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象以有限的阅历回答这位朋友。不光是你有这样的感觉,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和你着有一样一样的感觉。
看了一个知音朋友的评论。
——为什么明朝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
小象以有限的阅历回答这位朋友。不光是你有这样的感觉,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和你着有一样一样的感觉。
一个把封建集权玩到极致的王朝,它能带给人什么的优质体验。也就是剩下,网上那批极端“明粹”和吃这碗饭的“流量分子”,在给它往死里吹。
一个奇怪的王朝,必定存在一些奇特且极端的矛盾。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风貌,找一本金瓶梅,看一看就知道了。一方面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活跃的世俗文化。另一方面是百姓的苦不堪言,士大夫阶层的群体糜烂,整个社会都在拼命地巴结赚钱。可是赚了钱后,他们想的并不是要为社会做点什么贡献,而是为了进一步过上更加颓废糜烂的生活。
造成集体颓势的因素,除了个人选择,还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僵硬的社会制度。
权力逆淘汰机制下,士大夫的颓废
一些“明粹”经常抨击明代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事实上,士大夫集体寡廉鲜耻的行为只是一个结果,或是一个表现形式。我们应该问的是,为什么士大夫精神到了明朝后,说没就没了。
按照“明粹”的意思,是因为前边有一个90年的元朝统治期,对宋之前的士大夫精神造成了创伤。
胡扯不?
五胡乱华到南北朝总共258年时间,一个侯景作乱就干掉了400万江南士大夫,论时长和破坏力,不比元朝更持久和猛烈嘛。当隋唐建立后,这种士大夫精神照样迅速得以恢复。
由此可见,明代士大夫的堕落,罪不在元朝,根在当朝。
这事从文化上看,会看得更直观一下。
就拿明朝科举来说,它与前朝科举大有不同。朱元璋给科举注入了“代圣贤立言”的内核。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其一。考试形式必须以四书五经为依据。换句话说,考生根本不是“人”,而是圣贤名言输出的机器,他不需要你有自己的见解,只要从“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入手,把圣贤高论整合出来即可。
这样的考试形式,根本不需要思考。即便是有思考,也只是对考题技巧的钻营。
“八股取士”已经够要命了,更致命的是。
——考生读的所谓圣贤书,不是原汁原味的圣贤,而是朱元璋版本的圣贤。
加上残酷的党争问题,即便是通过了科举入仕,第一件事就是找靠山、站队伍。如果拒绝这个“潜规则”,想混下去,比登天还难。很多有才学的人即便挤过了独木桥,也会被权力所逆淘汰。
一不想写那种死板作文,二不想读“朱版”圣贤书,三不想参与权力角逐。
“三泡尿”下去,还能剩下多少优质的士人火种。
这样的硬伤,根本不是所谓“南北榜”“分卷”所能解决的。分卷只是一种服务江山稳固的政治手段,而不是为选拔人才而设立的机制。
脱离实际的经济导向下,农民的破产
造成历朝历代“民穷”的根本原因,绝不是百姓不够努力,也不是“三十税一”或“十五税一”的差别,而是在于朝廷的无能和政策的低效。
很多明朝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脱离实际的政策,即使再好,它也免不了是一种灾难。
货币层面上,朱元璋的经济水平跟津巴布韦差不多是一个段位,“大明宝钞”想印就印,想发就发,导致明朝从立国初期,就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货币体系。后来,当美洲白银涌入后,大明货币体系如同纸糊一样,一碰就碎了。
一个货币崩溃的国家,百姓能好到哪去。
“明粹”有一个特别招人烦的地方就是,把明代百姓的生活吹成“天上人间”一样。
他们就忘了一点。
——所有把农业当作税源的封建王朝,毫无意外,百姓都是三天饿九顿。
粮食这玩意是生存最最最必需的物品,如果把税源锚定在维持生命基本运转的粮食上,剩下的,你就可以自己去想象了。
朱元璋的任性妄为,还体现在对农业的强制指导上。百姓需要种什么作物,都必须听从他的,否则就是重罪。
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明之前的王朝,当社会缺少什么时,朝廷往往采取免税等鼓励措施。在朱元璋这里,根本不好使,你给我种就得了。不听话,小心法办你。
如果细心揣摩一下朱元璋,你会发现他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喜欢强制均衡。
南北榜案时,用一批南方官吏和举子,来平息北方举子的不满。在农业赋税上,同样如此。
为了平衡南北赋税问题,他采取的措施是,向江南地区猛征赋税。
有明一朝,苏州府是最大的冤大头。元朝时,苏州府所承担的赋税为60万石,张士诚来了,直接涨到100万石,再等朱元璋当皇帝后,苏州一府赋税便是280万石,承担了大明十分之一的税源,比浙江一省还要多出10万石,是元朝的4.7倍、张士诚的1.4倍。
当时,江南百姓对此就已经怨言不止。
赋役之重莫逾江南,江南诸郡又莫苏、松若也。
注意,这些粮税可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江南百姓出的,不是出自士大夫和朱家藩王。
退一步讲,如果是为了“劫富济贫”的话,把江南征收来的赋税补给北方,倒也挑不出理。问题是,都流进了他们朱家的府库,用来养活藩王去了。
就这。
你还指望百姓念朱明家的好?江南百姓恨,北方百姓也恨。
很多人看明朝,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数据——人口增长速度。
看一组明朝人口走势。
(1341年)至正元年,8500多万(元朝);
(1368年)洪武元年,6000万;
(1381年)洪武十四年,5987万;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6054万;
(1403年)永乐元年,6659万;
(1412年)永乐十年,6537万;
(1578年)万历六年,6069万。
再看唐朝人口走势。
(618-626年)武德年间,920万;
(627-649年)贞观年间,1900万;
(650-712年)永徽至神龙年间,3714万;
(755年)天宝十四年,5291万至7500万;
(755-763年)安史之乱,1699万;
(859年)大中十三年,突破8000万。
还有宋朝人口走势。
(980年)太平兴国五年,3710万;
(1110年)大观四年,4600万;
(1135年)绍兴五年,5650万;
(1223年)嘉定十六年,8060万。
人口是不会说谎的,用脚投出的票是最真实的。
终明一朝,人口一直上不去!相同生产方式下,人口上不去,就说明一个王朝存在很大的问题。
是思想上不想生了,还是物质上生不了了。这里,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此外,同是亡国引线的点燃者。
黄巢是盐商,有的是钱招兵买马。
张角和洪秀全靠的是宗教忽悠。
张献忠和李自成可是实打实的“号召力”。
你就可见“天下苦明久矣”。
“明粹”整天从宏观上鼓吹“永乐大典”“洪武大帝”,可对于关于生计的这些问题,视而不见。
我们有没有信心,不用你们这伙“明吹”靠鼓吹明朝,来给我们树立增长。
六百年已过,明朝强不强大,我们有没有信心,两者没有一毛钱关系。祖上阔过,又有何用?何况,它就没有阔过。
人的信心永远来自,当下个体且具体的生活。
来源:首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