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往来负担沉重,曾是笼罩于许多乡村上空的阴云,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淳朴的乡情伦理。如何走出讲排场、重攀比的恶性循环,成为基层治理的一道必答题。
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许蔚冰 崔振波 陶阳 姜帆 王卢莎
引子
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往来负担沉重,曾是笼罩于许多乡村上空的阴云,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淳朴的乡情伦理。如何走出讲排场、重攀比的恶性循环,成为基层治理的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辽宁多地乡村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目标,积极探索务实有效的治理路径,用因地制宜的办法、充满温度的引导,推动移风易俗真正落地生根,其间的改变不是靠一纸文件、一声令下实现的,而是源于细腻而具操作性的乡村实践。
这一切背后,是政策推动与民间智慧的结合,是制度约束与情感动员的协同。它们不高调、不浮夸,却实实在在地重塑着乡村的交往方式和生活节奏。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正描绘出乡村移风易俗的鲜活图景。
公交婚车替代豪华车队
4辆系着红绸的公交车缓缓驶过本溪市平山区桥北街道河东村的乡间小路,车头鲜艳的大红花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新郎孙万宝与新娘王玉站在首辆车的门边,向着沿途的乡亲们撒喜糖挥手微笑。这场一年前的“公交婚礼”,至今仍是村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不仅承载着新人的美满,也驶出了一条移风易俗的新路。
筹备婚礼时,孙万宝本想租十几辆黑色轿车组成迎亲车队。“得给新娘一个风光的婚礼,场面可不能寒酸!”在他眼中,婚车是婚礼的门面,车队越气派,越显得幸福满溢。
河东村红白理事会理事长、村干部冯红大听说后,很快赶到了孙万宝家。一进门,便看见孙万宝正和亲友商量婚礼细节。“小孙,听说你要用豪华车队?”孙万宝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这样虽然热闹,可是浪费钱,也不符合咱们村现在提倡的新风气。”冯红大语气恳切。
见孙家人有些动摇,他掰着手指算起账:“租一辆豪车动不动上千元,十几辆就一两万元。这笔钱省下来,买家电、去旅行,不是更实惠吗?”质朴的话语打动了孙家人,孙万宝听着听着也点了头。冯红大趁势提议:“要不试试用公交车队?既省钱又环保,还能让更多乡亲一起沾喜气!”孙万宝和王玉相视一笑,觉得既新颖又实在,便爽快答应了。
经过多次沟通,冯红大争取到4辆新能源公交车免费为新人服务。婚礼当天,4辆装扮一新的公交车缓缓开进河东村。车厢里挂满村民亲手剪的窗花,孙万宝和王玉穿着中式礼服,在亲友的祝福中举行了这场别开生面的婚礼。
顺着民心定下村规民约
这样的新风吹拂,也让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街道互助村村民尝到了甜头。曾经有几年,互助村也被大操大办、无事酒等陋习困扰。“娶媳妇、嫁姑娘、老人去世办一下,大家也能理解。但前些年,子女升学、城里买楼啥的,有点事儿就办。“有的还‘诈唬’,编个由头就办。”57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赵文玺说。
大操大办背后,是村民们越背越沉的“人情债”。200元“拿不出手”,随礼钱从二三百涨到三五百,“份子钱”已经成为村民支出的“大头儿”。赵文玺曾在一个月间参加了20多次酒席,不去“不好意思”,他叹了口气说。
如今,互助村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吸收村“两委”成员、正风肃纪监督员、退休村干部、组织能力强的乡贤加入,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村民有个大事小情的先到村红白理事会进行登记,由理事会成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该办的限定请客桌数,在不影响农时的情况下择期办理;不该办的坚决予以阻止。”赵文玺说。
这一举措如同一把“利刃”,斩向了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在省内,不只是互助村在面临大操大办困扰时采取了成立专门组织、推动村民自治的方式,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红升乡张家村村“两委”也想到了听取村民意见的做法。
2019年春天,村党支部书记谷峰带着村两委揣着问卷挨家挨户走:“觉得随礼多少合适?”“哪些酒席该禁?”他白天跟村民蹲在地头唠,晚上把收集来的建议摊在村委会桌上捋——有村民说:“婚丧嫁娶能办,但升学、参军、孩子满月这些就别办了。”还有的村民说:“要是随礼限在100元到200元,一年能省小一万元。”还有人提,“村里办福利,得跟守规矩挂钩才管用。”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想法,最后都写进了村规民约里:“无事酒一律不办,不搞变相收礼。”最后还加了“福利”:中秋节、春节发米面,三八节给妇女送慰问品,高考考上一本的学生发奖学金,但要是不遵守村规民约,这些福利就享不上。“规矩是大家定的,得顺着民心来,也得让守规矩的人得实惠。”谷峰说。
规矩定好了,得让大家都记在心里。村“两委”建了村民微信群,转发移风易俗倡议美篇,谁家有红白事,群里先@一声“按村规来”;大喇叭每天早晚播一遍,把“随礼不攀比”编成顺口溜播放;就连在外务工的村民,也能通过群里的消息知道“村里现在不兴大操大办了”。
真遇到有人动了“破例”的心思,村委会主任孙跃平就会上门“做工作”。如今在张家村,谁家要办酒,先去村委会报备看合不合规矩;逢年过节领福利时,大家总念叨“守规矩就是得实惠”。
不摆排场却更有人情味
“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虽然成效显著,但执行过程中仍面临传统观念与亲情羁绊的双重阻力。2024年,葫芦岛市绥中县西甸子镇涝豆洼村成立“红白理事会”,还花2万元购买了音响设备,配齐了文明丧葬配套用品,组建“白事大管家”队伍,提供一站式服务,向陈规陋习“亮剑”。政策虽好,可几十年的“老规矩”难破。去年,村民王军的父亲过世,党支部书记苏居江主动上门:“章程上写得明明白白,传统习俗该有的环节一个不会差,而且村里分文不收,你是党员,给大伙作个表率!”王军刚点头,兄弟姐妹却急了:“十里八村谁家不请喇叭班子?不办要被骂不孝!”
“你家刚给老人治病花了不少钱,请10个吹喇叭打鼓的,一人一天就300块钱,把这笔钱省下来,给老母亲买些吃穿用品,不比摆场面实在吗?”一番掏心窝子的话,解开了一家人的心结。当天下午,“白事大管家”团队就忙开了,帮着操办老人的后事。“白事办得安安静静,亲戚们都能专心陪老人走最后一程,比吵吵闹闹强太多了!”王军说。
如今,涝豆洼村已有17户村民的白事由红白理事会免费服务,每户平均能省下近万元。邻村村民看了都羡慕,已有2户主动找涝豆洼村的红白理事会帮忙操办白事。
同样的故事还在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上演:当村规民约遇上亲情羁绊,党员先锋的示范作用成为破局关键。
汤山城镇汤山城村的赫大卫(化名)与老伴儿姜秀菊(化名)相守四十余载。老伴儿病逝后,他执意要请大乐队、搭舞台、摆二十桌席,“献菜”“哭七关”一样不落。“现在有村规民约了,大操大办都是封建迷信的事,而且铺张浪费。”儿子赫小伟(化名)说。老人却固执地坚持:“不办,脸上挂不住。”赫小伟语重心长地唠起了心里话:“俺妈仔细了一辈子,从来不乱花钱。”看到父亲动容,赫小伟又加了一剂“重药”:“爸,俺妈生前是个老党员,俺也是党员,大操大办不是争面子,而是让别人戳脊梁骨。”听到这里,赫大卫老泪纵横,“好,都听你的,一切从简。”
这场“父子之争”很快传遍乡镇。清晨,村民们聚在“全国道德模范”王峥嵘家院子热议。“老赫他儿子真是好样的!”“辽宁好人”唐梅接过话茬:“村规民约里明确规定了红白事报备制度,咱在这个镇子里过日子,就得一起遵守。”闲谈间,攀比之风悄然瓦解,文明新俗渐入人心。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