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与唐、吐蕃的关系演变:从依附到对峙再到结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1:24 1

摘要:公元 8、9 世纪,唐朝、吐蕃、南诏之间战事不断。南诏政权相对弱小,对两大强邻和战政策随时局不断变化。沿时间梳理分为四阶段。一、南诏得到唐朝扶持统一云南,受唐册封。二、南诏与唐朝关系恶化,发生两次天宝战争,南诏结附吐蕃。三、唐朝为对付吐蕃联合南诏的进攻,欲重新

公元 8、9 世纪,唐朝、吐蕃、南诏之间战事不断。南诏政权相对弱小,对两大强邻和战政策随时局不断变化。沿时间梳理分为四阶段。一、南诏得到唐朝扶持统一云南,受唐册封。二、南诏与唐朝关系恶化,发生两次天宝战争,南诏结附吐蕃。三、唐朝为对付吐蕃联合南诏的进攻,欲重新结盟南诏,而南诏也因吐蕃压迫过深,重新与唐结盟。四、南诏军事力量逐渐强大,毁约攻唐,频繁发动对外战争,最后国力虚空,政变过繁,终亡国。

有唐一代,在中国西南以今云南大理为中心,存在着一个以洱海地区乌蛮、白蛮为主体民族的南诏政权。该政权存在的 164 年中,一直需要抗衡唐朝与吐蕃两大强邻,对外和战政策也随时局几度变化。笔者试就南诏立国期间对唐、吐蕃和战政策嬗变分期梳理,略加考证,不当之处,还祈方家指正。

公元 618 年,唐朝建立,在完成了内地汉族地区的统一后,便开始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营。当时云南内部各民族集团不相统属,处于分裂状态。唐先后三次派韦仁寿等率军进入洱海地区,招抚、征讨乌蛮、白蛮各部,设羁縻府州。并在姚州设姚州府,从四川调兵驻扎,想籍此来统一指挥洱海地区各部联合抵抗吐蕃。

公元 7 世纪以来,吐蕃各部统一,国力逐渐强大,开始四处扩张。在西南一隅,吐蕃于 680 年攻下安戎城(今四川茂县)。随后,吐蕃不断挑衅,和唐朝矛盾逐渐扩大。云南一地恰好是唐朝和吐蕃争夺的焦点,双方都想控制这一地区,以便进攻对方。当时,吐蕃势力逐渐南伸,洱海地区一些部落开始由亲唐转为依附吐蕃。另一部分却朝秦暮楚,在唐、蕃势力之间摇摆不定。公元 672 年姚州各部落反唐,进攻姚州都督府,唐派梁积寿进兵剿灭。但不久,唐阳瓜州刺史、巍山北蒙舍诏首领,蒙俭又结集洱海地区和舍、诺没弄诸部二次进攻姚州。后蒙俭虽失败,退守山区再不复出,但唐朝在云南的势力也从此元气大伤,只好暂时放弃姚州。到公元 688 年,唐又复置姚州都督府,同时对洱海地区诸部采取安抚政策,暂时稳定了诸部反唐打算。

公元 703 年,吐蕃赞普都松芒布结亲率大军南下进攻大理一带,并占据该地区。但大理各部一直激烈反抗,最后连都松芒布赞普也死于此役。公元 707 年,唐乘吐蕃防守疏忽,又派唐九征为姚道讨击使,驱走吐蕃在大理势力,还在今祥云境内竖铁柱刻文记功。公元 710 年,监察御史李知古好大喜功,放弃用政治争取各部,动辄就用军队镇压,杀了一些部落首领,还 “没子女以为奴婢”。当地民众被激怒,一部落首领傍名联合吐蕃军夹击唐军,杀李知古。于是,吐蕃又重新控制了洱海地区,“白蛮征税,乌蛮亦款服”。(《旧唐书》卷 103《徐坚传》)

唐朝与吐蕃争夺云南一地的战争各有胜败,但因唐朝北部、西部边境一直吃紧,无暇过多顾及云南,势力开始回收,曾一度将直接管辖的地方退到州(今西昌)、戎州(今宜宾)一带。在云南中部、东部最多也只能设羁縻州府,利用地方土酋为首领,间接统治。对于滇西大片地方,也只在姚安设都督府,且时设时撤,统治根基不稳。逐渐地,唐朝也意识到直接控制云南一地毕竟不便,于是便转而想在滇境培植傀儡势力作为屏藩,一挡吐蕃入滇锋芒。

此时,洱海周围地区逐渐形成了 6 个很大的部落联合体,称 “诏”。今巍山一带的蒙舍诏(南诏)势力最大。南诏与唐关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五诏,在唐蕃之间 “或叛或服,恍忽无常”,“彼不得所,即叛来,此不得所,即背去”。(《张曲江集》卷 6《敕吐蕃赞普书》)基于这种情况,唐朝自然把眼光放到南诏上。公元 734 年,南诏便在唐姚安都督府大力帮助下,东征西讨,开始攻打其他五诏。至公元 738 年,南诏基本统一了洱海地区。同年建立政权,唐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 “云南王”。之后,两方亲密合作,有了一小段联合抗击吐番的和好时期。

南诏建国后一段时间里结欢唐朝,双方精诚团结,合力抵御吐蕃。不过这种联合只是暂时的有利可图,互相利用而已。对唐朝来说,这一方面是开拓疆土,打开通往东南亚的第一步;另一方面,西南强邻吐蕃虎视眈眈,早欲问鼎中原,加之其他五诏常在唐、蕃之间反复无常,边患时时告急,如果在西南扶植一个强大的藩屏南诏,自然可藉此一挡吐蕃锋芒。从南诏来看,当时尚力弱势孤,为了合并其余五诏,统一云南,也需借唐朝力量。南诏建国伊始仍是地处两强之间,短时间内根本摆脱不了唐朝控制,还必须在夹缝中小心生存,才能求得发展,待势力强大后,俟机会成熟,方能依计行事,独霸西南。

其实双方的矛盾在南诏建国后就逐渐开始了。其一,双方争夺爨区。南诏立国后,不满足势力仅局限在滇西一隅,早有心东向吞并爨区,将滇东纳入其版图。从南北朝以来,今滇东及黔西一带一直被迁入云南的汉裔爨氏大姓所支配。隋于公元 597 年派史万岁等人先后进行了两次军事征伐,爨氏势力大减。唐建立后,势力逐渐进入滇东爨氏领地,并且开始设置羁縻州县,仍授其首领为刺史、县令,

分别归各都督府就近统属。南诏兴起后,与爨氏联系频繁。爨氏亦对唐王朝 “时有背叛,似是生梗”,自己内部也因政见不同而 “朋仇相嫌,兵戈相防”。(《张曲江集》卷 7《赖安南首领爨仁哲书》)基于这种情况,唐朝为更有效地控制诸爨地区,决定打通南北交通线,将戎州都督府和安南都督府联接起来,以便加强控制。一旦一边有事,互相也可照应。朝庭这一计谋一出笼,诸爨首领人心惶惶,密谋反唐。紧接着朝庭又派竹灵倩筑安宁城作为南北交通线据点,这时矛盾终于激化,

公元 745~746 年,爨区诸部纷纷反抗,杀竹灵倩,毁安宁城。唐派李宓等人连同南诏武装镇压了叛乱,但从此南诏势力也开始大规模进入爨区。唐军撤走后不久,诸爨内部一部分主张臣唐,一部分决意叛唐,意见不一,混战在即。南诏乘机以优势兵力尽灭诸爨,占有了滇东地区。唐朝在这场争夺中,没有得到多少好处,相反却让南诏占了便宜,对此耿耿于怀。公元 748 年,皮罗阁卒,其子阁罗凤袭王位,率大军在滇池地区打击诸爨残余势力,还强迫滇池一带的 20 余万白蛮迁至大理,将本族乌蛮人从滇西迁至滇东各要塞屯驻。这种改变民族结构的方法确实达到了目的,南诏加强了对滇东的控制,但也与唐朝的关系更加恶化。

其二,南诏与唐朝边官矛盾逐步扩大。天宝年间,唐委鲜于仲通出任剑南节度使,张虔陀为云南太守,“仲通褊急寡谋,虔陀矫诈”,(《旧唐书・南诏传》)两人都不是好的治边人选。皮罗阁去世以后,军权自然落在南征北战的阁罗凤手中。阁罗凤虽然只是皮罗阁的过继儿子,但连年 来战绩赫赫,斐声国内,早就深得皮罗阁的喜爱,理所当然是首选王位继承人。而张虔陀却对阁罗凤能力出众感到惧怕,遂以阁罗凤是过继儿子为由,要阁罗凤逊位于皮罗阁的嫡子诚节,诚节昏庸无为,生前就被其父皮罗阁以其 “不忠不孝” 贬在长沙(非今湖南长沙,是当时南诏境内一地名,今无考)。张虔陀还向唐玄宗奏本,请求支持诚节,贬抑阁罗凤。更有甚者,每当阁罗凤携家眷到姚州拜见张虔陀时,张虔陀竟然对阁罗凤的妻子无礼。凡此种种,使阁罗凤对唐朝边官恨之入骨。

公元 750 年,阁罗凤又一次携家眷前往姚州拜见张虔陀,张虔陀故伎重演,不但对阁罗凤肆意辱骂,还向朝廷诬告阁罗凤。阁罗凤忍无可忍,终于起兵攻破姚州,杀了张虔陀。

公元 751 年,鲜于仲通率大军 8 万征讨南诏。阁罗凤本无意与唐朝彻底决裂,便派使者向鲜于仲通谢罪,并表示愿意归还所虏掠的财物,重新归附唐朝。同时还警告鲜于仲通,如果不答应,南诏将归附吐蕃,那么云南之地将不再为唐朝所有。但鲜于仲通刚愎自用,拒绝了阁罗凤的求和请求,进军至西洱河,兵临南诏首都大和城。阁罗凤无奈之下,只好联合吐蕃,共同抵抗唐军。结果唐军大败,死六万人。这就是第一次天宝战争。

第一次天宝战争后,南诏与唐朝彻底决裂,转而依附吐蕃。吐蕃封阁罗凤为 “赞普钟”(意为赞普之弟),南诏成为吐蕃的属国。

公元 754 年,唐朝又派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击南诏,进至南诏首都太和城,结果全军覆没。这是唐最后一次出兵征讨南诏。第二年,安禄山反叛,唐朝陷入内乱,无力再对南诏采取军事行动。

南诏依附吐蕃后,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吐蕃的支持,但也逐渐感受到了吐蕃的压迫。吐蕃在南诏征收重税,险要处设立营堡,还要南诏每年出兵助防,使南诏不堪重负。同时,南诏与吐蕃在文化、习俗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双方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而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国力逐渐衰落,吐蕃成为唐朝最大的威胁。为了对付吐蕃,唐朝开始寻求与南诏重新结盟。唐德宗采纳了宰相李泌 “北和回纥,南通云南” 的建议,派韦皋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通过疏通唐朝与西川边境的关系与南诏联系接触,多次劝说异牟寻归唐。

同一时期,现为南诏清平官的唐朝旧臣郑回审时度势,也劝解异牟寻 “弃蕃归唐”。郑回曾在唐朝担任过西泸县令,后被南诏俘虏,因其学识渊博,受到南诏王的重用,成为南诏的清平官。他深知唐朝的强大和文化的先进,也看到了南诏依附吐蕃的弊端,因此极力劝说异牟寻归唐。

在唐朝的拉拢和郑回的劝说下,异牟寻逐渐动摇了对吐蕃的忠诚。公元 793 年,南诏王异牟寻派使者前往成都,向韦皋表达了归附唐朝的意愿。韦皋立即将此事上奏朝廷,唐德宗非常高兴,答应与南诏会盟。

公元 794 年,南诏与唐朝在点苍山神祠举行会盟。盟书一式四本,一本藏在点苍山神祠,一本沉入洱海,一本放在南诏的祖庙,一本进献给唐朝皇帝,以示南诏归唐的决心。苍山会盟后,异牟寻果断废弃吐蕃给的王号,与吐蕃决裂,派遣其弟凑罗栋、清平官尹仇宽等 27 人向大唐献上地图、特产,以及吐蕃给予的八个印章,请求恢复原来的名号 “南诏”。唐德宗复其旧号,于贞元十年(794 年)六月,派御史中丞袁滋持节领使,前往云南册封异牟寻为 “南诏王”。

南诏重新与唐结盟后,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南诏借鉴唐朝的制度,推行儒家德政理念,积极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土地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文化认同。在经济上,南诏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手工艺品,如铎鞘、浪剑、郁刃等珍贵物品,以及生金、瑟瑟、琥珀等稀有矿产,还有牛黄、毡、纺丝等地方特产,作为礼物献给唐朝,展现了其丰厚的物产资源与对中央王朝的诚挚敬意。唐朝也回赠以内地精制物品,加深了经济上的互惠互利。在文化上,南诏持续遣送王臣子弟到中原学习中华文化,并被加授官职。这些举措不仅为南诏培养了大量精通儒家文化的优秀人才,而且成为南诏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

南诏与唐朝重新结盟后,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相对和平的关系。但随着南诏军事力量的逐渐强大,其野心也开始膨胀。南诏统治者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与唐朝抗衡的实力,于是开始毁约攻唐。

公元 829 年,南诏弄栋节度王嵯巅侵犯西川,攻下成都外城。此次南诏入侵,给唐朝西川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掠走了大量的财物和人口。唐朝派郭钊、李德裕到成都代替杜元颖,与南诏立约,南诏再次归附。但这种归附只是暂时的,双方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公元 859 年,南诏皇帝世隆即位。世隆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他即位后,不断发动对外战争,试图扩大南诏的领土。公元 860 年,安南引南诏兵乘虚攻破安南(今越南)交趾城,不久唐军再次占领安南。公元 863 年,南诏攻破交趾城,唐军退守岭南。公元 866 年,唐安南都护高骈大破南诏军,收复交趾。但南诏并未就此罢休,公元 869 年,南诏军开始进攻西川,给唐朝边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唐朝为了抵御南诏的进攻,派高骈、颜庆复等将领率军前往西川。高骈等人率领唐军多次击败南诏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公元 875 年,高骈率五千人渡江,到达南定,大破南诏军,用缴获南诏军的物资来补给军队。

监陈敕使韦仲宰率七千人至峰州,补充高骈的部队,高骈继续进攻南诏,多次击破之。高骈又大破南诏蛮于交趾,杀获甚众,包围交趾城。高骈督励将士攻城,于是攻破城池,杀段酋迁及土蛮为南诏乡导的朱道古,斩道三万余级,南诏余部逃走。高骈又击破归附南诏的土蛮二洞,杀死他们的酋长,土蛮率众归附者达到万七千人。

颜庆复到达新都,南诏分兵去抵挡他。甲午,与颜庆复遭遇,颜庆复大破南诏军,杀二千余人,蜀民数千人争操芟刀、白以助官军,呼声震野。乙未,南诏步骑数万到达,恰逢右武卫上将军宋威指挥忠武二千人至,立即与诸军会战,南诏军大败,死者五千余人…… 甲兵服物遗弃于路…… 高骈到达成都,派步骑五千追击南诏军,至大渡河,杀获甚众,擒其酋长五十多人,押送回成都,斩之。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又筑城于戎州马湖镇,称为平夷军,又筑城于沐源川,都处于南诏与西川之间的要地,各置兵数千镇守,使南诏失去再战的勇气。

南诏长期与唐朝战争,“屡覆众,国耗虚”,甚至到了征十五岁以下的男子为兵、而让妇女代替男子耕种的地步。长期的战争使南诏的国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国内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同时,南诏内部也出现了政治腐败、权力斗争激烈等问题,导致南诏政权逐渐走向衰落。

公元 897 年,汉人权臣郑买嗣指使杨登杀死南诏王隆舜。公元 902 年,郑买嗣起兵杀死舜化贞及南诏王族八百余人,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而唐朝也在公元 907 年灭亡,中原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南诏在其存在的 164 年中,与唐、吐蕃两大强邻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依附到对峙再到结盟,最后又走向对峙直至灭亡的复杂演变过程。这种关系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南诏与唐、吐蕃之间的关系演变不仅对当时的西南地区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分享

来源:彝空间音乐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