之一,就曾听到过不止一个老同志谈到过这种微妙的关系。我们不妨例举一下影响这种微妙关系的几个例子。

从粟裕方面来讲,对叶飞在《一代名将》文章上说的粟裕曾向他请教打游击问题,认为这个说法有失妥当,觉得粟裕怎么会向他的部下学习打游击呢;对叶飞称孟良崮战役最后总攻阶段由他来统一指挥提出异议,因为5月16日总攻那一天,《阵中日记》明确记载,粟裕依然在实施不间断的指挥控制,并给有关纵队发了多道作战命令;对叶飞称上海战役无论是筹划部署还是指挥控制都存在问题,也表达了不同看法,认为叶飞的好多回忆不够准确,等等。

从叶飞方面来讲,他们对车桥战役粟裕亲自到前线指挥的说法持有异议。明明粟裕本人,还有叶飞、陈丕显、管文蔚等当年苏中的几大巨头的回忆录上,都说是叶飞担任前线指挥,粟裕坐镇后方来掌握全局。怎么突然粟裕又到前线指挥去了?到前线又不通知告诉叶飞,那你干嘛去了?不相信叶飞吗?

以上出现的这些粟叶不和谐情况,难免又会使人想到当年的“南阳事件”,难免又觉得叶飞到头来并没有放下当年这个梗。但帅克觉得,这种微妙与不和谐声音,均出现在粟裕逝世之后,有其特殊的背景与复杂的原因,当然也有上面我们提到的那些事例。不过,粟裕逝世后的这种微妙与不和谐,与粟叶人生中绝大部分时间英雄羁绊相比,显然有些微不足道。所以,帅克认为,军迷们还是应多从正面解读,少来些偏颇与误传。这样才能告慰粟裕和叶飞两大名将,才能契合两大名将真正的历史关系。

来源:帅克评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