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男人好面熟,那村景那木屋也有些眼熟,连忙摁下暂停。仔细一看,认出来了,天啊,这不是我的家乡,这不是我的发小吗?我俩都是60后,他大我两三岁,虽然也被美颜,却还是显得那么苍老,脑袋已经谢了大半。
那天刷抖音,刷到一个农村美女的视频。视频上的美女,百分之百美颜过,正要划过,镜头突然转换,出现一个五十多岁,正在喝酒的男人。
这男人好面熟,那村景那木屋也有些眼熟,连忙摁下暂停。仔细一看,认出来了,天啊,这不是我的家乡,这不是我的发小吗?我俩都是60后,他大我两三岁,虽然也被美颜,却还是显得那么苍老,脑袋已经谢了大半。
当年我还没断奶,就送给这个村子里的亲戚作养子,在这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那时候,村子交通完全靠走,通讯完全靠吼,照明完全靠火,治安完全靠狗。后来虽然慢慢通了电、通了公路、通了电信,依然显得偏僻。
这个球场大小的自然村,人口最多时有120多人,现在只剩下20多人,都是老弱病残。二十年前,养父病逝后,我把养母接到城里一起生活,那以后就很少回去了。两年前,养母也病逝了。
翻看发小女儿近半年的视频,方才知道她是80后,今年36岁,难怪不认识她。村里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我一个都不认识,他们也不认识我。如果我突然出现在村里,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一点也不意外。
从她个性签名上得知:三年前离婚、此前四处打工多年的她,依然一无所有,城里没有立足之地,也找不到活路,于是带着女儿回老家。寒暑假期跟父母一起生活,其他时间则在30里外的镇上陪读,10岁的女儿在镇中心小学就读。
村(行政村)上的小学因为没有生源,几年前关停了。孩子上学,要么到城里,要么到镇上。镇中心小学的生源也越来越少,看那趋势,过不了几年,也要关停。
她主要靠视频和直播为生,粉丝不到2万,直播有时卖货,有时不卖货。卖货主要卖蜂蜜,她父亲养了几箱土蜂蜜,那蜂蜜是真土,但门可罗雀,买的人不多。视频点赞也不多,最高五六千,一般三五百,估计还是冲着她美过颜的容颜和那双乌溜溜的大眼睛。
这么一点粉丝,肯定难以生存,估计也就是玩玩而已。村里就她一个年轻人,她不会干农活也不想干农活,不拍视频不做直播,如何度过这漫长而又难熬的孤寂时光?还得靠父母养活,也就是啃老。
在老家,自己种稻种菜养鸡养鸭,吃饭不成问题。赚钱太难。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毛竹和笋干,但因为竹林不多,收入自然不多。冬季还有冬笋,但挖冬笋一要技术二要体力,不是谁都能挖到。也就是说,不是谁都能赚到这份吃大苦流大汗的钱。我记得发小体力不错,但技术很差,一天下来挖不了几根。如果汗是身体里的油,那么辛苦一天连油钱都赚不到。
本想加她,跟她好好聊聊,却不知从何说起。自三年前破产以来,欠了一屁股债的我,一直处于失业状态,仅靠妻子那点可怜的退休工资勉强度日,连社保都缴不起。我处境并不比她好,还怎么安慰她?给她灌心灵鸡汤吗?我自己都觉得恶心。
还想给她留个言:农村不是退路,更没有出路,你还年轻,还有女儿要养,你那很快就要年迈的父母,将来也要你养,你不能就这么躺平,实在找不到工作,可以去县城送外卖或者快递。这两个行业虽然卷得也很厉害,但毕竟还是眼下最红火乃至唯一红火的行业,只要能吃苦,养活你和女儿没问题。如果不是年纪大了,又患有高血压,人家不收,我都想去送外卖或者快递呢。
我犹豫好一会儿,还是放弃了,觉得说这些太矫情。这些她应该都懂,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她肯定有她的苦衷和难处。
于是,我默默给她点了十几个赞。
写到这里,又去她抖音逛了逛,她刚更新了视频。画面她是坐着父亲驾驶的三轮车,跟母亲和女儿一起去镇上赶集。山路弯弯,阳光灿烂,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她写了这么一段话:以前志气很大,想走出大山,现在不想了,没出息,想在山里过一辈子,它不繁华,却有我所有的牵挂……
这话一下深深击中了我,内心异常空虚和悲凉,有一种想哭却哭不出来的感觉……
来源:潘潘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