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人阎普润,入选“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0 09:34 2

摘要:2025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第2号公告,公布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2025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第2号公告,公布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唐河人阎普润,名字在列!

本次公布名单,是为了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抗日英烈的伟大功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八十年前的硝烟中,除了载入史册的英烈,还有太多名字藏在时光褶皱里。

八十年前的烽火,也曾烧过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那些守护过家乡草木的身影,或许没留下赫赫功名,却是我们身边最亲的英雄。

他们在国难当头时握紧刀枪;他们的故事未被广传,热血却同样染红山河。

今天,让我们拨开历史尘埃,讲讲这些 "家门口" 的故事,在故土的坐标上,重识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名字。

唐河县古为唐州,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

唐河县曾是豫西南地区革命斗争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豫西南特委、鄂豫边区省委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南阳中心县委都先后在唐河县建立,指挥中心长期设于唐河县。

1938年5月25日,焦作沁阳市王曲乡十八里村,国民革命军第9军47师992团一个营在此阻击侵华日军。

该营三次击退数倍于己的日寇的猖狂进攻,打死打伤日军1000余人,给日寇侵入沁阳后以首次重创。

后终因寡不敌众,全营官兵战死沙场。

身为团长的他,指挥这场阻击战,战斗到最后一刻,也壮烈殉国。

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他英勇杀敌,誓与阵地共存亡?

是什么样的信念,让十八里村把他的故事代代传颂?

血战十八里村

十八里村阻击战,在豫西北波澜壮阔的抗战史册中,镌刻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回溯那段烽火岁月,忻口会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台儿庄战役的枪炮声亦渐渐远去,侵华日军的铁蹄便已开始疯狂地大举南下与西进。

他们怀揣着险恶的企图,妄图形成钳形夹击之势,在黄河两岸布下天罗地网,将中国抗日武装一口吞噬。

而彼时,驻扎在沁阳、孟州、济源一带的第 9 军,犹如一柄挺立在豫西北大地上的利剑,成为侵华日军眼中必须拔除的 “眼中钉”。

这支英勇的队伍,凭借着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因此被日军视为实现其野心的巨大障碍,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恶战已然箭在弦上。

1938年2月下旬,鬼子侵占沁阳城。

之后,不断有鬼子窜到十八里村,不是抢粮、牵牲口,就是奸淫妇女、杀人、放火。

村民白天不敢下地干活。天一黑,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背着铺盖,牵着牲口,到野外露宿。

十八里村,因距沁阳古城18里而得名,又处于沁阳至济源的老官道咽喉,战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驻守十八里村一带的国民革命军第9军47师992团,打破了日寇迅速向西推进,进一步占领济源、垣曲的战略企图,被侵华日军视为眼中钉。

村周围曾有一条3米多宽、2米多深的寨河。官兵们挖寨河、修哨门、掘战壕、筑工事,积极为战斗作准备。

1938年5月25日,天刚蒙蒙亮,在大汉奸袁良辰带领下,2000多鬼子和400多伪军分三路向十八里村扑来。

身为团长的他得知敌情后,立即带领部队进入前沿阵地。

不多时,鬼子又从小屯方向冲杀过来。

敌人刚要接近藕坑时,他一声令下:“打!”迫击炮、步枪、机关枪的炮弹、子弹像雨点般射向鬼子,一个个手榴弹在敌群里炸开。

冲锋号响起,战士们一个个跃出战壕,杀得鬼子丢下枪支弹药和100多具尸体,仓皇向北逃命。

不多时,一名小战士牵着两匹缴获的大马,扛着缴获的步枪,一进村就高喊:“老乡!别害怕,鬼子被我们打退了!”

村民听后非常振奋,有的帮助战士们往前沿阵地运子弹,有的送干粮、送水。

中午时分,鬼子在大炮的掩护下,又兵分三路向十八里村的东哨门、南哨门、北哨门杀来。

鬼子先是向村里打了几发炮弹,几座民房被轰塌。

他一看局势危急,立即离开指挥所,亲临前沿阵地指挥。

该团的18门迫击炮,同时向敌群开炮。鬼子几次接近寨河,都被猛烈的火力压了回去。

当时,九九二团驻扎在附近的十三里店、水运的两个营,迟迟未来支援。

他只好指挥该团二营和警卫连浴血奋战。

鬼子集结兵力朝北哨门蜂拥扑来,用大炮轰开北哨门。

他带领战士们用机枪、手榴弹把鬼子压了回去。

经过拉锯式的反复争夺,北哨门终于被鬼子突破。

抗日官兵冲上去同鬼子展开了肉搏战,明晃晃的刺刀狠狠地朝鬼子刺去,鬼子横七竖八的尸体和伤兵几乎把进村的道路堵塞了。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北哨门、南哨门、东哨门先后失守,他带领战士同鬼子展开巷战。

战斗持续到17时。伤亡惨重的鬼子又调来援兵。

子弹快打光了,他便命令以七连长为首,组成大刀队,左砍右杀,冲出一条血路,向西哨门撤退。

官兵们刚撤出西哨门外,又与鬼子的伏兵相遇,一场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又开始了。

后来,战士们刺刀捅弯了就与鬼子赤手空拳地搏斗,七八十名战士壮烈牺牲。

鬼子向他扑来,叫着:“抓活的!抓活的!”

鬼子越来越多,他索性跳下屋顶,站在十字路口旁的一张方桌上,左右开枪。

他边打边喊:“弟兄们!狠狠地打,多捞一个是一个!”

他左胳膊负了伤,仍边战斗边指挥。

眼看自己难以脱身,他对两个警卫员说:“快撤!我来掩护你们!”

说着,他就向敌人打了一梭子弹,又扔了一颗手榴弹。

两个警卫员趁鬼子混乱之机,忍痛滚进麦地撤退了。

鬼子又涌了上来,他一连击毙几个鬼子,最后向自己打了一枪,以身殉国。

傍晚,十八里村村民从西哨门逃往外村时,发现那些牺牲的战士有的咬着鬼子的耳朵,有的卡着鬼子的脖子,有的和鬼子抱在一起……

十八里村惨案

十八里村一战,九军以一个营的兵力,连续三次击退数倍于己的日寇的猖狂进攻,打死打伤日本鬼子1000余人,给日寇侵沁后以首次重创。

惨遭失败的日本兵恼羞成怒,对十八里村进行了疯狂报复,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鬼子一个个端着明晃晃的刺刀,逐门逐户破门而入,不管男女老少,见人就杀。

20多名村民被鬼子抓到村南头,在刺刀的威逼下一个个跪下,被机枪扫射而死。

30多名青壮年,被鬼子用铁丝穿住锁骨集中在村东头全部枪杀。

50多名村民被鬼子带到村西一块空场上,用刺刀捅死。

青年妇女遭鬼子奸污后,有的死于屠刀之下,有的含恨走上绝路。

鬼子还把抓到的村民用铡刀活活铡死。

村民张致显一家9口人和多名群众被带到村西的一口土井旁,鬼子兵用刺刀捅一个向井里填一个,一口井填了13口人。

当时,被填到井里还没有断气的人哭喊不止,而鬼子们却仰天大笑。

张致显最后一个被填入井内,鬼子朝井内乱刺了几刀,扬长而去。

夜里,他苏醒过来,挣扎着爬出井口。而他一家8口都死在井内。他爬了一夜才爬到附近村庄的亲戚家,幸存了下来。

残杀过后,鬼子放火烧村,许多村民被扔进火里活活烧死。

在烧杀奸淫的同时,日寇还掠夺走大批牲畜、粮食。凡拿不动的,不是被毁坏,就是被烧个净光。

这场大屠杀,日寇共残杀十八里村130多人,烧毁房屋120多间。

战斗结束后,村民自发把战死的100多名抗日英雄埋在村里。

他虽身为团长,却最喜欢小孩子了,经常买糖和小孩子们逗着玩。

他没有一点官架子,最爱和老百姓拉家常,当时村民也很愿意接近他,找他玩,他们从他那里学到很多抗日救国的道理。

村民讲了一个细节:北哨门外“与国存亡,在此一战”的八个朱红色大字,几里外都能看到。

他面对日寇的勇气,是来自哪里?

叶挺独立团上尉连长

他6岁启蒙,12岁考入县立高等小学。

1923年,他17岁,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第一师范学校。

在校期间,五卅运动的巨浪冲击着古城开封,他目睹自己的祖国外遭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反动军阀蹂躏,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痛心疾首,立志革命,投笔从戎!

1925年秋,他19岁,毅然决然到黄埔军校(四期)学习。

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思想有很大进步,由其老师萧楚女、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恽代英,他是常州“武进三杰”之一。

萧楚女,值得说一下。

是谁创办了《中国青年》?除了我们熟知的恽代英,还有一位创始人,他的故事鲜为人知,此人以笔名“楚女”。

听名字你可能以为“楚女”是位女性,其实这是个拯救民族危亡的硬汉子。

“楚女”是他常用的笔名,屈原《离骚》中有两句诗:“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女,神女,盖以比贤君也。”

以“楚女”作笔名,是他借屈原的诗表达自己的爱国抱负。

1926年,毛泽东担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萧楚女被聘为教员,他教学方法创新灵活,很受学员欢迎。1964年,毛泽东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我是很喜欢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教书,主要靠他。”

萧楚女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他曾于1920、1923两次任教于省立襄阳第二师范学校,被誉为襄阳第一位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26年5月20日,国民革命军北伐先遣队叶挺独立团开拔出师北伐,北伐战争因之拉开了序幕。

当时,他20岁,参加北伐,在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中表现英勇。历任少尉,中尉排长。

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勇当先锋,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荣誉,叶挺被誉为“北伐名将”。

攻占武昌后,他在国民革命政府警卫团,升任为上尉连长。

他面对日寇的勇敢,是从这里迸发的!

赤心普黎元

随着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展,组织决定抽调一批河南籍干部回家乡,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工农运动。

1927年1月,他21岁,被党组织派遣回乡开展革命活动。

他回到家乡发动群众,开展工作。

在唐河南边的苍台镇,他先后创办了唐河县第一个平民夜校、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一个农民赤卫队、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他在阎庄建立农民协会,实行一切权利归农会,组织农民与地主豪绅进行斗争。这是南阳最早的农民协会。

10月,他在唐河县城创办宣传革命的《唐河潮》杂志,并任主编。

他以“霹雳火”为笔名发表文章,揭露左右唐河政局的所谓“八大金刚”“六大财主”等名宦显绅、巨商富贾的罪行,引导唐河人民把斗争矛头指向大地主、大资本家和土豪劣绅。

他富有组织能力和宣传艺术。他在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

他当时所讲的课文有:

四万万的中华,四万万的国家;

四万万人,一心一意来爱她;

要是你爱她,不让人害她;

要是人害她,更要你爱她!

他还以群众喜爱的民歌形式编写出:

穷人没吃又没穿,上学读书难上难;

要想改变这世道,团结起来掌大权;

除了种地搞生产,还要扛枪打江山;

穷人兄弟有了权,吃穿读书不作难。

同时,他在县城西关福音堂开办平民学校,招收进步青年,亲自教唱《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等歌曲。

介绍阅读《共产主义 ABC》以及《向导》等书刊。发展党员,组建城关第一个中共支部,并任书记。建立纺织等行业工会等。

1927年11月,中共南阳特支书记刘友三到唐河县,召开党员代表会议,贯彻八七会议精神。

会上通过选举成立了中共唐河县委员会,书记欧阳秉炎,委员阎普润、张友辅、罗继芬。

中共唐河县委隶属中共豫南特委领导,这是南阳地区建立最早的一个县委。

12月县委改组,推选他为县委书记。

在他的带动下,唐河县先后建立了9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党员增加到80多人,为共产党在唐河县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1928年5月上旬,县委在叟刘村召开会议,决定把全县划为长秋、下屯、田店、汉龙潭4 个起义区,以汉龙潭为重点。

5 月 17 日,他带领数十人到汉龙潭组织起义。

当他只身到地霸保卫团总杨明章处,准备诱杨出来时,由于起义队员在保卫团岗哨盘问时过早暴露,他反被杨明章逮捕,其他人员迅速撤退,起义宣告失败。时年22岁。

他被解送至赊店建国军总部。军法官郑际春亲自审问,敌人对他施尽酷刑,皮鞭抽、火钳烧,他曾数次昏死过去,却始终没有暴露党的任何秘密。

7月,经组织营救,及各界知名人士出面担保而出狱。

伤愈后,他到豫南信阳、驻马店、许昌一带活动,曾在深河铁路工会工作。

1930年,24岁的他,到建国军焦文典独立第2师73团。在师部当参谋。在该部中共组织负责人葛济云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

后该部被收编为新编20师,被派往光山围剿鄂豫皖苏区。

他任6团3营长,不久后升为少校副团长。

此后失去组织关系,多次与苏区联系,未果。

他仍然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当时进出苏区的革命者常常住在他的寓所,由他相机护送往返。

宣传抗日

1933年,他所在部队改编为第2纵队,仍任副团长。

1937 年初,部队在洛阳改编为166师,他任第2团团长。

他在部队中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激励官兵献身救国事业。

热血润中原

他从阎闾投笔从戎,赤心普黎元,热血润中原!

他就是阎普润!

1906年,出生于唐河县苍台镇阎庄村,家中乃书香门第。

1938年5月6日,率部与日寇激战于沁阳十八里铺,壮烈殉国,时年32岁。

阎普润牺牲后,所在部队刘希程、曹玉珩等唐河籍抗日将士,将其灵柩护送回乡,安葬于唐河城外文笔峰下,后又迁至阎庄村安葬。

之后,在阎普润生前地下党联络开会的叟刘村南渡宫建立了一所小学,被命名为“普润小学”。

2020年9月,苍台镇在烈士阎普润(阎与闫通用)家乡为其建立了阎普润纪念馆。

2021年5月11日、20日、21日,由焦作沁阳市抗战史专家李建国、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宋宝塘、远望天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博汶、焦作晚报记者组成的阎普润烈士事迹采访团。

先后走进沁阳十八里村、南阳市唐河革命纪念馆、唐河县苍台镇阎普润纪念馆、普润小学等地,探访英雄故里,缅怀革命先烈。

同时,计划拍摄一部《浴血沁阳十八里》的微电影,以烈士阎普润与抗日将士们为原型,以抗击日寇为故事背景,弘扬革命精神。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他的故事震撼人心,他的精神百世流芳,他的信念热泪盈眶!

他的一生正所谓: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

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来源:俯仰人间今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