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毅 红茵茶的品质特性及其药理价值探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5:36 2

摘要:野生红茵茶,系属纯原生、很稀缺的茶科物种。该物种只见于北回归线凤凰山脉,且完全是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下,杂混于凤凰山其他茶类一起繁衍生长。回观既往的千百年来,红茵茶始终没有像主流的凤凰水仙茶类那样进入人工栽培范畴。所以,以持原性强、数量极少为主要特征的红

野生红茵茶,系属纯原生、很稀缺的茶科物种。该物种只见于北回归线凤凰山脉,且完全是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下,杂混于凤凰山其他茶类一起繁衍生长。回观既往的千百年来,红茵茶始终没有像主流的凤凰水仙茶类那样进入人工栽培范畴。所以,以持原性强、数量极少为主要特征的红茵茶,其深层品性也便没有更多机会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尤其是在单向垂直的品种、品质、品性,以及其独特的药理价值研究方面,截至目前仍然缺乏系统的学术深透性。或许如此,它才更加具有值得被关注和应该被发掘的专属价值。

一、红茵茶的概念、品性及资源分布

红茵茶,系生长在潮州凤凰山脉的野生茶树品种,因其嫩梢新叶带有明显紫红色(见下图),故名红茵。

红茵茶属于中国六大茶类数以千计茶品种的个别存在,尽管它具有原生种的茶类品性特征,然则却显著不同于本地或外地同类的其他茶叶品系或品类。红茵茶作为一个独立的茶类物种,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杂生于北回归线粤东凤凰山脉的荒野之中,既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产区,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品性定位。虽然该物种相传由来已久,但却始终未见它像凤凰水仙植群那样,成片成园地被改良、被广植。受制于生长范围狭小和长期以来的价值低估,以致业内业外很多人,对红茵茶的概念、种性、禀赋、药理价值等认知,都很碎片化,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对这个奇特茶种体相用的深入了解和系统研究。

从现有情况看,红茵茶的资源分布及生长范围,相对于很多茶品类都显得十分狭窄,基本上是局限在粤东凤凰山脉。除此以外的其他地方,未见有相同品类及文字传载。就微观具体的红茵茶产地而言,以潮州域内的乌岽山、大质山、笔架山、南岭山、万峰山、白水湖、桂竹湖、青麻园、字茅(茅寺)、官头輋,丰顺境内的盐坪、直坑等地为限,范围不过百里,数量不过几吨,实为极小众茶中的个别存在。在此之外,尚未发现该类物种在其他地方的相关延伸,更无集中成片的植群可觅。很显然,红茵茶不仅在六大茶类中显得微乎其微,就算跟同一地域、同生共长的凤凰水仙茶植群相比较,也属于占比极小、个性极强的茶类资源。综合相关数据的总量测估,每年的红茵茶产量大概在几千公斤以内,占比不到凤凰茶类总量的万分之一。

二、红茵茶的品种特征及内质特性

红茵茶的单体植株比较直挺,树干高挑而树冠显小,按常规口径,可以归类为小乔木、中大叶种、中迟芽类。红茵茶叶的主脉及新稍、芽尖、叶背、嫩茎等,都长有显著茸毫。其成熟叶片,一般长度为8~13厘米,叶宽4~5厘米。可以确定性认为,它属于潮州凤凰山原生茶组植物乔木水仙、灌木乌龙、野生红茵、凤凰苦种四大种质资源之一。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相较于同地其他三个山茶科山茶属的茶树种类,红茵茶的原生种质特性及山野气息更为显著。在呈味方面,该茶类尤显底力强、野气足、茶气劲。而且,从专业实验室得出的数据看,它的茶多酚含量显著超高,或称奇高。从口感滋味角度,红茵新茶和次新茶的苦涩度、收敛性明显,底力和气力都很突出。

红茵茶的制茶方法,以无做青的“水仙做”(亦即没有人工催化的发酵过程)为主。成茶之后的十来年内,一般不作常规饮用,经十数年乃至数十年陈放转化至“退性”后,方能显现出愈久弥珍的内质特性。以往的野生红茵和性味接近的不发酵凤凰老枞水仙,大多销给周边近海的渔民饮用。近些年来,因其稀缺性、宜储性、耐陈放和养生价值表现突出,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比较高的兴趣与关注。

红茵茶的具象和品相特质,以树势直挺、叶质厚脆、叶稍紫红、叶面显毫为基本特征。品性特质集中体现为茶多酚含量极高、山野气息明显,品饮过程尤其能够感知到它的内质丰富、茶气饱满、野性奔放。通常情况下,野生红茵都是零散性地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每年的谷雨前后,时有山民会在春茶采摘季的空余时间,组织人手到密野深林处做收集性采摘。红茵茶的做工普遍比较粗糙,条形也多显粗老,但其内含的茶类基本物质,如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却相当丰厚,特别是酚类物质中的没食子儿茶素EGC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类,包括高于茶多酚含量非常靠前的凤凰水仙。正因如此,使之具有了更加耐储存、耐转化、耐冲品、耐回味的“四耐”特点。尤其是在耐储存和耐转化方面,不发酵的红茵茶,不仅比其他茶类都要显高,而且它的品饮价值和药理价值,也都是越陈越好。正常情况下,只要是存放条件没问题,便可以无限期陈放。就后期转化出来的性状而言,可以见诸三五十年份的汤如豉油,味厚且醇,其韵独特,底力十足,气感与通透感都很强显。因而在本地形成了较高的“越陈越好,可作药用”的坊间共识。时下的情况是,民间虽有少量的着意存储,但大多属于备以药用,一般不入常饮之列。

将野生红茵茶与潮州凤凰水仙茶类进行对比,会有以下明显的几大不同。其一,红茵茶的树干直挺度和分枝位,均高于凤凰水仙茶(凤凰水仙茶,系产于潮州本地的国优品种名称,也是凤凰单丛茶母本。简称凤凰茶,下同。),而其树冠则显著小于凤凰水仙茶。占绝对主流的凤凰水仙茶,其树高和树蓬比例,一般都会在1:1.2以上。例如,《潮州凤凰茶树资源志》记载的宋种1号,茶树高5.8米,树蓬冠幅6.5×6.8米;宋种2号茶树高5米,树冠幅5.6×6.05米。而红茵茶的树高与树冠比,大都低于1:0.8或以下,而且,红茵茶的树干分杈位置,明显要高于凤凰水仙物种(参见《潮州茶叶》及见附图对比)。除此之外,红茵茶的树叶着叶密度相较凤凰水仙茶类,要明显地稀疏于后者。

原生种红茵茶

原生种凤凰水仙茶

从二者单株采制干茶的单产比较结果看,红茵茶通常以几两计,最高也不超过1市斤,而凤凰单丛却有同口径上破十公斤的记录。因此,红茵茶在单株产量和产值方面,显然无法与主打的凤凰水仙茶相比。藉此可见,就两者的经济价值而言,完全不在同一量级。或许,这就是红茵茶作为当地茶类多元化的一种特殊资源,却向来都被边缘化,乃至遭遇整体荒弃的根本原因。

其二,野生红茵和凤凰水仙,是没有基因遗传的两个种质资源。红茵茶的树干细、树冠小、分位高、叶质脆、有茸毫,属于原始类型未受人为干预的茶树。藉此形质和性状组构比较,完全可以揭示出它与凤凰水仙茶之间固有的基因性第一差异。红茵茶的叶片有毫和茶汤带毫,而主流品种的凤凰茶,由子房无毫决定的茶叶和茶汤都不显毫,这是两者间最为本质的基因性第二差别。从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二者不属于同一种质资源,而是各自独立的植株体系。从同类不同质的生物学角度亦可推定,有无茶毫和内质主要分子含量的显性差异,是区分并且强化二者基因性差异的根本依据。

其三,缘自内含物质超丰厚的呈味和体感,野生红茵的野气、霸气和茶气表现,每一项都会显著高于凤凰水仙品种。尤其是在上述“三气”的力道感知及其气味呈现方面,它比凤凰单丛或古树级的老枞浪菜、老枞水仙,其质感浓强度(潮语叫做“有肉或有物”)还要高出一格。在凤凰山本地共生的四大茶种比较之下,红茵茶的特别之处,并不仅限于有毫无毫,而是在于它的成茶茶多酚含量值,超常规的高标至39.08%(数据援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04.8.22检测结果)。这样的数值,不仅比同生共长的凤凰单丛最高值29.68%,要明显高出三分之一,而且比中国茶叶教科书给出的茶多酚顶格数值36%,也妥妥的高出了好几个百分点。

其四,在相同的历史维度和地理环境条件下,红茵茶始终显示出了持原性强、变异性弱。而同样是有性繁殖的凤凰水仙茶类,则表现出了相反的持原性弱、变异性强的特点。由此可见,除了形和质的不同,两者的持原性反差也很大,这也能说明它们是DNA组分异构明显的结果。站在居间位置看,有着显著变异的基因特点,恰是造就了凤凰水仙茶类香型极为丰富、乃至于有“一树一香、一枞一味”多香特性的根本支点。而且,这种特性在跟红茵茶的一对一比较中,显得尤为突出。

在采制方面,红茵茶以传统的“水仙做”为主,亦即主流是走不发酵的制程,因而也使其后续自然转化空间得以无限放大。这种传统的晒、炒、揉、焙,跟有做青、半发酵的凤凰单丛制法相比较,形成了明显的品饮价值和药用价值剪刀差。通俗地说,就是半发酵的凤凰茶,相对于不发酵的红茵茶,更显有其高雅的滋味呈现和品饮价值,其呈味特点更加突出了“甘醇香韵”兼而有之的比较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在最佳品饮的时间上,凤凰单丛既不以新为贵,也不以老为珍,而是落定在了“隔年春”。然而,不发酵的红茵茶,尤其是数年之内的新茶或次新茶,通常都是苦涩味重,品饮价值明显偏低。但随着自然氧化时间的足够长,陈放年份的足够久,红茵茶的滋味品性和药理价值,才会逐渐显现出不断上行的态势。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越陈越好的醇和度、黏稠度、回甘力,以及可以感知得到的打通任督二脉、疏通气血淤堵、助通脾胃肠肾的药理功用,无不需要以一定的陈化作前提。红茵茶之所以能够展现出茶饮类药的功效,除了多酚类和多糖类物质含量比超高,陈放转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红茵茶的制冲品红茵制作。除了个别情况下人为地选择了做青,红茵茶的主流制法,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乌龙茶制法。它有晒青、晾青,但舍掉发酵工序直接杀青,因而应在大类上归入不发酵的炒绿制程。即:采青→晒青→杀青→揉捻→干燥。之所以它不采用半发酵或重发酵,推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红茵茶物种有明显的“香薄韵厚”之特性,并不适合于乌龙茶重在做香的工艺特点。此外,为了突出它的显性特质,亦即药理性用,所以,在最佳适制性的选择上,采用萎凋后直接杀青炒熟,则更能切合红茵茶的适性而制。二是不论从应然性和实然性来看,红茵茶的品饮价值,永远都低于其药理价值。所以,从药食同源和药食同理的角度,不去做过度的人为催化,反而能更好地保留其原有性味,使其固有的药理效果呈现更佳。红茵冲泡。总的来说,红茵茶既可冲饮,也可煮饮。品鉴式冲泡品饮的投茶量,一般要比普通的投茶量略少三分之一以上。尤其是未经充分后转化的准新茶(诸如存放期在十几年之内的),更不宜投茶过多。否则,会因为苦涩感明显而出现品饮过程的不爽感觉。煮饮法的使用,通常是指陈年老茶比较适合。但也要注意在实操过程中,通过茶水比和煮泡时间的把控,使之达成最佳的呈味效果和药用效果。红茵品饮。红茵茶是极小众的茶品,其单品产量是凤凰茶品类中最少的,其茶性特点也是所有茶品类中最具个性化的。所以,红茵茶的品饮枢要,关键之关键在于饮者须知茶性。红茵茶的茶性,类同于普洱生茶,新茶制成后的茶性寒凉,不宜常饮。稍带科普一下,通识中的六大茶类划分,是以发酵度亦称催化度来划分的。人工催化度越低的茶,寒凉度越高,人工催化度越高的茶,寒凉性越低,这是六大茶类的共性和共通之处。那些经过了充分自然转化后的红茵茶,其茶性转化也会类似优质的陈年普洱、陈年黑茶、陈年绿茶等等。经过长时间持续氧化,其原有的寒性成分会渐变为平和温润,苦涩物质和多糖物质也会在长期陈放过程中,不断转化络合成醇和与韵味为主的口感滋味,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超愉悦的品饮快感,构成一种以茶气感知和茶韵感知为主体的品饮乐趣。

四、红茵茶的药理价值

茶与人类最初的链接就是茶作药用,《茶经》及其相关典籍对此都有详实的记载,包括针对具体症候的药理效应,罗列出的有提神醒脑、解渴利尿、清热解毒等二十多项。此外,现代科学实验更有大量研究成果,证明了茶叶的抗氧化药理价值和药用价值,集中体现在“抗氧化、抗衰老、抗三高”等的功用。不过,但凡关涉到以茶为用这个主题或主线,尤其是探究茶饮品的药理和药用价值,起码有两个要点不可含糊,必须予以深一步探究。

第一,茶叶的内含物质是相同的,差别只是具体含量的多与少,相应的“三抗”效应会呈现出某些差异,但关键主体是物质茶性的综合作用。譬如,茶叶中的药理性基本物质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茶多糖,乃至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等,在茶汤状态下具体含量的或多或寡,其药理价值或者药理效验也会不尽一样。以红茵茶为例,因其干茶茶多酚含量值,达到了任何茶品所达不到的39.09%(数据援引同上)。它的这一单项指标值,显然是高于了许多茶类,包括乔木类凤凰茶及普洱茶在内,都且只能望而不能及。所以,它在茶疗茶养的效用体现上,诸如清通血和气、调整内分泌、提高免疫力,以及其对气血肠脉有助其“通”的力道等方面,会有强于一般茶品的实际效验。虽然我们并不否定茶叶内含物质,以及后转化出来的茶黄素、茶红素等的综合效用,但也必须看到,对于以茶养身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还是看茶多酚及酚类儿茶素。因为它是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清除自由基的主力担当。

第二,在所有的茶类中,品种特性和制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茶饮品的药理功用。通常来说,论内质的丰富度,乔木优于灌木,野生优于管养,春茶优于其他。论制作过程,发酵程度越低的茶,其类药性物质存量越高;发酵程度越高的茶,其药理性物质流失得越多。此外,更要看到原生种、原生态的茶品类,与科技+狠活施用过度的那些低质茶品,不仅在口感滋味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还会体现在正向养生和负向养生(指劣质茶和不干净的茶带来的负向作用)所存在的重大迥异。

仍再以红茵茶为例,我们不妨从原生种性、繁衍特性、内质品性三大维度,对其药理价值作一梳理性探究。

首先,红茵茶品种的独特性,在于它始终保持了原生种的本体、本原和本性。由于红茵茶至今没有进入规模化人工种养模式,因此而保全了它的性状和内质,基本上没有被人为改变。这种未被人工驯化的山野底气和超高的茶多酚含量,便成为了它跟普通茶品的性用,明显拉开距离的归因之一。

其次,以荒野繁衍为显性特征的红茵茶,决定了其内质的独特性,更加突出了它在通气血、祛淤滞、除肥腻、舒百节等方面的药理功用。从药食同理的角度,不论是茶叶或中药材,乃至普通果蔬,如果现代手段和方式施用越多,则其本味和本性失原也就越大。而且,在同等剂量的前提下,施以农药化肥的茶、药、果、蔬,与纯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同类作比较,但凡经验者都会知道,无论是呈味还是呈性,皆明显不在同一档次,甚至还会相去甚远。鉴此,回原到和贴切于以茶养生的主旨,如果将茶入腹,且非单纯的普通解渴,若想触达它的药理成分,籍以除腻祛瘀,疏淤去堵,呵护健康,那就必须讲求由该茶的生长环境和物种秉性所能够带来的性效比。

再次,从实用性和实验性角度,将红茵茶汤用以呵护眼睛,是个很直接且很管用的小妙招,值得作为茶养之用加以推荐。但凡患有眼睛干涩,疲劳,发痒,视觉模糊,甚至“飞蚊症”等症状,用野生红茵茶汤浸洗眼睛,可以显著减轻各种不适。其中,可感知的红茵茶特殊的生长环境和品种秉赋,使其至少具备了茶叶质地干净和茶多酚含量超高的两大优势。这也是我们看重并积极推荐的主要理由。再者就是附加一个生活化小实验,即用红茵茶和其他任何一种茶叶的叶底,同样去擦拭切过肥肉的菜刀,对比一下刀面上肥腻立消的效果,即可立判红茵茶的去除肥腻效果,会优于其他茶叶。以此也能洞见茶汤入腹后非直观可视的以茶养生效用。

最后,我们更期望能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红茵茶的养益成分提取并制作成类似护眼营养液,脏腑清通液之类的健康维生品。如果将此茶类创新产品付诸产业化,那么,这会是一种缘自于茶而高于茶的健康养生再升维。而且,尤可期待和相信它,一定能够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带来福音。

(作者王维毅,系著名茶文化专家、潮茶文化倡导者与传播者,著有《闻道凤凰茶》《潮茶108问》两部专著。)

来源:文化号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