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工开物》言:“竹蔗以榨糖为业,荻蔗以作果饵。”在滇南,蔗林早已超越物产之用,成为农耕文明的立体图腾。蔗林深处,蔗刀与机械共鸣,古法熬糖与现代工艺交织,蔗农的汗水化作糖浆,浸润着南诏故地的风土记忆。
5月16日,晴。
晨光如金箔洒落勐海的层层蔗田。蔗农沙门背着药桶穿行其间,药雾与晨曦交织,映照出七彩虹霓,像时光凝结的琥珀光晕。
《天工开物》言:“竹蔗以榨糖为业,荻蔗以作果饵。”在滇南,蔗林早已超越物产之用,成为农耕文明的立体图腾。蔗林深处,蔗刀与机械共鸣,古法熬糖与现代工艺交织,蔗农的汗水化作糖浆,浸润着南诏故地的风土记忆。
沙门俯身查看蔗秆,触摸的是作物的脉搏,是农耕文明代际传承的基因图谱——那琥珀色的光晕中,映照着“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古老甜美。
“甘蔗为家里增了不少收入。”曾令壮劳力望而生畏的蔗海,如今流淌着蜜与光的宝库。沙门黝黑的面庞上,皱纹如刀刻的年轮,却在提及蔗林时舒展成笑纹。他仿佛看见祖先的背影……
织密保障网
“日子就像甘蔗一样节节甜。”勐海县南朗河村蔗农周正光站在甘蔗林里诉说丰收的密语。去年,他种植的255亩甘蔗在政策扶持下增收16万余元,黝黑的面庞绽出蔗糖般清甜的笑容。
勐海县甘蔗产业办的报告勾勒出变革轨迹:全县机械化率突破65%,每亩综合成本下降40%。蔗农唐升红算过一笔账:“过去砍一车甘蔗要雇5—6人,现在收割机半天就能搞定。”效率革命让种植规模突破极限,他承包的蔗田从15亩跃升至35亩,每亩纯收入稳稳站上千元台阶。
山乡同样奏响变革强音。蔗农玉叫的3000亩蔗田曾因水田租金上涨险些易主,直到旱地机械化技术带来转机。坡地改梯田后,播种机在红土上划出笔直的轨迹,下种、施肥、盖膜一气呵成,曾经“望山兴叹”的山区,如今挺立起现代化蔗园。
“你看,现在的甘蔗长得多好。”在田埂游走的勐宋乡纪委书记罗宁说,“不负沃野,为了乡亲们的生活像甘蔗一样甜蜜。”
在勐腊县勐捧糖厂清净车间里,55岁的万迎华正紧盯技改图纸。37载春秋,他见证制糖工艺的蜕变:从日处理750吨到产能数次跃升,榨季的每个深夜,车间灯火通明,设备的轰鸣声与图纸翻动声交织成独特的奋斗乐章。
这位从蔗田走出的省级劳模深知,每滴汗水都在浇灌“甜蜜”。他说:“糖厂里有两个‘我’。一个‘我’在露天的田地里流汗,挽着裤腿插苗、施肥,需要干劲和力气;另一个‘我’在厂房里,操作机械,查看生产流程,需要谨慎和心细。”
耿马县弄巴村的蔗农李应华曾为砍蔗工发愁:“1100吨甘蔗眼看要烂在地里。”县纪委监委的专项监督犹如及时雨,线上线下招聘会、专车接送、食宿保障,让蔗农罗恒快这样的“砍蔗能手”汇聚田间。
“现在一天能砍百捆,挣400块。”他挥舞镰刀的身影,与蔗海翻涌的青浪构成动人图景。蔗海深处,全链条监督织密保障网,让甜蜜产业真正甜到群众心坎。“一根甘蔗两头甜,既要护航企业生产线,又要守住蔗农钱袋子。”
“蔗影里的吉兆密码。”昆明旧俗里,春节前夕必选双株带根须、顶叶鲜绿的甘蔗,竖于大门两侧,紧贴门框而立,谓“封门蔗”,寄寓“甜从头至尾”的年节愿景。
打通“中梗阻”
佰意佳食品公司的糖坊飘出醇香。64岁的邓云芝拄着拐杖,望着公司董事长朱立卫带领工人将一捆捆甘蔗码放整齐,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这糖啊,和老辈人熬的一个味,甜到心坎里。”
朱立卫轻抚锃亮的铜锅,这是沉淀了三代糖匠的坚守。他说,从甘蔗品种筛选到熬煮时间控制,从糖浆翻砂次数到成型温度把控,每个环节都建立数字档案。
“蔗款必须本人签收,这是红线。”朱立卫翻开账本,邓云芝的签名赫然在目。这份较真劲,源自巧家县纪委监委构建的“清廉产业链”。
“灰要足,火要扣,泡子清。”省级非遗传承人万兴全用布满老茧的手比划着熬糖要诀。这位12岁入行的老糖匠,打破了“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带出18位外姓徒弟。在他的糖坊里,“看、闻、听、摸”四字诀如同家训:看糖色辨火候,闻焦香知老嫩,听水声判时机,摸糖体验质地。
元江县那诺乡蔗农李明已在蔗田里忙碌。“日子像红糖一样甜。”他抚摸着青翠的蔗茎,笑容如蔗糖般清亮。
曾几何时,金珂糖业的破产让元江蔗糖产业陷入寒冬。当地联合多部门打通重整“中梗阻”,严查政策落实堵点,推动债务化解与复工复产。2024年12月,金珂集团完成破产重整,让沉睡的资产重焕生机。如今,28435亩流转土地上,甘蔗新苗挺立,预计2025/2026榨季入榨量达6万吨,产糖7200吨。
“种蔗也有奔头。”金平县蔗农陈志明展示了补贴到账的短信。这是监督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的写照,严查政策落实堵点,确保惠农补贴精准到位。2025年,全县甘蔗产值同比增长35.19%,蔗农陈大哥笑言:“生活像甘蔗一样,节节高!”
在永胜县太极村,戴文学家的土法制糖作坊飘出袅袅青烟。这个保留着“连环锅”传统工艺的作坊,让太极红糖年销量突破200吨,甘蔗渣酿造的“太极”产品更是供不应求。
“要守住乡愁,也要跟上时代。”戴文学如是说。
清乾隆《易门县志》载:“蔗糖之属,利及旁郡”。在榨季启灶时,掌灶师傅率匠人净手焚香,祭灶神、祷蔗林,以祈岁稔人安。当琥珀色糖块在竹簸箕里堆成小山,蒸腾的甜香中既有对祖先的稽首之敬,也有对“甜润四方”的尘世期许。
吃下“定心丸”
孟连县景信乡的张扎发正弯腰查看甘蔗新芽,黝黑的脸上泛着笑意:“去年种了28亩,今年又扩种5亩。”这抹饱含希望的笑容,折射出全产业链的“立体扫描”成果。
景谷县一起典型案例通报成为警示教育的鲜活教材。民乐镇一村民小组长利用土地流转职务便利,收受10万元好处费,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这记警钟背后,是从产业项目申报到资金拨付,从技术指导到市场销售的全流程监督。2024年查处涉农腐败案件3起,追缴资金28.7万元。
蔗糖产业正经历从量到质的蜕变:2025年全县规划种植18万亩,新植面积占比超三成,预计产糖8.3万吨。
镇沅县勐大镇的古法红糖作坊里,柴火在灶膛中噼啪作响,琥珀色的糖浆在木模中缓缓凝结。“以前甘蔗渣只能当柴烧,现在能种蘑菇、育薯苗。”坊主宋大华讲述变废为宝的“魔法”:每吨蔗渣可培育300公斤平菇,废料又能还田作肥。
这种绿色循环模式,让全县44098吨甘蔗创造出5292万元综合产值,带动456户合作社社员实现增收。
在恒诚糖业生产现场,“廉洁检测站”设到糖厂车间,纪检干部随机抽查甘蔗款支付记录:每车甘蔗过磅后,550元/吨的蔗款当场结清,驾驶员运费同步到账。这种“现款现货”的透明机制,让蔗农吃下“定心丸”。2025年新平县榨季兑付蔗农款项6500万元。
腾冲荷花镇甘蔗寨,是丝路古道“三关八寨”的西南终点站。当地以佤族清戏与柏子仁产业为双引擎,擘画“有戏仁生”新图景。而每逢十月“新米节”,古戏台前各族民众围炉而坐,看水袖翻飞出文化交融的涟漪,闻柏子仁香里飘来的丰饶喜讯……
在宾川乔甸镇,83岁的蔗农杨永福仍用祖传的木榨取汁,青石臼中翻涌的蔗浆,在柴火慢熬下化作金黄的糖稀。而百里外的元谋糖厂,离心机正将甘蔗汁分离为晶莹的白砂糖——这条数字化生产线年处理甘蔗量,是南诏全盛时期产量的千百倍。
蔗浪千重。今天,蔗农们仍保留着“祭蔗神”的仪式,在立春时节将新榨的蔗汁洒向蔗田——他们深信,只有敬畏土地的呼吸,才能收获真正的“琥珀光”。在这片青纱帐里,是土地对耕耘者的诉说:真正的诗意,永远生长在人与自然共生的褶皱里。
首席记者 汪波 通讯员 岩温扁 鲁茸央宗 奎叶红 鲍海燕 罗荣梅 刘松琳 唐纯 刘玉 肖承容 马颖 雷春 唐纯
来源:云南法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