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全面深入贯彻全国和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建设“五个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使命,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简称“两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做精本土培育、
转载请注明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为全面深入贯彻全国和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建设“五个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使命,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简称“两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做精本土培育、做优青年培养,通过完善学科设置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价体制机制等,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积极发挥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2024年,两委认真实施“东方英才计划”,教卫系统共有465位各级各类人才专家入选,为加强战略人才自主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24年“东方英才计划”教师项目共有教卫系统99位教师人才入选,其中本科高校49位、职业院校20位、基础教育学校30位。这些教师人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在教育领域和全社会享有较高声望。他们师德高尚、砥砺奉献,专业学术能力精湛、育人成就突出、师生群众公认,践行弘扬教育家精神,堪称新时代“大先生”。今天,让我们走近“东方英才计划”教师项目的本科高校教师人才们,感受他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爱国奋斗精神。
创新育人,做仪器科学领域的“筑梦人”
“单片机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大家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动手实践,亲身经历一个让自己的想法变成能运行的智能作品的旅程。”每次在单片机原理第一课上,杨海马教授总是以这样的热情开场,点燃学生们对仪器科学的探索欲望。他用二十余年的坚守,将理论与实践熔铸成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石,托举起一个个未来工程师的创新梦想。
以实践为笔,书写育人初心
作为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杨海马教授秉持“学以致用”的理念,引入工业界前沿需求,建构以单片机原理、测控电路等课程为核心、适于仪器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他还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为学生提供定制化学习资源。依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多个省部级教改项目,他设计开发了30余套电子实验教具;他还走出校园、走进产业,牵头共建5家校企合作平台、3个产学研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工程实习,让课堂与行业一线无缝衔接。
杨海马教授在课堂上
他构建了贯穿“单片机原理-仪器电路及信号处理-微弱信号检测”的阶梯式课程链,形成“理论-实践-创新”的闭环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铺就了一条扎实的创新实践之路。
以创新为舟,指引学子远航
他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等赛事中屡获佳绩,累计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8项,培育出多个校优秀创新创业团队。他的学生中,有的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商飞、上海微电子等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在毕业后独立创立了高新技术企业,在测试仪器研发、工业互联网领域崭露头角。
杨海马教授(右四)与毕业生合影
“我很感谢杨老师当初的教导,让我一下子喜欢上了单片机嵌入式产品开发,开始了我的创业生涯。”学生张杰表示,正是杨海马教授的课,激发起他的创业灵感,让他在毕业后于2019年创办公司。目前,公司所开发的电力导轨、PLC网关成为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产品,他也不忘师恩,反哺母校,与光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组建了联合创新实验室。
在创新育人的长路上,杨海马教授甘为基石,用匠心与远见,支撑起更多年轻人的科技报国之梦。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铁钟
绘数字光影,育时代新人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铁钟教授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光影世界中,坚守教育初心,紧跟时代脉动,在科艺融合的道路上,默默耕耘,让教育的力量在虚实之间悄然生长,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育人篇章。
铁钟教授参加学术交流
根植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文化新人
铁钟教授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党史育人资源,通过“学、思、践、悟”一体化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和综合素养的新时代文化新人,打造了一系列兼具教育价值与科技创新的文化实践项目。
走进铁钟教授的课堂,很难界定这里是传统的教学空间,还是一片流动的数字实验场。学生们或沉浸在三维建模中,或穿梭于虚拟城市的影像复原,或在VR场景中演绎一场千年前的诗意人生。他带领学生开展“数字一大、初心之旅”项目,以虚拟现实方式重现中共一大会址,并亮相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遇见东坡》VR大空间项目中,他引导学生研读苏轼诗文,手绘宋代山水,将传统文化以数字方式生动演绎。从“红色基因的数字化传承”到“传统文化的当代对话”,铁钟教授不断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上海的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浸润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
铁钟教授带领学生制作的项目《遇见东坡》海报
数智驱动教改,推动教学数字化转型
作为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铁钟教授始终坚持学院“创新型、平台型、通识型”的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推动教学数字化转型赋能蓄力。他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虚拟现实、虚拟制片等前沿技术为支点,深度重塑教学与育人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他引导学生用AIGC重塑城市影像、复原历史场景,用VR/AR打造沉浸式叙事体验,用VP技术探索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的融合。作为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他还深入开展跨学科交叉教学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创作工具的教学改革。
铁钟教授讲授“数字影像设计与创作”课程
在铁钟教授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热爱的领域,有的投身于文化遗产数字保护,有的专注于未来城市影像创作,有的将数字影像作为连接世界的语言,走向国际舞台,在数字艺术与智能科技交融的星辰大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张斌
以心育人,铺就润物无声的育人之路
在上海体育大学,张斌副教授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她喜欢在课堂上与学生碰撞想法,在课程建设中不断打磨每一个细节,在教改实践中寻找育人的新路径,也在党建与管理工作中凝聚团队合力。
夯实教学基本功,以匠心打磨育人之道
多年的课堂实践使张斌副教授在教学风格上日益成熟。她注重将心理学知识“讲透、讲活”,凭借扎实的教学能力,获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等。她主持建设的《普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双双被认定为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参与主讲的《运动心理学》更是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持续开课十期,累计选课人数达数万人,收获广泛好评。
一流本科教育的根基在课堂,突破点则在改革。张斌副教授系统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变革,推动教学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育”转型。在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荣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上海市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作为骨干成员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张斌副教授为同学们授课
党建引领发展,绘就育人共同体蓝图
作为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与教工党支部书记,她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将“党建+教研”“党建+立德树人”深度融合,以思想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使课程成为价值传播与人才培育的有力载体。党支部获评“上海市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团队获评各级各类一流课程与教改项目55门次,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成功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教研融合共进,以科研赋能教学
张斌副教授不仅深耕课堂,更积极投身科研。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项目,为课程教学提供前沿学科研究视角,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研究力”,形成了“教学—科研—育人”一体化的良性循环。
张斌副教授指导学生开展脑电研究
每一堂课、每一个项目、每一次改革,都凝聚着张斌副教授对教育的热爱。她以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誓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为座右铭,将初心融入实践,将使命贯穿始终。
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杜素娟
从校园到社会,青年群体成长问题的思考者
在华政园里,执教本科一线27年,杜素娟教授有两件引以为豪的事情:全校任教超20年仍保持学生评教全A的教师,连续18届蝉联学生票选“我心目中最佳教师”称号。这背后,是一位教育者书写的“立德树人”实践答卷。
以实立德,潜心育人
以“信”为桥,她的育人实践始于信任的建立。每学期,杜素娟教授邮箱里都会收到数十乃至上百封的学生来信,内容涵盖学业、情感、家庭等维度。面对学生深夜倾诉,她回复长信疏导;对因不满成绩评定情绪激动的学生,她逐一复核试卷、分析失分点。同学们说她,“有信必复,有问必答,有难必应。”
杜素娟教授和学生在一起
以“严”为尺,她在育人中培养学生行为自觉。杜素娟教授的课堂以包容开放著称,学生可自由提问、质疑,但她对学术诚信与行为规范始终“零容忍”。通过课堂规则的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她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行为辨识力与控制力,让学生在敬畏规则的同时感知师者温度。
杜素娟教授对课程进行“大手术”,提出“四维”理念,重建课程体系,把“立德树人”落实在课程内容设计、课堂管理方法、课下育人活动和以身作则理念中。杜素娟的随身包里永远揣着一本磨边的笔记本——每一堂课都是未完待续的教案,笔记本随时记录着她的思考。她的课堂出勤率超过100%,很多跨校学生争相旁听。
服务青年群体,履行社会职责
走出校园,她将教育者的责任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场域,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成为无数青年成长路上的“网络妈妈”。从高校课堂到公共空间,她以文学为舟、以共情为桨,为迷茫中的年轻人搭建起一座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
杜素娟教授(右三)讲座后与同学们合影
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杜素娟教授关注青年群体成长,她利用公共平台公益授课,发表青少年成长教育理念,撰写青少年教育文章,累计浏览量达到一亿两千万次。她在“杜素娟聊文学”账号设立“杜素娟答年轻人问”栏目,常年义务解答青少年成长问题,开设“年轻人需要直面的 30 个人生问题”成长课程。
从B站的“金知奖”到学习强国的教学案例,从网络空间的“杜妈妈”到作为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她始终恪守:“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帮助青年人成长,点亮青年心灯的漫漫长路,她仍在坚定前行。
上海电力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江友华
师者如光,他用责任与爱点亮学生成长路
27年党龄与18载教龄的沉淀,让江友华教授从无线电厂工人蜕变为全国优秀教师,更将“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刻进育人血脉。
江友华教授带领学生们学习邓稼先的科研报国精神
科研反哺教学,让产业需求成为育人“活教材”
江友华教授的科研探索始终与育人同频。针对热电厂等场景的节能需求,他率队与企业联合研发出国内最大功率2800kw转子变频调速装置,不仅破解企业能耗难题、还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教学上的“活教材”。
“工程师就是要把技术调配和谐”。在项目攻坚期,他不断为学生讲解着变频原理、功率曲线及电流波形,让他们在实操中锤炼本领。项目落地后,调速设备的控制电路板被引入“电子书院”,成为“电能变换器”教具;科研案例转化为教材内容,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触摸产业脉搏,实以“教”为“科”服务、为“产”育人。
从车间到课堂,江友华教授用“把科研写成育人故事”的实践,让人才培养真正扎根产业土壤,让参与项目的学生都明白:真学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
AI赋能教学,让实验室变成“电力透视术”的虚拟现场
在实验室里,江友华教授正带领学生探索一条前所未有的学习路径——“电力系统数智化重构”。
电力变压器是电网的“关节”,江友华教授敏锐地捕捉到AI技术的潜力,指导学生开发AI模型,让学生们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变压器在不同负载、温度甚至故障下的状态,仿佛身临其境在变电站进行运维、带电操作及科创实验。
江友华教授和学生们一起研讨
曾对电力运维望而生畏的宋文敏同学说:“以前学变压器就像盲人摸象,现在AI模型不仅能让我们‘透视’到内部电磁场变化,甚至连局部过热的风险点都会闪烁预警。”江友华教授还设计了“故障攻防演练”,让学生分组扮演AI工程师和电网调度员,在虚拟世界处理突发短路、绝缘老化等状况,这种沉浸式学习让抽象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这一教学案例也入选教育部“数字中国”主题案例。
十八载的育人路,江友华教授把车间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的实践案例,把科学研究的密度转化为教学创新的浓度,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家精神。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语与文化传播学院
王世钰
牢记育人使命,播撒创新“种子”
“宏图若难绘,细微犹可为;远峰若难及,且栽手边松。”这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语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王世钰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
细针绣缎,不断更新课堂教学
人工智能时代,王世钰副教授认识到,课堂的价值在于提供机器无法替代的互动性,于是她重新备课,采用更能激发学生个体高互动性的授课法,比如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课程的教学法更新为参与性互动授课,以“丝绸之路”一课为例,她让学生扮演丝绸之路上的各国商贩、模拟各国特产交易,深入理解其重要历史意义。她努力让每节课都达到学生乐于参与、收获颇丰的效果,而精心备课的付出使她积淀深厚,广获学生好评,荣获“外教社杯”全国教学比赛上海赛区特等奖。
王世钰副教授与学生讨论AI时代课堂教学的改进方法
片云载岳,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对教学的每一处用心,都是学术灵感的伏笔。王世钰副教授认为,自己可以从发表中华文化类文章、指导学生翻译“厚生、厚德、厚技”校训、拍摄家乡文化双语视频、参加翻译等赛事的微实践开始,以寸心之力为文化强国建设助力。她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等都紧紧围绕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展开。
王世钰副教授讲授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传播
尺镜观星,以时代需求为学生导航
王世钰副教授将时代需求融入教学细节,她借技术重构课堂体验——全息投影重现历史外交场景,学生化身马可·波罗的翻译官,使教室成为时空折叠的跨文化实践场域;以产教融合对接社会需求——与行业领先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翻译项目历练;以社会责任培育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运用创新能力服务上海城市建设,传播上海,翻译未来。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