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南之地,不就是汉代所称的“西南夷”、唐代所称的“六诏”所属区域吗?到了我朝(明朝),当地部落分散居住,君长互不统属,大致可分为九种部族:一、僰人,二、猓猡(彝族先民),三、白夷(白族),四、西番(藏族),五、麽些(纳西族),六、貉鹿(可能为哈尼族或傈僳族),
白话翻译
万历壬子年(1612年),建南地区(今四川西南部)告急,正值科举开考,主持事务的官员以策问考察诸生,我代为作答如下:
建南之地,不就是汉代所称的“西南夷”、唐代所称的“六诏”所属区域吗?到了我朝(明朝),当地部落分散居住,君长互不统属,大致可分为九种部族:一、僰人,二、猓猡(彝族先民),三、白夷(白族),四、西番(藏族),五、麽些(纳西族),六、貉鹿(可能为哈尼族或傈僳族),七、鞑靼(北方游牧部族分支),八、回子(回族),九、渔人(以渔业为生的部族)。其中猓猡部最为凶猛,近来常成为边疆祸患。
阁下以战守、剿抚的策略发问,希望求得万全之策,此心可敬。我不敢仅凭臆断回答,古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允许我追溯建南地区与中原王朝的交往史、部族的叛服缘由,而后再探讨应对之策。
自洪荒时代至秦朝,西南夷从未与中原相通。与西南夷的交通,始于汉武帝。武帝派遣唐蒙从笮关(今四川汉源)进入,会见夜郎侯,以威德晓谕,约定设置官吏,其本意是想渡过牂柯江(今北盘江),出奇兵制衡东越。但治边之事未成,反使蜀地、巴地震惊,于是改用司马相如劝谕,但这并非武帝本意。此时,邛、笮的君长听说南夷得到汉朝赏赐甚多,也想请求设置官吏。武帝询问司马相如,相如说:“邛、笮、冉駹靠近蜀地,容易交通,设为郡县,比治理南夷更有利。”于是以邛都为越嶲郡(今四川西昌),笮都为沈黎郡(今四川汉源),汉朝的边疆因此得以拓展。这是中原王朝开拓西南的开端。
蜀汉建兴年间(223-237年),昭烈帝(刘备)去世,益州郡豪强雍闿等人将太守张裔绑缚献给东吴,并派孟获引诱煽动各夷族,越嶲夷王高定等纷纷反叛响应雍闿。诸葛武侯(诸葛亮)因新遭国丧,先行安抚而不征讨,致力于农耕积粮,闭关休养百姓,待百姓衣食充足后再采取行动。及至准备南征,参军马谡进言:“南中地势险要偏远,不服王化已久,即便今日击破,明日仍会反叛。如今您正倾全国之力北伐强敌,他们若趁我内部空虚反叛,速度更快。若要斩尽杀绝以除后患,恐非仁君所为,且难以仓促完成。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您收服其心。”武侯最终采用此策,生擒孟获,带他参观营阵,孟获说:“先前不知虚实,故败;如今看来不过如此,容易取胜。”于是武侯七纵七擒,孟获最终拜服道:“您乃天威所在,南人不再反叛。”武侯便任用当地首领为官。有人劝谏,武侯说:“若留外地人治理,就需留兵驻守;留兵则需粮食,而夷人累有杀官之罪,自感罪孽深重,若留外人,终究难以信任,均非良策。如今我欲不驻兵、不运粮,而使纲纪初步建立,夷汉大致相安。”于是尽数收纳孟获等豪杰为属官,征收当地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供给国家军政,直至武侯去世,夷人不再反叛。这便是先抚后剿、剿抚并用的策略。
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南诏强盛,其余五诏微弱,南诏贿赂剑南节度使王昱,请求合并六诏为一,朝廷准许。此后南诏以兵力威胁郡蛮,接连击败吐蕃,在边疆横行无忌,导致鲜于仲通在西弥河(今云南洱海)战败,李宓在太和城(南诏都城,今云南大理)全军覆没,南诏甚至筑“京观”(堆积敌军尸体炫耀战功)。南诏攻陷越嶲,占据清溪关(今四川汉源),势力逐渐逼近泸水(今雅砻江)。韦皋(唐代名将)于是在嶲州(今四川西昌)屯驻重兵,扼守西泸路。当时南诏王异牟寻想引诱韦皋先攻东蛮,韦皋拒绝道:“嶲州是往来要道,屏蔽数州,敌军千方百计窥伺,故需严兵防守。东蛮岂敢怀有二心?”大历年间(766-779年),吐蕃与南诏联合入侵,发兵二十万,分三路进逼,声称“欲取蜀地作为东府”。朝廷派遣神策军将领李晟征发邠州、陇州、范阳兵,也分三路救援。李晟追击敌军,在大渡河外大破之,吐蕃、南诏士卒饥寒交迫,坠落崖谷而死者不计其数。吐蕃悔怒,诛杀诱导其出兵的人,南诏开始请求归附。韦皋上奏建议招纳,以离间吐蕃与南诏的联盟。又与异牟寻约定,在边境修筑大城,设置戍守互相保护,永为一家。韦皋拿出朝廷所赐器物、笛工、歌女,告诫南诏:“应子子孙孙尽忠于唐朝。”这是先防守后作战、战而后守的策略。
宋太祖平定蜀地后,取地图观览,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说:“以此与夷族为界,凡我边疆官吏,固守疆土即可。”这是中原王朝对西南闭守的开端。元代以蒙古军力征服各地,在建昌(今四川西昌)、会同(今四川会理)设府,在邛部(今四川越西)、柏兴(今四川盐源)设州,如同内地州县。到了我朝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神武而不滥杀,疆域广大无边,普氏(彝族土司)率先倡导,各部相继归顺,于是兼设夷汉官员,文武之道并用,设置九处卫所、三处学校、四五处长官司,关堡驿站星罗棋布。这是再次开拓西南的缘由。
有人说,汉武帝穷尽边疆……(原文未完)
注释解析
1. 民族与部族
- 六诏:唐代洱海地区的六个乌蛮部族(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南诏)强大后统一诸诏,建立南诏国。
- 僰人:先秦至明代活跃于川滇的民族,宋代后渐与汉族融合,明代主要分布于叙州(今四川宜宾)等地。
- 猓猡:明代对彝族的称呼,含贬义,自称为“诺苏”,分布于川滇黔交界地区,社会结构以父子连名制和家支制度为核心。
- 麽些:纳西族先民,唐代称“磨些”,分布于今云南丽江、四川盐源一带,擅长畜牧与贸易。
2. 历史事件与策略
- 唐蒙通夜郎:汉武帝遣唐蒙经蜀地入夜郎(今贵州西部),设犍为郡,开启汉廷对西南夷的经营,“夜郎自大”典故即源于此。
- 诸葛亮七擒孟获:源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体现蜀汉“攻心为上”的民族政策,通过政治怀柔而非军事镇压维持边疆稳定。
- 韦皋镇蜀:唐代中期,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通过军事防御(如筑城屯兵)与外交分化(招抚南诏),有效遏制吐蕃扩张,史称“韦皋治蜀,群蛮震慑”。
- 宋太祖玉斧划界:宋代对西南采取保守政策,以大渡河为界,放弃直接统治,反映其“重北轻南”的战略取向,与唐代积极经营形成对比。
3. 制度与治理
- 卫所与长官司:明代军事与行政并行的边疆制度,卫所(如建昌卫)掌军事,长官司(如邛部长官司)掌民政,实行“以夷治夷”的羁縻统治。
- 京观:古代战争中堆积敌军尸体封土为丘,以炫耀武功,《左传》载“京观,取其甲以为武备”,南诏筑京观意在威慑唐朝。
- 攻心为上:源于《孙子兵法》“上兵伐谋”,诸葛亮将其应用于民族治理,通过释放孟获展示实力与宽容,消除夷族反抗心理,降低治理成本。
4. 地理与交通
- 笮关与清溪关:均为川西南交通要隘,笮关是汉代通往邛笮的门户,清溪关是唐代抵御南诏的前沿,二者均位于今四川汉源一带,控扼川滇通道。
- 大渡河:长江上游支流,宋代以其为界,明代设关堡防守,至今仍是川西南重要地理分界线。
5. 文献与思想
- 策问:科举考试中的议论文体,以时政、治策为题目,考验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是明代文人对边疆危机的应答。
- 华夷之辨:贯穿全文的核心思想,汉代“开边”、蜀汉“抚夷”、唐代“战守”、宋代“闭守”、明代“兼用夷汉”,体现不同朝代对“华夷秩序”的不同理解与实践。
6. 未竟之意
原文结尾“说者曰,汉武帝穷边”后残缺,推测可能转入对历代边疆政策的评价,如批评汉武帝“穷兵黩武”与肯定本朝“刚柔并济”,反映明代士大夫对边疆治理的反思。
总结
这段文字以明代建南危机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汉至明中原王朝与西南夷的互动史,核心在于探讨“剿抚战守”的边疆治理策略。通过诸葛亮的“攻心为上”、韦皋的“战守结合”、宋代的“保守闭防”与明代的“羁縻建制”等案例,揭示了边疆治理需因时因地制宜,单纯军事镇压或放任羁縻均非万全之策。文中对“九种部族”的分类,反映了明代对西南民族的认知水平,而“兼设夷汉之官”则体现了王朝试图平衡“华夷之辨”与实际治理的努力。此策问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亦暗含对万历朝边疆危机的现实回应,具有鲜明的经世色彩。
来源: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