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集体化时期:农民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12:07 2

摘要:说明:《上世纪农村集体化时期的农民生活简况》一文分为三个部分,今天发布的是第二部分:农民日常生活情况。

说明:《上世纪农村集体化时期的农民生活简况》一文分为三个部分,今天发布的是第二部分:农民日常生活情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集体化时期,许多地方都还没有通电,由于生产力低下,农民日常生活仍然处于很原始的阶段,以争取温饱为目标,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可能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情况不同,农民生活情况或许会有不一样,所以仅供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1,“民以食为天”,口粮一年分两次,储存到家。

每年生产的稻谷,在留足种子后,必须先完成国家的公粮(农业税)和征购粮任务,剩下的稻谷才能分配给本生产队的人作口粮。

因为我们这里是平原,全部是水稻田,虽然那时粮食产量不高,但是只要不是荒年,吃饭倒不成问题,算是很幸运了。

口粮按“人七劳三”的比例进行分配,所以有些劳动力少的家庭仍然会出现粮食不够吃的情况。

口粮分别在早稻和晚稻收获后进行分配,各家各户都储存在自己家里。大队(村)里有轧米厂,需要时就把稻谷挑过去碾成米。

2,劳动力少人口多的家庭可能成为“倒挂户”。

“倒挂户”,又称超支户,是指生产队中因劳动力不足或家庭负担过重,导致全年劳动收入不足以支付集体分配的口粮等生活物资的费用,最终出现倒欠集体钱款的情况。

也就是说全家劳动一年的报酬还不够买口粮,还需要另外拿钱去垫付。

可是实际上那时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生产队劳动,不得外出挣钱,所以倒挂户根本无力偿还,于是就一年年的在队里的账上挂着,直到小孩接上来会挣工分了,再逐年扣除。

3,柴草:平原地区一年到头烧稻草。

“柴米油盐”,柴是日常过日子的大事。那时,平原地区只允许种水稻,也没有山林,所以稻草就成了宝,烧饭烧水全是烧稻草,大家都很节省地使用。

割稻时大家都把稻草弄得很整齐,一把把的排在田埂上晒燥了,按人头分到户。然后找个地方堆成“草蓬”。堆草蓬是个技术活,草蓬要做到不倒、不漏雨水,平时需要时去抽走几捆,照样稳重地立着。

4,油,按人头分菜油票。

一日三餐少了油,就没有了滋味。炒菜的油也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多数农村一年到头是一滴油也没有的,我们平原地区冬天都种油菜,第二年初夏菜籽卖给粮站后,会有油票返回,这样每户每年可分到4斤左右菜油票。

5,蔬菜全靠自留地。

那时这里每人有0.12亩(1分2厘)自留地,如果安排好了,吃菜基本不成问题。

平原水稻田的土质,适宜的品种主要有:青菜、包心菜、雪里蕻(腌制咸菜)、菠菜、大头菜、马铃薯、洋葱、芋艿、黄豆等。

侍弄自留地是男人们的事,或起早,或傍晚收了工,起早摸黑地播种,施肥,锄草,浇水。

每家都是种什么吃什么,邻居们互相会调剂余缺,有多的晒菜干保存起来。

6,荤菜靠大自然恩赐,要吃就自己去找。

农村没有市场,农民也没有钱购买,荤菜全靠自力更生。

平原多河道,河里除了鱼虾,多的是螺蛳、黄蚬、蚌,小孩子和后生趁午休下河就可摸到一大盆。

那时田里没有施用农药化肥,春天下过雨之间后,小水沟里、草子田里,只要有水的地方都会有鲫鱼,收工时有些人顺便就会捕回来一大碗。

秧苗插下返青之后就开始耘田(中耕)。每个男劳力在腰间系上一只小竹篓,双腿跪在泥水里,一边前进着耘田,一边就把泥水中摸到的田螺、泥鳅、黄鳝,装进竹篓,一天的“下饭”就有了。

7,过春节时,生产大队(村)会提供极少量鱼、肉,家家户户都做年糕。

临近过春节时,大队养殖场会杀猪,按人头分肉。同时,结合浚河挖河泥,顺带着捕鱼,平均分给社员,不过数量很少。

元旦一过,大队年糕厂开始加工年糕,家家户户都会或多或少做上一些,以示喜庆。那时候,其他春节习俗都被“破四旧”了。

8,家家都养猪和鸡,靠它们弄几个零花钱。

平原地区虽然有口饭吃,但是没有钱。养鸡生蛋,备着有客人来。每家一般都养一口猪,把菜叶、谷糠等作为饲料,大约养一年,两个人用肩扛到公社供销社,可勃卖得40元。

9,衣服都穿得很破旧,许多人一年到头都不穿鞋子。

那时按人口发布票,每人每年几尺几寸,几个人合起来也做不了一件。大人反正每天在田里,都穿很破的衣服。没有上学的小男孩,甚至有些四五岁的小女孩,天热的时候都会一丝不挂。

如果谁的衣服上补丁大一点,新一点,也是会引人羡慕。

多数人一年到头都不穿鞋子,大人反正天天下田,小孩上学,都打赤脚。

10,家里能随时拿出10块钱的家庭少之又少。

在生产队劳动,一个年到头也就是挣个肚子饱,多半家庭到年终能分到几十元钱就算很不错了。大部分家庭平时都没有什么积蓄,能随时拿出10块钱的家庭少之又少。

11,每个大队都有“合作医疗站”。

社员小痛小病都由赤脚医生治疗,妇女做产则由村里专门的接生员接生,这些都不用社员掏钱急病、大病则送公社卫生院医治,一般的小手术,如阑尾炎、痔疮等,公社卫生院都能完成。

公社卫生院也治不了的,就会向县医院送。许多贫下中农,看病没有钱就在医院里记账,最后不了了之。

12,文化娱乐活动极其枯燥。

没有电的时候,一到晚上村里到处都是漆黑一片。后来虽然通了电,但对农村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每户社员家里都只装一盏15支光(瓦)的灯泡,昏黄一片,因为怕花钱。

电视机还没有进入农村,但农村的娱乐活动就是每个月在各大队放一场电影给大家看,但只有《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几部,再后来就经常放映革命样板戏。

公社的文艺宣传队会轮流到各村演出,节目都是宣传队自编自演,演唱革命歌曲、舞蹈节目和自排的革命样板戏。

13,交通不便,全靠步行。

我们平原地区向外连接的路都很窄小,过不了手拉车,骑自行车也很勉强,上公社、上县城几十公里全靠步行。

全村没有一辆自行车。

生产队运输都用小木船。个人有事情,全靠肩挑或手提。

从公社到县城有一条小公路,如果对面有来车,就需要提早避让,但每天只有一个班次开行,一般人根本买不到票,真有事就会急死人。

来源:一路走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