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不是法官,却熟稔法律条文;他们不是心理医生,却擅长情绪疏导。在临夏市,正是这样一群调解员,用专业打破隔阂,用耐心化解矛盾,用温度温暖人心。杨勇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他们不是法官,却熟稔法律条文;他们不是心理医生,却擅长情绪疏导。在临夏市,正是这样一群调解员,用专业打破隔阂,用耐心化解矛盾,用温度温暖人心。杨勇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和高效的工作作风,杨勇在调解一线深耕多年,无论是复杂的邻里摩擦、棘手的物业纠纷,还是难解的家庭矛盾、繁琐的经济争议,他总能快速找准问题症结,用耐心与专业搭建沟通桥梁,成为群众口中“靠得住、效率高”的调解能手。
初遇纠纷
“倾听”破局
做群众的“情绪树洞”
某小区的业主李某某带着满腹委屈找到综治中心,情绪激动的他语速急促,既控诉屋顶漏水导致其本人8000元财产损失及物业多次拒修,又愤怒于物业擅自张贴判决书侵犯名誉权。面对这样的场景,杨勇没有急于下判断,而是先当起了“倾听者”。
“您先喝口水,慢慢说,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记下来。”杨勇递上热水,拿出笔记本,逐字记录李某某诉求:第一次找物业维修的时间,家中受损家具的清单,看到判决书张贴时的尴尬与气愤……两个多小时的沟通中,杨勇同志始终保持眼神交流,适时点头回应,用“我理解您的感受”“换作是我也会着急”等共情话语,慢慢抚平李某某的情绪。
随后,杨勇又联系某物业公司负责人到综治中心,面对物业负责人“业主煽动拒交物业费”“漏水非职责范围”的辩解,杨勇没有打断,而是耐心听完对方的理由。“双方都有情绪,也都有自己的道理,先摸清‘症结’,才能开好‘药方’。”这是杨勇多年来的工作心得。
首次调解
“法理+情理”搭桥
哪怕未果也播下和解种子
掌握双方诉求后,杨勇第一时间组织面对面调解。调解室里,业主李某某刚开口就红了眼,物业负责人也寸步不让,双方一度争执不休。杨勇随即开启“双轨沟通”:对李某某,他拿出民法典中关于业主缴纳物业费的条款,温和解释“判决生效后及时缴费是法定义务,煽动他人拒交确实不妥”,同时肯定“物业擅自张贴判决书,确实侵犯了您的隐私权,这点我们会和物业沟通”;对物业,他则重点解读《物业管理条例》中“物业应配合业主处理房屋维修问题”的规定,严肃指出“即使当晚撕下判决书,张贴行为已对业主造成影响,这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尽管此次调解因双方分歧较大未能达成一致,但杨勇的努力并非徒劳:业主李某某渐渐明白“拒交物业费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物业负责人也私下表示“会重新考虑维修补偿方案”。更重要的是,杨勇详细记录了双方的“底线诉求”,这些都为后续的调解埋下了关键伏笔。后来,当纷纷诉至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事后,李某某紧紧握住杨勇的手:“一开始我以为这事没指望了,多亏你们一次次帮我沟通!”物业负责人也感慨:“要是没有你们从中协调,矛盾只会越来越深。”
日常坚守
基层治理的“微光”
把温暖送进群众心坎
化解李某某与物业的纠纷,只是调解员杨勇同志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为了化解一起家庭矛盾,他们曾连续一周进行面对面沟通,从“情理”出发劝说固执的老人,用“法律”提醒冲动的子女。“调解工作没有捷径,就是靠‘磨嘴皮’‘跑断腿’,用真心换真心。”这是所有调解员的共识。
他们没有威严的法袍,却能化解剑拔弩张的矛盾;没有耀眼的头衔,却能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他们就像一道道微光,汇聚成基层治理的暖流,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平安与和谐,成为群众身边最可靠的“解铃人”。
来源:临夏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