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藤蔓顺着她亲手搭的竹架子,卯足了劲儿往上爬,碧绿的叶片肥大得像一把把小蒲扇,在夏日的风里微微晃荡。叶片底下,藏着一根根挂着淡黄色小花的嫩丝瓜,长得笔直溜顺,顶花带刺,看着就喜人。
院子里的那几根丝瓜藤,是陈秀莲的心头肉。
藤蔓顺着她亲手搭的竹架子,卯足了劲儿往上爬,碧绿的叶片肥大得像一把把小蒲扇,在夏日的风里微微晃荡。叶片底下,藏着一根根挂着淡黄色小花的嫩丝瓜,长得笔直溜顺,顶花带刺,看着就喜人。
可今天一早,她数来数去,总觉得不对劲。
昨天傍晚还挂在架子最当中的那两根最壮实的丝瓜,不见了。
那两根,是她特意留着,准备等儿子建和周末带孙子回来,做丝瓜鸡蛋汤的。城里菜市场的丝瓜,哪有自家地里种出来的这股清甜味儿。
陈秀莲心里“咯噔”一下,像被针扎了似的,一股火气“噌”地就蹿了上来。
她不用想也知道是谁干的。
她走到院墙边,那道半人高的竹篱笆,稀稀疏疏的,防君子不防小人。篱笆那边,就是邻居李翠花家。
李翠花正蹲在自家门口择菜,脚边扔着几片蔫了吧唧的菜叶子。
陈秀莲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但足够让对方听见。
“翠花,看见我家丝瓜架上那两根最大的丝瓜了吗?”
李翠花头都没抬,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嘴里不咸不淡地回道:“你家丝瓜,我哪知道。兴许是昨晚风大,刮掉了吧。”
这话说得,鬼都不信。
陈秀莲气得胸口发闷,她这片菜园子,一年四季就没断过菜。春天是鲜嫩的韭菜、菠菜;夏天是水灵的黄瓜、番茄、茄子;秋天还有沉甸甸的冬瓜和南瓜。她自己吃不了多少,大部分都分给了左邻右舍,可唯独这李翠花,从来都是不问自取。
今儿掐一把葱,明儿薅两棵蒜,后天顺手摘几个辣椒。
陈秀莲念着邻里情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想着不过是几根菜,犯不着撕破脸。
可这次不一样,那两根丝瓜是她给孙子留的念想。
“风再大,还能把丝瓜刮到你家锅里去?”陈秀莲的声音冷了下来。
李翠花这才抬起头,脸上挂着那种惯有的、皮笑肉不笑的表情:“秀莲嫂子,你这话说的。不就两根丝瓜吗,值当的这么兴师动众?我们两家邻居住着,谁家缺点啥,顺手拿点用用,不是常事?”
“顺手?”陈秀莲被她这理直气壮的样子气笑了,“我家的东西,你顺手拿就是常事?那我到你家顺手拿点米拿点面,行不行?”
“哎,你这人怎么说话呢?”李翠花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我拿你几根菜,那是看得起你种得好。小家子气!”
说完,她扭着腰,端着菜盆回了屋,“砰”地一声关上了门。
陈秀莲站在原地,手脚冰凉。
她看着自己精心侍弄的菜园子,一排排,一畦畦,绿油油的,生机勃勃。这是她的念想,是她的寄托,是她在这座空落落的老屋里,唯一能抓住的实在东西。
现在,这份实在,被人践踏得一文不值。
她觉得,这口气,她再也咽不下去了。
她转身回屋,从床头柜里摸出那部老年机,颤抖着手按下了儿子的号码。
电话接通了,传来儿子张建和熟悉又带着点焦急的声音:“妈,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陈秀莲的眼泪“唰”地一下就流了下来,她吸了吸鼻子,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
“建和,你来接我吧。”
“我想去城里住几天。”
第一章 一根丝瓜引发的“离家出走”
张建和是第二天一早就开车回来的。
车子停在院门口,扬起一阵尘土。他推开车门,一眼就看见了坐在屋檐下小板凳上的母亲。
陈秀莲一夜没睡好,眼窝深陷,脸色也不好看。她脚边放着一个收拾好的旧布包,里面是几件换洗的衣服。
“妈,到底怎么了?电话里也说不清楚。”张建和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她跟前,蹲下身子,仰头看着她。
陈秀莲看着儿子额头上沁出的细汗,心里一酸,嘴上却倔强地说:“没怎么,就是想你了,想孙子了,想去城里享享清福。”
张建和是什么人,自己母亲的脾气他摸得一清二楚。要不是真受了天大的委屈,她是绝不会主动开口说要离开这片土地的。
他的目光扫过院子,最后落在那空荡荡的丝瓜架上,心里大概明白了七八分。
“是不是又因为李翠花?”他沉声问。
陈秀莲的嘴唇动了动,没说话,算是默认了。
张建和站起身,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转身就要往隔壁走:“我去找她说说!没完没了了还!”
“你站住!”陈秀莲厉声喝住了他,“你去说什么?去跟她吵一架,打一架?然后呢?你回你的城,我继续在这儿跟她低头不见抬头见。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张建和的脚步顿住了。他知道母亲说的是实话。
远亲不如近邻,可摊上这么个近邻,真是倒了八辈子霉。道理讲不通,情面不管用,就像一块黏在鞋底的牛皮糖,甩都甩不掉。
他叹了口气,走回母亲身边,无奈道:“那你说怎么办?总不能真就这么走了吧?这一院子的菜,这房子……”
“我不想管了。”陈秀莲的声音里透着一股深深的疲惫,“我伺候了这地一辈子,到老了,连几根自家种的菜都护不住。我图什么呢?我累了,建和,我是真累了。”
她抬起头,看着儿子,浑浊的眼睛里满是灰心和失望。
那一刻,张建和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
他想起小时候,母亲就是用这双手,在这片菜园里,种出了他们姐弟俩的口粮,也种出了一个家的希望。这片园子,对母亲来说,不只是地,是命根子。
能让母亲说出“不想管了”这样的话,可见是伤透了心。
“好。”张建和下定了决心,“妈,咱走。去我那儿住,我养你。这院子,我来想办法。”
他扶起母亲,帮她拍了拍身上的土,然后拎起那个小布包,锁上了老屋的大门。
门上那把铜锁,还是他父亲在世时换的,几十年了,已经锈迹斑斑。随着“咔哒”一声轻响,好像一个时代,就这么被锁在了身后。
他们走的时候,李翠花家的门帘动了一下,一双眼睛从缝隙里朝外窥探着。
陈秀莲没有回头。
她挺直了腰杆,一步步跟着儿子,走出了这条生活了一辈子的巷子。阳光照在她的白发上,有些刺眼。
她心里憋着一股气,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
这不像是去城里享福,倒像是一场赌气式的“离家出走”。
她想,走了也好。
让那李翠花看看,没了她陈秀莲的菜园子,她还能从哪儿“顺手”牵走一根葱,一头蒜。
也让这院子,这地,都歇一歇吧。
车子驶上平坦的柏油路,村庄的轮廓在后视镜里越来越小,最后化成了一个模糊的绿点。
陈秀莲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和树木,心里空落落的。
她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第二章 城里的“新”生活
城里的家,和村里完全是两个世界。
一进门,冰凉的空调风就扑面而来,驱散了夏日的燥热,却也让陈秀莲下意识地紧了紧衣领。
地上是光可鉴人的瓷砖,干净得能照出人影。她下意识地在门口的垫子上蹭了蹭鞋底,生怕把乡下的泥土带进来。
儿媳王琳是个温和知礼的女人,在一家设计公司上班。她早就接到了丈夫的电话,特意请了半天假在家等着。
“妈,您来啦!”王琳笑着迎上来,接过她手里的小布包,又递上一双崭新的软底拖鞋,“快进来歇歇,坐了一路车,累了吧?”
孙子小名叫壮壮,今年刚上小学,放了暑假在家。他从自己的房间里探出个小脑袋,怯生生地喊了声“奶奶”,然后又缩了回去,继续摆弄他的乐高积木。
一切都显得那么客气,那么……井井有条。
张建和给母亲安排的房间朝南,带着一个不大不小的阳台。床是崭新的,被褥是松软的,带着一股阳光和洗衣液混合的好闻味道。
“妈,您就安心在这儿住下。缺什么就跟王琳说,或者跟我说。”张建和帮她把布包放进衣柜,“以后,这就是您家。”
陈秀莲点点头,嘴上应着“好,好”,心里却像揣着一块石头,沉甸甸的。
她坐在柔软的床沿上,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
在村里,天一亮她就起床,下地锄草、浇水、捉虫,忙得脚不沾地,但心里踏实。
可在这里,她能做什么呢?
地是冰冷的瓷砖,踩上去滑溜溜的。饭有儿媳做好,碗有洗碗机洗。衣服扔进洗衣机,按个钮就行。
她成了一个彻底的闲人。
最初几天,新鲜感还在。她跟着王琳去逛了超市,那里面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她眼花缭乱。她也试着跟孙子壮壮亲近,可壮壮的世界里,是平板电脑和各种她看不懂的动画片。
她想帮忙做点家务,却总是帮倒忙。
有一次,她看王琳拖地辛苦,就抢过拖把,用她在乡下习惯的力道,结果水溅得到处都是,还差点滑倒。
王琳没说什么,只是笑着把拖把拿了回去,轻声说:“妈,这个拖把是自动甩干的,我来就行。”
陈秀莲站在一旁,脸上火辣辣的,觉得自己像个多余的摆设。
她最不习惯的,是这楼上楼下,门一关,谁也不认识谁。
在村里,吃过晚饭,大家都会搬个板凳坐在门口,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天。谁家母鸡多下了个蛋,谁家小子考试得了第一,都是顶好的谈资。
可在这里,对门住的是谁,她住了半个月都不知道。
电梯里偶尔碰到,大家也都低着头看手机,空气里只有沉默。
这种沉默,像水一样,慢慢地淹没了她。
她开始想念村里的那片菜园子了。
想念清晨叶片上滚动的露珠,想念泥土被翻开时的腥香,想念拔草时沾满指甲缝的黑泥。
甚至,她开始想念和李翠花吵架的场景。
那样的争吵虽然让她生气,但至少是鲜活的,是有人气儿的。
不像现在,安静得只剩下自己的心跳声。
一天下午,她独自待在家里,儿子儿媳都上班去了,孙子被送去了暑期班。
她走到阳台上,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
阳光很好,晒得人暖洋洋的。可她的心,却像是被泡在冰水里。
她觉得自己像一棵被连根拔起的老树,被移植到了一个漂亮的花盆里。
花盆虽好,却没有她赖以生存的土壤。
第三章 扎不下根的向日葵
为了不让自己闲出病来,陈秀莲开始在阳台上琢磨。
她让儿子给她买来了几个大大的泡沫箱子,又费了好大劲,托人从乡下亲戚那儿弄来几袋子真正的田园土,而不是城里花店卖的那种轻飘飘的营养土。
她想在阳台上,也开辟出一片小小的菜园。
王琳很支持她,说:“妈,您要是能种出菜来,那敢情好,咱们家的菜就都靠您了。”
陈秀莲听了这话,心里热乎乎的,干劲儿也足了。
她把土填进泡沫箱,浇上水,然后小心翼翼地撒下几粒从老家带来的青菜种子和辣椒种子。
她像在老家时一样,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去阳台看看。摸摸土的湿度,看看有没有小芽冒出来。
几天后,嫩绿的芽儿真的破土而出了。
陈秀莲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整天心情都很好。
可是,城里的阳台,终究不是乡下的土地。
阳光被对面的高楼挡住了一大半,每天只有上午那一小会儿能晒到。风也小,空气不像村里那么流通。
小青菜长得又细又长,颜色也黄蔫蔫的,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辣椒倒是开了几朵小白花,可结出来的果子,只有小拇指那么大,还歪歪扭扭的。
她试着种向日葵,想着那金灿灿的大花盘,能给这钢筋水泥的城市添点亮色。
向日葵的种子生命力强,很快就长了起来,甚至比阳台的栏杆还要高。
可它一天天长大,却一天天朝着一个方向,固执地、徒劳地伸长脖子,想要越过对面那栋楼,去追逐更多的阳光。
它的杆子越来越长,叶子却越来越小。
最后,在一个有风的下午,它那不胜重负的、小小的花盘,终于还是垂下了头。
陈秀t莲看着那棵长歪了的向日葵,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她觉得,自己就像这棵向日葵。
拼了命地想在这里扎下根来,却发现,自己离不开那片生养她的土地,离不开那能让万物生长的、毫无遮挡的阳光。
这种感觉,在一次和楼下王大妈的聊天中,变得更加清晰。
王大妈也是从乡下来给儿子带孩子的,两人在小区花园里偶然遇到,一来二去就熟了。
“秀莲妹子,你这还算好的,儿子儿媳都孝顺。”王大妈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说,“你看我,天天跟个陀螺似的,买菜做饭接送孩子,一点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可就这,还老被儿媳妇嫌弃这做得不对,那弄得不干净。”
“可不回去吧,又不行。儿子说了,他们俩都要上班,没人带孩子,就得请保姆,一个月好几千呢。咱当老的,能帮一把是一把吧。”
陈秀莲听着,心里五味杂陈。
她知道,儿子儿媳对她好,是真心实意的。他们给她提供了最好的生活条件,却给不了她最需要的那份价值感。
在这里,她是一个被供养的“老佛爷”,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客人”。
而在村里,在那片菜园子里,她才是真正的主人。
她的手,能让种子发芽,让荒地变绿。她的经验,能判断出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施肥。
那种被需要、被土地需要的感觉,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替代的。
一天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
王琳给陈秀莲夹了一筷子清炒西兰花,笑着说:“妈,您尝尝这个,有机蔬菜,超市里卖得可贵了。”
陈秀莲夹起那朵绿油油的西兰花,放进嘴里嚼了嚼。
味道很淡,没有蔬菜本身的那股清香,像是在嚼一团棉花。
她放下筷子,轻声说:“还是不如自己种的好吃。”
第四章 电话那头的风声
日子在平淡中一天天过去,秋天来了。
城里的秋天,只是早晚凉了一些,行道树的叶子黄了几片。不像在乡下,秋天是实实在在的,是沉甸甸的果实,是空气中弥漫的丰收气息。
陈秀莲开始频繁地接到村里老姐妹打来的电话。
电话那头,声音嘈杂,夹杂着风声和鸡鸣狗叫,显得格外亲切。
“秀莲啊,你在城里住得还习惯不?”打来电话的是住在村口的张大娘。
“还行,挺好的。”陈秀莲对着电话,言不由衷地回答。
“好啥呀,”张大娘在电话那头叹了口气,“你走了,咱们村里可少了个说话的人。你都不知道,你那个邻居李翠花,现在可消停了。”
陈秀莲心里一动,问:“她怎么了?”
“还能怎么?你走了,你那院子锁上了,她没地方薅菜了呗!”张大娘的声音里带着点幸灾乐祸,“她自己也懒,院里那几分地,长得全是草。前两天想去东头王寡妇家地里摘俩茄子,被人家指着鼻子骂了一顿,灰溜溜地回来了。”
“现在啊,村里人都不怎么搭理她了。大家伙儿心里都有杆秤,知道她那人品不行。”
挂了电话,陈秀elen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没有痛快,反而有点怅然若失。
她斗了一辈子的“敌人”,就这么轻易地“败”了。可她这个“胜利者”,却像个流亡在外的将军,守着一座华丽的空城,找不到半点胜利的喜悦。
真正让她心里起了波澜的,是儿子张建和的变化。
张建和开始频繁地在晚饭后,拉着她问一些关于种地的问题。
“妈,咱们老家那块地,是沙土地还是黏土地?”
“种黄瓜,怎么搭架子才能让它长得又多又直?”
“有机肥是怎么沤的?要多长时间才能用?”
他问得特别详细,还拿个本子认认真真地记下来。
陈秀莲一开始以为儿子就是好奇,随口一问。可后来发现,他问的问题越来越专业,甚至涉及到了一些她都快忘了的老手艺。
比如,怎么用草木灰来防治蚜虫,怎么根据节气来判断播种的最佳时机。
“建和,你问这些干什么?”陈秀莲终于忍不住了,“你一个坐办公室的,又不用下地干活。”
张建和笑了笑,神神秘秘地说:“妈,知识就是财富。您这些经验,可比书本上那些理论宝贵多了。”
王琳也在一旁帮腔:“是啊妈,建和最近像着了魔一样,买了一堆农业方面的书在看。他说,您的那些老办法,现在叫‘生态农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呢。”
陈秀莲听得云里雾里。
什么“生态农业”,什么“发展方向”,她不懂。
她只知道,当儿子一脸认真地向她请教那些她以为早晚要被时代淘汰的老经验时,她心里那块叫“价值感”的石头,好像被撬动了一下。
她不再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闲人。
她的知识,她的经验,原来在儿子眼里,是“宝贵”的。
电话成了她和老家联系的新桥梁。
她不仅和老姐妹们聊天,还开始指挥起了儿子的“田间试验”。当然,试验田远在几百公里外的老家。
“建和,你托三叔去地里看看,那片向阳的坡地,土质最肥,适合种冬储大白菜。”
“你跟他说,底肥一定要上足了,用发酵好的鸡粪,那样长出来的白菜心才实诚,味道也甜。”
电话这头,是她不容置疑的、带着岁月沉淀的笃定。
电话那头,是儿子连声的应和与记录。
窗外的风,吹动了阳台上那棵枯萎的向日葵。
陈秀莲看着它,忽然觉得,或许,根虽然扎不下去,但种子,已经随着这电话线那头的风声,飘回了那片熟悉的土地。
并且,正在悄然生长。
第五章 悄然生长的种子
转眼,冬天来了,又走了。
陈秀莲在城里,过了一个最清闲的春节。
没有了准备年货的忙碌,没有了走亲访友的热闹。一家三口,加上她,简简单单地吃了一顿年夜饭,看了春晚,这个年就算过完了。
孙子壮壮倒是很高兴,因为奶奶给了他一个大大的红包。
但陈秀莲的心,却像被掏空了一块。
她想念村里过年时,家家户户门口挂起的红灯笼,想念空气里飘散的油炸丸子和烧肉的香气,想念大年初一早上,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的感觉。
开春后,张建和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频繁。
有时候是周末自己开车回去,有时候是工作日请假,说是“回去办点事”。
他每次回来,身上都带着一股泥土的气息,鞋子上也总是沾着黄泥。这股味道,让陈秀elen感到无比亲切。
她问他到底在忙什么,张建和总是笑而不语,只说:“妈,到时候您就知道了,给您一个惊喜。”
陈秀莲嘴上说着“多大的人了,还神神秘秘的”,心里却隐隐有了一些猜测。
她从儿子和王琳偶尔的对话中,听到了一些零星的词语。
“合作社”、“承包”、“有机认证”、“线上销售”……
这些词,她都听不懂。但她能感觉到,儿子正在做一件大事,一件和老家的土地有关的大事。
她的心,开始一天天变得火热起来。
那种感觉,就像春天里,看到种子在土里蠢蠢欲动,即将破土而出时的那种期待和激动。
她不再整天唉声叹气,也不再盯着阳台上那几盆半死不活的菜发呆。
她开始主动地给儿子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建和,你要是真想把地种好,光靠书本不行。你得知道,‘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老祖宗传下来的节气,比什么天气预报都准。”
“还有,不同菜不能种一块儿。韭菜旁边种点大蒜,能防地蛆。番茄旁边别种黄瓜,容易串味儿,还爱生病。”
她把自己一辈子的种地心得,像倒豆子一样,全都倾囊相授。
张建和听得比上学时还认真,有时候还会跟她争论几句。
“妈,书上说,滴灌技术能节约用水,还能精准施肥。”
陈秀莲撇撇嘴:“你那什么‘滴灌’,我没见过。我就知道,菜渴了的时候,得用瓢一棵一棵地浇根,水要浇透了,才能扎下深根。你那管子滴几滴水,跟挠痒痒似的,能管什么用?”
母子俩的争论,往往以张建和的妥协告终。
“行行行,妈,您说得对。传统经验结合现代技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王琳在一旁看着,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她悄悄对陈秀莲说:“妈,您来了之后,建和变化可大了。以前他总说工作压力大,回家就玩手机。现在,他一有空就研究那些农业技术,眼睛里都有光了。”
陈秀莲听了,心里暖洋洋的。
她觉得自己好像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她不是一个被儿子接到城里享福的累赘,而是一个被儿子请来传经送宝的“总工程师”。
她生命的根,虽然离开了那片土地,但她的智慧和经验,却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通过她的儿子,重新在那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她开始期待,这颗种子,最终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第六章 归乡的路,陌生的家
一年后,初夏。
又到了丝瓜藤爬满架子的季节。
张建和对陈秀莲说:“妈,咱们回家看看吧。”
陈秀莲的心,猛地跳了一下。
“回家”这两个字,她已经想了一年。
回去的路上,她的心情很复杂。既有近乡情怯的紧张,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她不知道,那个锁了一年的家,会是什么样子。院子里是不是已经杂草丛生?房子会不会因为没人住而显得破败?
还有李翠花,她现在怎么样了?见到自己,又会是怎样一副表情?
车子下了高速,驶上熟悉的乡间公路。
路两旁的景象,开始变得熟悉又陌生。
田还是那片田,但地里的庄稼,好像比以前长得更整齐,更精神了。
快到村口的时候,陈秀elen远远地看到,村头那片原本荒芜的坡地上,竟然盖起了一排排崭新的、亮闪闪的东西。
“建和,那是什么?”她指着窗外问。
“蔬菜大棚。”张建和笑着回答,语气里带着一丝得意。
车子继续往前开,陈秀elen看得更清楚了。
不仅是蔬菜大棚,村口还立起了一块大大的牌子,上面用很漂亮的字体写着几个大字——“乡见愁生态农场”。
“乡见愁?”陈秀莲念叨着这个名字,觉得有点奇怪。
“是‘乡间愁’,妈。”张建和纠正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愁’字去掉心,是秋天的秋。乡见秋,意思是回到乡村,见到丰收的秋天。”
陈秀莲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却被这个名字震了一下。
车子没有直接开到家门口,而是在村委会大院前停了下来。
村委会也变了样,墙壁粉刷一新,院子里停着几辆崭新的三轮电瓶车,车身上都印着“乡见秋”的标志。
几个穿着统一蓝色工作服的村民正在往车上装着一箱箱打包好的蔬菜。那些蔬菜,水灵灵的,一看就是刚从地里摘下来的。
陈秀elen看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是村里的老姐妹。她们看到陈秀莲,都惊喜地围了上来。
“秀莲!你可回来啦!”
“哎呀,秀莲姐,你现在可是咱们农场的大功臣、总顾问!”
陈秀莲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搞蒙了。
什么农场?什么总顾问?
她茫然地看向儿子。
张建和拉着她的手,笑着说:“妈,走,我带您去看看咱们的‘新家’。”
他没有带她走向自家老屋的方向,而是朝着那片新建的蔬菜大棚走去。
越走近,陈秀莲的心跳得越快。
她看到,在大棚的旁边,有一片没有被覆盖的露天菜地。
那片地,被规划得整整齐齐,一畦一畦,井井有条。
地里,黄瓜、番茄、茄子、辣椒……各种蔬菜长势喜人,绿油油的一片,在阳光下闪着光。
而在那片菜地的正中央,她看到了一个无比熟悉的东西。
一个用新竹子搭起来的、高大而结实的丝瓜架。
架子上,肥大的绿叶层层叠叠,一根根笔直翠绿的丝瓜,正沉甸甸地挂在藤蔓上。
那景象,比她记忆中自己侍弄的菜园,还要繁盛,还要壮观。
她站在地头,看着眼前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新天地”,一时间,惊得说不出话来。
她以为自己只是赌气离家,却没想到,这一年之间,她的家,她的村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七章 菜园里的“新天地”
“这……这都是你弄的?”陈秀莲的声音有些颤抖,她指着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回头问儿子。
张建和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睛里闪着光。
“不全是我。”他拉着母亲,走到田埂上,指着远处正在忙碌的村民们,“是咱们大家一起弄的。”
他开始向母亲讲述这一年里发生的故事。
原来,在陈秀莲去城里后不久,张建和就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意识到, 단순히跟李翠花吵一架,或者把母亲接走,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母亲的根在土地里,她的价值感也来自于土地。要想让她真正开心,就得让这片土地,让她这一身的本事,重新焕发生机。
于是,他拿出了自己工作多年的积蓄,又说服了妻子王琳,注册成立了这家“乡见秋”生态农场。
他以村集体的名义,把村里那些像他家一样,因为年轻人外出务工而闲置的土地都承包了下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他聘请的员工,就是村里这些留守的老人。
“妈,您看那边,”张建和指着正在给番茄掐枝的张大娘,“张大娘现在是咱们农场的‘番茄组组长’,一个月工资三千块,比她儿子在外面打工寄回来的还多。”
“还有三叔,他是咱们的技术总监,专门负责沤肥和配土。您教我的那些老办法,现在可是咱们农场的‘核心技术’。”
张建和说,他把母亲电话里传授的那些传统农耕经验,和自己从书本、网络上学来的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
他们坚持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种出来的蔬菜,虽然产量不高,但品质极好。
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农场做了品牌设计,开了线上店铺,联系了城里好几家注重生活品质的餐厅和高端超市。
“咱们的菜,在城里可受欢迎了。就拿这丝瓜来说,一斤能卖到十五块钱,还供不应求。”张建pre proud地说。
陈秀莲听着,一步步走在田埂上,手轻轻地抚过身边那些翠绿的叶片。
她能感觉到,这些蔬菜里蕴含的生命力,比她以前种的任何时候都要旺盛。
这不再是她一个人的小菜园,这是一个集体的、充满了希望和奔头的大事业。
“那……那我那个院子呢?”陈秀莲轻声问。
“您的院子,现在是咱们农场的‘种子培育基地’和‘荣誉展览室’。”张建和笑着说。
他带着母亲,穿过大片的菜地,回到了那熟悉的老屋门前。
门上的铜锁已经换成了新的。
推开门,院子里没有杂草,反而被打理得比以前更干净。
东墙根下,垒起了几个育苗床,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各种蔬菜幼苗。西墙上,则挂着一块块木牌子,上面用照片和文字,记录着农场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的过程。
其中最大的一块牌子上,是陈秀莲的照片,底下写着一行字:“首席技术顾问——陈秀莲”。
而在那张照片旁边,挂着的,是她当初离开时,被李翠花偷走的那两根丝瓜的“遗照”——那是张建和回来时,特意拍下的。
照片下写着:“一根丝瓜引发的思考: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蔬菜吗?”
陈秀莲看着那行字,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
她明白了。
儿子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创业,为了赚钱。
他是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捍卫母亲的尊严,来传承那些看似过时却无比珍贵的价值。
他让所有人都看到,母亲那一身的本事,不是没用的,而是宝贵的财富。母亲的坚守和愤怒,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一种对生活品质、对人与人之间基本尊重的捍卫。
她这一年的“离家出走”,竟意外地催生出了一片如此广阔的“新天地”。
第八章 篱笆那边的新邻居
就在陈秀莲站在院中,百感交集的时候,隔壁的院门“吱呀”一声,也开了。
李翠花从里面走了出来。
一年不见,她好像老了许多,头发白了大半,人也清瘦了不少,脸上再也不见当初那种理直气壮的蛮横。
她看到陈秀莲,愣了一下,眼神躲闪,脸上露出局促不安的神情。
她手里提着一个豁了口的篮子,篮子里是几棵蔫头耷脑、明显营养不良的小白菜,上面还有虫子咬过的洞。
那是她自己种的。
自从陈秀莲走后,她家的菜篮子就空了。起初还想去别家地里“顺手”,但村里人因为她气走了陈秀莲,都有意无意地疏远她,提防她。
她不得不自己动手种菜,可她哪有陈秀莲那样的耐心和手艺。种出来的东西,勉强够吃,但和陈秀莲以前种的,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更让她心里不是滋味的,是看着隔壁的“乡见秋”农场一天天红火起来。
村里和她差不多年纪的老姐妹们,一个个都在农场里找到了活干,每天有说有笑,还有工资拿。
只有她,被排斥在外。
那种被孤立的滋味,比吃不上新鲜蔬菜,更让她难受。
她现在才明白,当初她从陈秀莲家篱笆下“顺”走的,不只是一根丝瓜,两根黄瓜。
她“顺”走的是邻里间的情分,是做人的体面,也是自己融入这个集体的机会。
“秀……秀莲嫂子,你回来了。”李翠花的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哼,头也低了下去。
陈秀elen看着她,心里那团堵了一年的气,忽然就散了。
她没有愤怒,也没有嘲讽,心里反而生出一丝怜悯。
眼前的这个女人,已经为她的贪小便宜和蛮不讲理,付出了代价。
“嗯,回来了。”陈秀莲淡淡地应了一声。
张建和在一旁看着,没有说话。他知道,这件事,需要由母亲自己来画上句号。
空气沉默了几秒钟。
李翠花攥着篮子的手,指节都发白了。她抬起头,看着陈秀莲,嘴唇哆嗦了半天,终于说了一句:“嫂子,以前……是我不对。”
一句迟到了一年的道歉。
陈秀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她走到李翠花面前,看了看她篮子里的菜,说:“你这菜,是缺肥了。土也板结了,得松松。”
李翠花愣住了,没想到她会说这个。
陈秀莲转头对儿子说:“建和,农场里还缺不缺人手?”
张建和立刻明白了母亲的意思,笑着说:“缺啊,怎么不缺。咱们的订单越来越多了,正缺一个负责日常除草、捉虫的。就是活儿细碎,得有耐心才行。”
陈秀莲点点头,然后对李翠花说:“你明天要是没事,就过来帮忙吧。工钱,跟大伙儿一样。”
李翠花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
她没想到,自己当初那样对人家,人家回来后,非但没有报复,反而给了她一个台阶下。
“哎,哎!我来!我明天一早就来!”她语无伦次地应着,眼泪掉了下来。
陈秀莲没再说什么,转身走回了自己的院子。
她走到院子中央那口老水井旁,压出清冽的井水,洗了把脸。
水很凉,但她的心,却是滚烫的。
她知道,自己再也不会离开这里了。
这里有她的根,有她的事业,有她一辈子都侍弄不够的土地。
篱笆还在,但它不再是一道隔绝和防备的墙。
它成了一道风景,一道见证着一个普通农村老太,如何用她的坚守和智慧,改变了一个人、一个家,甚至一个村庄命运的风景。
阳光下,陈秀莲拿起一把小锄头,走进了那片属于她的“新天地”。
她的腰杆,挺得笔直。
来源:笔下慢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