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那些经典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相依,牛郎织女如何鹊桥相会等等,估计你听过很多遍了。 今天,咱们聊点不一样的。不讲故事本身,而是讲讲这些故事的“流变”。 流变,就是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时代被讲成完全不同的版本。 这些版本之间的差异,有时候离谱到让你怀疑它们说的根本不是同一件事。而且更关键的是,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爱情观的演变。摘要: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那些经典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相依,牛郎织女如何鹊桥相会等等,估计你听过很多遍了。今天,咱们聊点不一样的。不讲故事本身,而是讲讲这些故事的“流变”。流变,就是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时代被讲成完全不同的版本。 这些版本之间的差异
01 牛郎织女“两情相悦",是对原故事的重构
我们要讲的第一个故事,就发生在七夕,也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提起牛郎织女,很多人想到鹊桥相会,神仙眷侣。但是,假如往前追溯,这个故事的画风相当离谱。
这个故事最早的完整版本,出现在东晋的 《搜神记》 里,当年这段“ 爱情” 是这样的。说有个单身多年的男子,在田间看见六七个身穿羽毛衣服的漂亮姑娘,于是情难自禁,便偷走了其中一位姑娘的衣服。这位姑娘失去了羽衣,无法飞回天上,被迫留在人间,嫁给了这个男子。
你看看,这是什么操作?这分明就是“ 偷衣强婚” 啊。难道古人的爱情观这么叛逆的吗?
当然不是。实际上,古代对强迫婚姻这样的行为,有严厉的法律规制。连 《诗经》 里都明确说“ 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这个操作完全绕过了所有合法程序,在古代也是相当丧德行。
而且事实上,这类故事在古代其实也不怎么上得了台面。
前面说过,牛郎织女的“ 偷衣” 情节,最早出现在 《搜神记》 里。注意,这属于志怪小说。故事的来源比较杂,有一部分故事主要在当时的底层民众中口头流传,它属于小酒馆里那些闲散杂人的谈资,并不代表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而真正的“ 浪漫化” 改造,其实是现代才开始的。 1955 年叶圣陶先生改编教科书版本时,让牛郎主动归还了衣服。到了 2001 年苏教版,干脆直接删除了偷衣情节。织女不再是被迫留在人间,而是“ 爱上了勤劳善良的牛郎,主动选择留下” 。
所以, 现代版本强调的“ 两情相悦” ,其实是对这个故事的彻底重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重构?很明显,因为现代人的爱情观变了。我们更崇尚平等、自由、你情我愿的爱情。
02 祝英台和梁山伯竟隔了1000年?
不仅牛郎织女,很多古代故事都经历过这样的重构。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与梁山伯同窗三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后来祝英台回家,梁山伯才发现她是女儿身,两人相爱。但祝英台已经被父母许配给了马家,梁山伯郁郁而终。祝英台在出嫁路上经过梁山伯的坟墓,坟墓裂开,祝英台跳了进去,两人化蝶双飞。
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对吧?
但是,假如你去查史料,你会发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方。按照清代戏剧理论家焦循的考证,梁山伯和祝英台,可能根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当然,这只是学术界众多观点中的一种,关于梁祝传说的起源时间,还有其它的说法。
而根据焦循的考证,祝英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大约生活在公元 4 到 6 世纪。她是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不是什么柔弱的小女子,而是一个“ 劫富济贫,义胆忠肝” 的侠女。后来被奸人围剿而死,当地百姓很敬重她,给她建了墓。
而梁山伯呢?按照焦循在《剧说》中的考证,他是明代的人,大约生活在公元 14 到 17 世纪,是个县令。史料记载他“ 为官清廉公正,爱民如子” ,后来积劳成疾而死。
你看, 两个人中间隔了整整一千年。
那么,他们的爱情故事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是百姓在埋葬梁山伯的时候,恰好挖出了祝英台的墓碑。大家一看,这两个都是好人,一个是侠女,一个是清官,干脆就把他们葬在一起吧。
结果,民间就开始编故事了。既然葬在一起,那肯定是有关系的,大概率是因为爱情。于是,人们就开始编故事,并且要让这个故事合理。
首先要解决时间问题,两个人总得是同一时代的吧?于是,人们就把梁祝的生平年份统一,都说成是东晋时期的人。
其次是情节问题。光是合葬还不够浪漫,得有更感人的故事。于是,“ 女扮男装求学” “ 同窗三年”“ 十八相送” 这些情节就被加了进来。
最后是结局问题。普通的死亡太悲惨了,得有个超越现实的浪漫结局。但人们对浪漫的想象又不太一样,于是这个结局也有了很多不同的版本。
比如在山东微山一带,流传的是“ 合葬” 版本,说当地的士大夫被他们的真情感动,将二人合葬一处。还有“ 天庭” 版本,说梁祝原本是玉帝身边的金童玉女,最后重返天庭。更离谱的是“ 封神” 版本,说梁山伯被封为“ 义忠王” ,祝英台被封为“ 义妇” ,两人在天上继续做神仙眷侣。
至于“ 化蝶双飞” 这个经典结尾,最早的完整记录出现在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中,里面明确记载了“ 绣裙绮襦,化蝶飞去” 的情节。
换句话说, 从“ 两个不同时代的好人合葬” ,到“ 千古绝恋化蝶双飞” ,这中间经历了很多次的“ 整容手术” 。
03 人们可以定义“什么是好的爱情故事”
其实,不光咱们中国的经典故事经历过大整容,国外的也一样。比如,著名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 。
在你的印象里,罗密欧什么样?专情、浪漫、为爱痴狂。但是,假如你去翻莎士比亚的原著,你会发现一个跟你想象中不太一样的罗密欧。
首先,罗密欧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朱丽叶。这个故事的一开始,罗密欧正在为一个叫罗瑟琳的姑娘痛苦不堪。他跟朋友们哭诉,说自己爱得死去活来,没有罗瑟琳就活不下去。朋友们看他这副要死要活的样子,就劝他去参加卡普莱特家的舞会,说那里美女如云,看看别的姑娘也许就能忘掉罗瑟琳了。
结果,罗密欧确实在舞会上见到个更漂亮的姑娘,谁呢?朱丽叶。
看到朱丽叶的那一刻,罗密欧就像被雷劈了一样,愣在原地。他内心还有这么一段独白。
“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皎然悬在暮天的颊上,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瞧她随着女伴进退周旋,像鸦群中一头白鸽翩跹 。我要等舞阑后追随左右,握一握她那纤纤的素手。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今晚才遇见绝世的佳人。”
你听听这话。“ 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 ,刚才还说没有罗瑟琳就活不下去,现在看到朱丽叶,立马就说从前的爱情都是假的。
更要命的是那句“ 我要等舞阑后追随左右,握一握她那纤纤的素手” 。这是第一次见面啊。而且朱丽叶当时还不满 14 岁。一个成年男子,第一次见到一个不满 14 岁的小姑娘就想着要牵人家的手。这能是什么正经人?
注意,事情还有反转,还记得罗密欧之前喜欢的那个叫罗瑟琳的吗?这个罗瑟琳根本不是单身姑娘,而是个有夫之妇。罗密欧一开始追求的就是别人的老婆。追不到手,转头就去“ 骚扰” 一个 14 岁的小姑娘。
而且要知道,在原著里,罗密欧手上是有人命的,他杀过两个人。一次是杀了朱丽叶的追求者,当然当时的情形比较复杂,其中有误会的成分。而另一次是为了替朋友报仇。但无论如何,他手上是有两条血淋淋的人命的。
你要说罗密欧有没有优点?也有。但他肯定不像后来的影视作品中那么完美。
那么问题来了,罗密欧又是怎么变成现代的形象的呢?
这主要是因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爱情观在变。新的爱情观又促使人们去修改故事,把它变得更符合自己对爱情的想象。
在莎士比亚的时代,也就是 16 世纪末的英国。当时人们觉得,年轻人,多情一点、冲动一点,都是正常的。但是到了 18 、 19 世纪,浪漫主义兴起。人们开始推崇纯真的爱情。这时候,罗密欧的花心就成了问题。怎么办?很简单,重新包装。
于是人们开始淡化罗密欧对罗瑟琳的感情,把它描述成“ 年少无知的迷恋” 。至于杀人情节,要么被淡化处理,要么被描述成“ 为爱复仇的悲壮” 。
到了 20 世纪,好莱坞更是把罗密欧彻底改造,让他尽可能趋近于完美男友的样子。
你看,这就是爱情故事的“ 整容” 过程。 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重新定义什么是“ 好的爱情故事” 。
而且,这种重新包装往往是无意识的。很多人并不是故意要改写这些故事,而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入了自己时代的价值观。
但这也许正是爱情故事最迷人的地方,因为每个时代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重新书写它的定义。 什么是 “ 好的爱情故事 ” ?你认为是,它就是了。
最后,今天七夕,也祝你拥有自己心中的完美爱情。
来源:商财洞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