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博物馆交出文化惠民亮眼答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9 10:24 1

摘要:东汉鎏金铜凤鸟 东汉鎏金铜凤鸟出土于大理市喜洲弘圭山东汉砖室墓。这件凤鸟通体实心,经过鎏金工艺处理,高11.5厘米,以凤凰为原型,华冠锦羽,昂首引颈,口衔圆珠,振翅挺胸,阔翅上翘,形态栩栩如生。其胸前、双翅及尾羽上阴刻羽状纹饰,细腻逼真,为凤凰增添了灵动之美。

东汉鎏金铜凤鸟 东汉鎏金铜凤鸟出土于大理市喜洲弘圭山东汉砖室墓。这件凤鸟通体实心,经过鎏金工艺处理,高11.5厘米,以凤凰为原型,华冠锦羽,昂首引颈,口衔圆珠,振翅挺胸,阔翅上翘,形态栩栩如生。其胸前、双翅及尾羽上阴刻羽状纹饰,细腻逼真,为凤凰增添了灵动之美。凤鸟的正胸、两侧、头顶及羽冠上原饰有圆形蓝松石,但多数已脱落,仅余7粒。 这件鎏金铜凤鸟是通过复合工艺制作的艺术杰作,采用失蜡法铸造器身,并通体鎏金,随后又以镶嵌工艺嵌入宝石,工艺繁复,制作出这件造型精致的上等艺术品。它展现了当时工匠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观。

元宝珠钮缠枝牡丹纹青花盖罐 元宝珠钮缠枝牡丹纹青花盖罐出土于大理州剑川中科山。盖为实心火焰纹宝珠钮,盖面为弧腹,平折沿。罐身为直口、短颈、溜肩、鼓腹斜收、平底。颈部上下两端饰有两道弦纹,其间饰有三瓣花纹一周。肩、腹、底三个部分以二周弦纹分隔为三个区域,肩、底各以一周尖角覆莲为主体装饰,纹饰内填小型如意云纹;腹部主体纹饰则是卷叶缠枝牡丹。纹饰整体搭配协调,增添了罐身的灵动之美。 整器构图严谨,构图层次分明,展现出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更是大理地区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南诏仓贮碑 南诏仓贮碑是在南诏太和城遗址金刚城区域发现的。这块碑体近似椭圆形,由天然青麻岩石块制成,其厚度不一,是继南诏德化碑之后,在大理地区发现的第二块珍贵的南诏时期碑刻。碑的背面刻有7行汉字,每行6至13字不等,总计70字。该碑没有碑名,但碑文记录了粮仓中储存的粮食数量、负责管理粮食的仓官姓名、仓子的姓名以及监仓的官员。 仓贮碑的出土揭示了南诏对粮食储存的高度重视,以及其对粮仓管理的严格制度和细致分工。此外,粮仓中储存的大量粮食也证明了南诏时期的农业生产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碑对于研究南诏早期的职官制度、仓贮制度、度量衡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024年以来,大理州博物馆紧扣文化惠民主线,充分发挥博物馆职能作用,在文化遗产保护、公众服务提升、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交出亮眼答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免费开放:共享文艺成果

州博物馆始终坚持以“观众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将文化共享理念化作切实行动,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认真做好观众接待讲解服务工作。2024年,州博物馆累计免费开放天数达318天,共接待游客373665人次,较2023年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25.49%。其中,接待未成年人123219人次、外国游客641人次、港澳台游客572人次、旅游团队392个;法定节假日共接待游客52377人次,较2023年节假日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56.69%。

2024年以来,州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呈现出良好态势,并在接待各界重要人士和团队的讲解服务中,以优质服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成为游客触摸大理历史的“文化客厅”。

展览交流:共赏文艺繁花

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产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是博物馆的发展使命。2024年,州博物馆先后组织14个临时展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更好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州博物馆着力打造“本土特色+外来精品”展览体系,举办了《苍洱雪月怀乡情——杨龙先生捐赠大理州博物馆书画作品展》《跟着霞客游大理特展暨〈徐霞客游记〉版本及徐学研究史料陈列展》等展览,作为常设展览的有益补充,增强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引进了楚雄州博物馆《楚雄历史文化展》、湖北省孝感市博物馆《诚约信行——大别山区“湖北境”契约文书展》等展览,让观众近距离品味各地悠久的历史和特色文化;推出《蝴蝶泉边好梳妆——白族服饰精品展》,分别到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保山市博物馆、湖北省孝感市博物馆等地巡回展出,形成“走出去”的文化传播矩阵,让当地观众感受白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社教活动:共品文艺盛宴

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州博物馆在社教活动领域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不断推动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行走的思政课”“七彩苍洱思政课”等研学活动,开启了青少年探索传统文化的大门;联合共青团大理市委共同开展的“红星闪耀·苍洱有我——大理文化伴我行”红领巾讲解员活动,激发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育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翰墨迎新年·挥春送祝福”“赴春天之约 绽巾帼芳华”等主题社教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让民众在活动参与中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

此外,州博物馆还通过与州内多所学校签订“馆校共建”协议、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岗前专业培训等,不断提升博物馆的志愿服务水平,州博物馆的“志愿红”成为大理文化传承道路上温暖而亮眼的风景线。

学术研讨:共筑文化根基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事业的基石,是博物馆稳健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博物馆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提高展示陈列水平、丰富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2024年,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24年大理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大理召开,州博物馆作为协办方,圆满完成了研讨会的各项工作,为博物馆学术交流作出了贡献,也提升了自身学术水平。此外,州博物馆还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与培训班,开展课题研究,不断以各类学术活动成果提升自身的学术声誉与影响力,为大理民族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筑牢根基。

加大宣传:共促文化传播

加强博物馆信息对外宣传工作,是提升博物馆社会影响力,增强社会公众对博物馆认知度的重要环节。州博物馆坚持“勤发声、广发声、发好声”的原则,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对博物馆各项工作进行全面宣传报道,切实加强对外宣传工作。

2024年,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达19952人;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共发布原创文章94篇,浏览总量为34580人次;州博物馆官方网站总访问量达到308648人次;在人民日报、今日头条、央广网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100余次,阅读量超390000人次,进一步推动了大理州的文物活在当下、热在指尖,极大提升了州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

捐赠征集:共聚文艺力量

社会捐赠和文物征集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来源,也是博物馆得以日益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石。为进一步充实馆藏、丰富展陈,2024年,州博物馆向社会征集文物藏品125件(套);接收州文管所移交的出土文物25件;接收州艺研所移交的书法作品180件。

下一步,州博物馆将保管好、研究好、展示好这些藏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和时代印记,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承。(朱蕾 王育梅 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由大理州博物馆提供 制图:记者 王伟纲)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