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国家人口最多的民族语言不是官方语言,这种事竟然还能发生?听起来很荒谬吧?可在印尼,这就是现实。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国家人口最多的民族语言不是官方语言,这种事竟然还能发生?听起来很荒谬吧?可在印尼,这就是现实。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突然宣布把维吾尔语定为官方语言,你能理解吗?
印尼,这个拥有近3亿人口的岛国,最大民族爪哇族占了40%以上,足足有1亿人。
按理说,爪哇语成为官方语言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可印尼偏偏选择了马来语作为国语,而马来族在印尼仅占4%-6%人口。
背后的原因,其实比你想的更精彩。
说到这里,得先提提地理因素。马来人虽然少,却占据了马六甲海峡这个战略要道。
古时候,东西方贸易都得经过这条海峡,相当于今天的苏伊士运河。
公元7世纪,三佛齐王国崛起,牢牢控制贸易通道。想做生意?不会说马来语,寸步难行,就像今天你不会英语,国际会议上只能傻站着。那时候的马来语就像现在的英语,是标准的“商业通用语”。
阿拉伯商人带来伊斯兰教和大量阿拉伯词汇,后来荷兰人来了,又加入了荷兰语词汇。马来语一步步成为“国际化语言”。
反观爪哇族,虽然人数众多,但地理位置偏远,远离贸易航道,语言自然缺乏优势。说白了,人多未必话语权大。
更有意思的是,荷兰殖民者意外助攻了马来语。荷兰人占领印尼后发现问题:民族太多,语言太杂,自己学荷兰语?根本没戏。爪哇语?其他民族不买账。最后他们发现,马来语是最佳选择:
已有一定通用基础语法简单,好学好用不带强烈民族色彩,其他民族不反感于是,从教育入手推广马来语:1884年全殖民地仅26所荷兰语学校,却有1405所马来语学校。
这简直是历史的意外:殖民者为了方便统治,反倒帮被殖民者打下统一语言基础。
1945年印尼独立后,语言选择成了敏感话题。选爪哇语?其他民族肯定不干,“凭什么你们人多就让我学?”更别说爪哇语等级复杂,光称谓就几十种,学起来太累。
选马来语呢?虽使用人数少,但中性不挑衅,就像联合国选择纽约做总部,不是因为最大,而是相对中立。
更重要的是,当时印尼有个野心——建立“大印度尼西亚”,甚至把还在英国统治下的马来西亚也纳入版图。掌握马来语的“最终解释权”,自然至关重要。
为了推广马来语(印尼语),印尼政府可没少下功夫。苏哈托时期,学校禁止方言,电视停播方言节目,村里的长老会议都得用印尼语。
结果呢?到2000年,马来语母语人口从独立时的5%飙升到40%,能熟练使用的人口更是89%。
不过,这个统一实验也有代价。巽他语、爪哇语、巴厘语这些民族语言正快速消失。最心痛的是爪哇语——15岁以下青年中,仅17%还能熟练使用。
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说方言,长大在城市说普通话,再过几代,那些承载地方文化的方言还能剩下多少?
不管怎样,印尼的语言统一实验绝对成功了。300多个民族、17000多个岛屿,靠一门少数民族语言实现了语言统一,放在世界史上都是奇迹。
来源:小梁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