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混胰岛素30/70的特点,是早上注射后起效较快,持续时间却很长。也就是说,它既负责解决眼前的高血糖,又要维持一天的平稳。但偏偏,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在节假日、换季或身体状态波动时,更容易与药效“错位”,结果就是低血糖突然袭击。
很多人拿到胰岛素笔时,看到标签上的“30”字样,并不会多想。但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30”往往是预混胰岛素的一种标志,意味着其中含有30%的速效胰岛素与70%的中效胰岛素。
组合型的药物虽然使用方便,却也更容易出错。一旦用法不当,轻则血糖波动,重则危及生命。
在门诊随访中,医生们最担心的,往往不是用药不够,而是用错药。尤其是像预混胰岛素这种“看起来简单,实际复杂”的药物,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低血糖。
特别是中老年群体,身体代谢变慢,血糖调节能力也在下降,风险自然比年轻人更高。
预混胰岛素30/70的特点,是早上注射后起效较快,持续时间却很长。也就是说,它既负责解决眼前的高血糖,又要维持一天的平稳。但偏偏,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在节假日、换季或身体状态波动时,更容易与药效“错位”,结果就是低血糖突然袭击。
有一位老人,退休后开始规律打胰岛素,每天早晚各一次。用的是30单位的预混胰岛素。原本一切平稳,但有天早晨没吃早饭就去晨练,回来后突然昏倒,被邻居发现送医。
检查结果显示,是典型的运动诱发性低血糖,与空腹注射胰岛素有直接关系。更令人唏嘘的是,老人原本觉得“打了胰岛素再运动,血糖降得更快”,却没意识到这对身体是双重打击。
空腹打胰岛素,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件事。尤其是预混型,里面的速效胰岛素会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血糖,如果没有及时进食,身体就没有任何储备。对血糖调节能力本就下降的老年人来说,这种“糖空袭”可能造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随意更改剂量也是常见问题。不少老年人自觉“今天吃得少,就少打一半”“今天多吃点,就多打一针”。
但预混胰岛素不像饭后血糖那样“即时反应”,它的药效是设计好的,随意调整只会打乱节律。尤其是多打一针,很容易堆积药效,几小时后出现延迟性低血糖。
另一个被忽视的风险是忽略肾功能变化。随着年龄增长,肾功能逐渐减弱,排出胰岛素的速度也会变慢,药效就可能在体内停留更久。相同剂量下,年轻人没事,老年人却可能出现低血糖。定期检查肾功能,及时调整药量,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不少人以为只要不吃甜食,血糖就不会高。于是胰岛素照打,饭菜却越吃越“清淡”。但预混胰岛素里的速效部分,是需要碳水来“配合”的。
如果只吃青菜豆腐,或者饭量大减,药效就成了“孤军奋战”,极易引发低血糖。饮食过于单一或摄入不足,对正在使用30单位胰岛素的人来说,是隐形的危险。
剧烈运动,尤其是在注射后的2小时内进行,也是一大诱因。很多中老年人喜欢早晨快走、跳广场舞,刚打完胰岛素就出门。殊不知,这时候血糖正处于下降通道,再加上运动加速消耗,就容易出现典型的“低血糖性头晕、出汗、心慌”。
饮酒是另一个必须避开的雷区。酒精会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打了胰岛素后若再饮酒,相当于身体被“双重封锁”。尤其是空腹饮酒,更会加速低血糖的发生。有些人喝完酒后昏睡不醒,家人以为是醉酒,实则可能已经陷入低血糖昏迷。
还有一种情况容易被忽略,就是忽视注射部位的选择和轮换。长期只注射一个部位,会导致皮肤下脂肪组织增生,影响药物吸收。预混胰岛素对吸收速度极为敏感,若注射部位硬化,可能出现药效延迟或不稳定,血糖波动加剧。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误用胰岛素种类也不是个别现象。有些人家里有不止一种胰岛素,拿错了还不自知。
尤其是“30”这种数字,很多人误以为是剂量,实际它指的是配比。若将长效胰岛素误认为预混型,按原剂量注射,可能会导致血糖持续过低而得不到及时补救。
血糖的控制,从来不是一件“打一针就好”的事。尤其是使用了预混胰岛素30单位的人群,更需要关注饮食、运动、注射时机等多方面因素。任何一个细节出错,都可能引起系统性反应。
家中如果有老年亲属正在使用这类胰岛素,建议家人共同学习基本知识,建立一个“血糖管理小组”,哪怕只是简单的每日记录和提醒,也能显著减少意外发生的几率。
尤其是在换季、感染、情绪波动或服药调整期间,血糖极容易不稳定,这时候更需要注意用药安全。建议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胰岛素注射技巧复习,每半年做血糖监测和肾功能评估,养成“主动管理”的习惯。
任何时候,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胰岛素是好药,但也像刀锋,使用得当,能救人;用错方法,可能伤人。特别是“30”这个数字,不该只看成瓶上的一串字符,而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陈建国,王志勇,赵红卫,等.预混胰岛素30R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使用误区与管理建议[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5):411-414.
[2]刘晓燕,李志宏.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探讨[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2,21(3):215-218.
[3]赵欣然,郭晓宁.胰岛素治疗中常见错误及防范措施[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4,34(9):1285-1288.
来源:内科袁医师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