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豫北游击队司令刘昌义站在临时指挥部前。他摸了摸腰间的配枪,枪里只剩三发子弹。身后,是 400 多名弹尽粮绝的战士。
1940年,河南温县。日军兵临城下,豫北游击队陷入绝境。
豫北游击队司令刘昌义站在临时指挥部前。他摸了摸腰间的配枪,枪里只剩三发子弹。身后,是 400 多名弹尽粮绝的战士。
“司令,鬼子又推进二百米!” 警卫员跑来报告。
刘昌义转头看了眼残破的院墙。墙根下躺着几十名重伤员,呻吟声混着日军的炮声,压得人喘不过气。
刘昌义是西北军出身的虎将。三天前,他接到第一战区命令,掩护国军主力撤退。现在主力已安全转移,他的部队却被日军两个联队围住。
更糟的是,国民党高层早已停发军饷。游击队的枪炮,全是从日军手里抢来的。
“让弟兄们挂白旗。” 刘昌义突然开口。
警卫员愣住了。刘昌义是中原大战时让蒋介石头疼的 “刺头”,七七事变后更主动拉队伍抗日,是出了名的硬汉。可此刻,他的语气平静得反常。
1937 年,卢沟桥枪响,32 岁的刘昌义在河北高阳家中踱步。
他曾是冯玉祥麾下的少将师长,中原大战后被蒋介石罢免军权。听到收音机里播报日军的暴行,他一拳砸在桌上:“老子就算当土匪,也要打鬼子!”
他变卖家产,召集旧部,在太行山麓拉起几百人的队伍。国民党第一战区注意到这支部队,给了他 “豫北游击队少将司令” 的头衔 —— 这只是个空头衔,部队连像样的军装都没有。
刘昌义带着弟兄们扒铁轨、劫粮车,硬是从日军手里抢来三门迫击炮。
老兵王德顺后来回忆:“那时候刘司令的马褂上全是补丁,每次冲锋都冲在最前面。1938 年沁阳保卫战,我们三百人守城。鬼子的飞机炸塌南门,他抱着机枪堵缺口,子弹打完就用刺刀,最后浑身是血站在城墙上笑。”
可胜利换不来补给。每次打胜仗,第一战区只会发嘉奖电。刘昌义申请补充弹药,得到的回复永远是 “戡乱经费紧张”。
1940 年春,因为和八路军有过合作,刘昌义被国民党特务列为 “赤化分子”,军饷彻底断绝。
1940 年 5 月 13 日,温县。日军指挥官山田少佐看到白旗,嘴角露出轻蔑的神色。
他接过刘昌义递来的 “投诚书”,脸色骤变。纸上写着:“愿为皇军效力,但需保证弟兄们的性命。”
山田不知道,刘昌义的衣袖里还藏着另一张纸条。那是他连夜用日语写的密信:“吾等假意归顺,待时机成熟必取尔等性命!”
这场投降是刘昌义精心策划的。他知道日军想拉拢有影响力的将领,谈判时故意提了三个条件:保留原有编制、由日方补充武器弹药、部队驻地需远离八路军。
这些条件看似合理,实则是为后续起义留后路。
日军果然表现得 “诚意满满”,送来 2000 支三八大盖,还拨了一个炮兵中队。刘昌义趁机扩军,队伍从 400 人迅速发展到 3 万多人。
他还派心腹混入日军宪兵队,画出温县、沁阳等地的防御工事图。
已故老兵李振国的遗孀回忆:“那时候司令白天跟鬼子军官称兄道弟,晚上就带着我们挖地道。有一次鬼子突然要检查军营,司令急中生智,让弟兄们把武器藏进棺材,说这是在给‘阵亡将士’办葬礼。”
1941 年 9 月 17 日,温县日军军营。日军 “皇军慰问团” 来视察,刘昌义等这一天等了 478 天。
他看着台上演讲的日军联队长,手指悄悄扣住藏在袖口的勃朗宁手枪。
“为天皇陛下效忠!” 日军联队长喊完最后一句,刘昌义突然拔枪,将其击毙。
埋伏在帐篷外的 3 万将士瞬间冲了进来。枪声、手雷爆炸声此起彼伏,鸟群被惊得四散飞逃。
为了这场突袭,刘昌义早做了准备:提前三天在军营食堂下药,让日军军官集体腹泻;把主力分成三路,一路攻打指挥部、一路切断电话线、一路抢占野炮阵地;还让士兵把日军尸体穿上国军军装,制造 “国军偷袭” 的假象。
战斗一直打到次日凌晨。日军 600 多人被歼灭,其中包括 1 名大佐、3 名中尉。
刘昌义亲自押着俘虏的日军顾问前往重庆。路上却得知一个消息:蒋介石已任命他为暂编第 15 军中将军长。
当年随行的副官说:“那时候司令在船上抽了整夜的烟。他清楚,这场胜利换不来信任,只会让蒋介石对他更猜忌。”
1944 年豫中会战,刘昌义率部在郑州和日军血战 7 天 7 夜。可就因为 “不听调遣”,他被蒋介石撤职。
内战爆发后,刘昌义被明升暗降,任第七绥靖区副司令。连他办公室的电话线,都被特务掐断了。
1949 年 5 月,上海战役打响。汤恩伯坐飞机逃跑,把 51 军的烂摊子甩给了刘昌义。
64 岁的刘昌义望着黄浦江,想起了 1940 年那个决定命运的日子。
“告诉共军,我们起义。” 他对着话筒说。
5 月 26 日,解放军的坦克开进上海。4 万多名国军士兵整齐列队,刘昌义站在最前排。
那一刻,他军装上的三等云麾勋章,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1994 年,刘昌义在上海病逝。他的遗物里,有一本泛黄的日记本。最后一页写着:“吾这一生,打过蒋介石,打过日本人,最后打不动仗了,就帮着老百姓种地。有人说我是叛徒,可要是我真叛变了,1940 年就不会让那 600 个鬼子陪葬。”
他的一生充满矛盾:是西北军的 “反蒋急先锋”,却是国民党眼中的 “杂牌军”;假意投降日军,却比很多国军将领更卖力抗日;最终投向人民,却没等到蒋介石的一句道歉。
1941 年起义后,刘昌义把缴获的日军军刀熔铸成犁铧,分给温县的老百姓。他说:“这刀上沾过中国人的血,如今该用来种地了。”
这句简单的话,藏着他对和平的渴望,也成了这段历史里最动人的注脚。
来源:人物故事奇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