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对日本人存在误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23:08 2

摘要:日本侵华是得到日本所有阶层的强烈支持。上世纪20年代日本国内矛盾尖锐,日本本来就是国小民弱,政府把大量资源投入军工,普通民众生存极端困苦。统治阶级把侵华视作转移国内矛盾的最佳出路,普通民众把入侵中国当做发财致富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日本人并不无辜,他们要么是帮凶

都2025年了国人对日本还是存在严重误解,很多人觉得日本侵华是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的行为,日本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这是极其错误的认识。

日本侵华是得到日本所有阶层的强烈支持。上世纪20年代日本国内矛盾尖锐,日本本来就是国小民弱,政府把大量资源投入军工,普通民众生存极端困苦。统治阶级把侵华视作转移国内矛盾的最佳出路,普通民众把入侵中国当做发财致富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日本人并不无辜,他们要么是帮凶要么就是罪犯。

———

把视线拉回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的东京街头,排队领粥的失业工人边喝边骂:“要是拿下满洲,咱们还用饿肚子?”这句牢骚不是随口说说,而是当时日本报纸每天都在重复的口号。读卖新闻在1928年搞过一次“满洲移民”读者征文,投稿的邮戳从北海道到鹿儿岛盖得满满当当,一个小学校教员写道:“让孩子去中国种地,比在国内捡煤渣强。”民意被点燃后,连一向反战的基督教青年会也组织“慰问团”去前线送千人针,送的是祝福,也是默许。

1931年“九一八”当夜,本庄繁的作战命令还没下,大阪、名古屋的股票交易所已经鞭炮齐鸣——三井、三菱的股票瞬间涨停,散户们欢呼“满洲生命线稳了!”第二天,《朝日新闻》头版不是战况,而是“满洲股飘红”的金融喜讯。大阪梅田百货第一时间推出“满洲特产展”,市民抢购大豆、高粱米,好像多买一包就能把中国人的土地搬回自家厨房。

1937年南京陷落那天,东京银座百货打出“南京陷落大减价”的横幅,店员穿着仿军装站在门口发传单。日本桥的鱼贩把“南京鲷”改名“胜利鲷”,一条比平时贵三倍,家庭主妇照样排队。神户港的妓女也挂出“欢迎凯旋”灯笼,接的客人里既有士兵也有看热闹的码头工——他们知道,士兵口袋里揣的“战利品”就是从南京商铺抢来的手表、戒指。

别把日本百姓想成被军部洗脑的木偶。当时日本的小学教师用“满洲移民”算术题教孩子:“如果一户拓殖团分到10町步(约99亩)良田,等于国内几代人耕作?”答案刺痛人心:一个普通日本农民在国内只能租1町步。于是,1936年拓务省收到37万份移民申请,远超计划十倍。最终15万户“开拓团”在中国东北落户,每家背后都有几十个乡亲凑路费——这不是军部强迫,是民间众筹的侵略。

1940年,东京大学做了一份“国民生活实态调查”,问最想去的海外地,70%填“中国”,原因直白:工资是国内三倍,还能使唤“苦力”。同年,日本内阁通过“中国派遣军慰劳金法”,规定士兵家属每月领津贴,邮局窗口天天排长龙,没人问这钱沾没沾血。

战后审判席上,东条英机狡辩“国民被军部裹挟”,可检方甩出的证据让人哑口:仅1938-1941年,日本国内寄往中国前线的“慰问袋”就超过1亿个,袋子里除了糖果、香烟,还塞着写着“多抢多杀”的纸条。那些字迹歪歪扭扭的纸条,出自家庭主妇、学生、僧侣之手,他们是真正的“沉默共犯”。

今天,日本右翼把战争责任推给“军部暴走”,部分国人也乐于接受“日本人民无辜”的叙事,仿佛这样就能把历史简化成少数人的罪。可翻开1925-1945年的日本报刊、账本、私人日记,每一页都写着:战争红利全民共享,侵略成本全民分摊。

历史不是童话,没有无辜的旁观者。当整个民族把邻国的土地当成自己饭碗的延伸,每个人——从股票经纪人到渔村寡妇——都成了链条上的一环。我们铭记这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提醒自己:任何把对外掠夺当解药的社会,终会把毒药喂进自己嘴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来源:雨中植树的绿使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