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要在当代文学中找一部能同时承载历史厚度、人性深度与生命温度的作品,莫言的《蛙》必然是绕不开的答案。这部斩获茅盾文学奖、并成为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重要依据的作品,以其对敏感题材的勇敢触碰、对复杂人性的细腻刻画、对独特叙事形式的创新探索,成为了一面映照中国当代社
若要在当代文学中找一部能同时承载历史厚度、人性深度与生命温度的作品,莫言的《蛙》必然是绕不开的答案。这部斩获茅盾文学奖、并成为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重要依据的作品,以其对敏感题材的勇敢触碰、对复杂人性的细腻刻画、对独特叙事形式的创新探索,成为了一面映照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 “多棱镜”。今天,我们就循着这面棱镜的光芒,深入解读《蛙》为何值得每个中国人一读,它究竟讲述了怎样一段交织着欢笑与血泪的故事,以及读完之后,它能为我们当下的生活带来哪些深刻启示。
《蛙》
当我们谈论 “为什么读《蛙》”,本质上是在追问:一部文学作品,究竟能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怎样独特的视角?在《蛙》之前,关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叙事,多存在于官方文件的条文里、学术研究的数字中,或是长辈茶余饭后零碎的回忆里。而莫言,第一次用文学的力量,将这个横跨数十年、影响数亿家庭的重大议题,从宏大的历史框架中剥离出来,聚焦于个体的命运沉浮,让那些被忽略、被遮蔽的 “沉默者”,拥有了发声的机会。
这部作品的勇气,在于它不回避 “残酷”。书中有太多令人揪心的细节:为躲避计划生育工作队,孕妇王胆蜷缩在装满红薯的地窖里,靠发霉的干粮度日,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地窖里的空气却越来越稀薄;村干部为逼迫超生家庭就范,将村民家的木门拆下来当柴烧,把刚收获的麦子全部拉走,连孩子上学的书包都不放过;姑姑为了阻止孕妇外逃,在寒冬腊月里蹲守在村口的石桥上,双脚冻得失去知觉,却依然紧盯着每一个过往的身影。这些不是虚构的戏剧冲突,而是莫言基于故乡山东高密的真实见闻,是无数中国乡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
寒冬石桥蹲守
更难得的是,《蛙》的叙事始终保持着 “中立的温度”。它既没有站在政策的对立面,批判执行者的冷酷;也没有为政策的合理性辩护,忽视个体的痛苦。莫言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将政策的必要性与个体的无奈、集体的利益与家庭的情感、时代的洪流与个人的挣扎,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书中描写姑姑执行引产任务时,一边是 “国家政策大于天” 的坚定信念,一边是面对孕妇哀求时 “手不听使唤” 的犹豫;一边是完成任务后得到上级表彰的荣光,一边是深夜里被 “婴儿哭声” 惊醒的愧疚。这种 “不偏不倚” 的叙事,让读者得以跳出非黑即白的判断,真正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此外,《蛙》的叙事形式本身就是一场 “文学实验”。全书以五封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书信开篇,这种 “跨文化对话” 的视角,让中国乡村的故事拥有了世界性的共鸣 —— 毕竟,个体在时代中的挣扎,是全人类共通的命题。而结尾的四幕话剧《蛙》,则用荒诞的形式对前文的故事进行了 “重构”:姑姑在话剧中与那些被她引产的婴儿 “对话”,泥娃娃在舞台上 “复活”,曾经的矛盾与痛苦在戏剧的张力中得到了升华。这种 “书信 + 话剧” 的组合,既保留了书信体的私密感与真实感,又借助话剧的荒诞感引发读者的反思,让整个故事的表达更具层次感。
话剧《蛙》舞台
读《蛙》,不是为了 “揭伤疤”,也不是为了 “怀旧”,而是为了填补集体记忆的空白。当我们在书中看到那些熟悉的场景 —— 乡村广播里反复播放的计划生育口号、墙上刷着的 “少生优生,幸福一生” 的标语、妇女主任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的身影 —— 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建立在怎样的历史基础之上;我们父辈的人生,又经历过怎样的挣扎与选择。这种对历史的 “回望”,不是为了停留在过去,而是为了更清醒地走向未来。
《蛙》的故事,以主人公 “蝌蚪”(莫言的文学化身,本名万足)的视角展开,而真正串联起整个故事的灵魂人物,是蝌蚪的姑姑 —— 万心。姑姑的一生,堪称一部微缩的中国计划生育史,她的身份转变,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巨大变迁。
姑姑的青年时代,是 “神一般的存在”。她出身于医学世家,父亲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军医,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姑姑继承了父亲的医术,16 岁就开始在乡里当接生婆。在建国初期的乡村,医疗条件极其简陋,很多孕妇都是在家中生产,难产的风险极高。而姑姑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过人的胆识,一次次从 “死神手里抢人”。书中有一段描写姑姑接生的场景,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有一次,邻村的张桂兰难产,孩子的头卡了整整一天一夜,产妇已经奄奄一息。姑姑跪在炕上,双手伸进产道,一点点把孩子的头转过来,汗水湿透了她的衣服,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却始终没有放弃。直到第二天清晨,婴儿的哭声响起,姑姑才瘫倒在炕上,嘴角却带着笑。”
姑姑接生
那时的姑姑,是村民眼中的 “送子观音”。家家户户都盼着姑姑上门,家里有好吃的,总会先给姑姑留着;孩子满月酒,姑姑一定是坐上席的贵宾。村民们提起姑姑,都会说:“是万医生给我们带来了孩子,带来了福气。” 姑姑的手上,沾染的是新生婴儿的羊水,是母亲感激的泪水,是生命的希望。
然而,1980 年,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推行,姑姑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写。她被任命为公社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从 “迎接生命” 的接生婆,变成了 “阻止生育” 的节育宣传员。这个转变,对姑姑来说,是痛苦的,也是无奈的。她曾对蝌蚪说:“我这辈子,最爱的就是孩子,可现在,我却要亲手把他们‘送走’。” 但在 “国家政策” 的大背景下,姑姑选择了 “服从”。
从此,姑姑变成了村民口中的 “铁娘子”。她带着工作队走村串户,挨家挨户登记育龄妇女的信息;她会在深夜里突袭超生孕妇的家,哪怕对方躲到亲戚家,她也会追过去;她甚至会亲自上阵,为孕妇做引产手术。有一次,姑姑为了阻止一个孕妇外逃,骑着自行车追了几十里路,最后在一条河边追上了孕妇。孕妇跪在地上哀求:“万医生,我就想要个儿子,求你放过我吧!” 姑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还是咬着牙说:“政策不允许,我不能放你走。”
河边追阻孕妇
姑姑的 “铁腕”,让她成为了很多人的 “仇人”。有人在她家门口扔死老鼠,有人在夜里砸她家的窗户,有人甚至编造谣言,说她 “断子绝孙”。但姑姑始终没有退缩,她常说:“我是国家干部,我要对政策负责。” 可在强硬的外表下,姑姑的内心却充满了矛盾与痛苦。她会在做完引产手术后,独自在手术室里哭;她会在看到失去孩子的母亲崩溃时,悄悄塞给对方一些钱;她会在深夜里梦见那些被引产的婴儿,梦见他们拉着她的衣角,问她 “为什么不让我出生”。
除了姑姑,书中还刻画了一系列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挣扎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比姑姑更加悲惨。
王胆,一个身高只有一米三的女人,却有着极强的生育执念。为了生一个儿子,她已经生了两个女儿,却依然不放弃。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工作队,她躲进了丈夫陈鼻家的猪圈里,猪圈里又脏又臭,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她却咬牙坚持着。直到怀孕八个月时,她实在熬不住了,决定逃跑。在逃跑的路上,她突然发动了,在一片芦苇荡里,她生下了一个儿子,自己却因为大出血死去。临死前,她抱着孩子,对丈夫说:“一定要把孩子养大,让他读书。”
芦苇荡分娩
陈鼻,王胆的丈夫,一生都在为 “生儿子” 奔波。王胆死后,他带着三个孩子艰难生活,却又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巨大的打击让他精神失常,每天都在村里游荡,嘴里反复念叨着:“我的儿子呢?我的儿子在哪里?” 后来,他收养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给她取名 “陈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可没想到,多年后,陈眉为了给父亲治病,竟然走上了代孕的道路,而她代孕的对象,正是蝌蚪和他的妻子小狮子。
蝌蚪和小狮子,是书中相对 “幸运” 的一对,却也同样被生育问题困扰。小狮子因为年轻时做过一次引产手术,失去了生育能力。为了拥有一个孩子,蝌蚪和小狮子四处求医,却始终没有结果。后来,在小狮子的恳求下,蝌蚪找到了陈眉,让她为自己代孕。当孩子出生后,蝌蚪却陷入了深深的愧疚 —— 他知道,这个孩子的到来,是以陈眉的痛苦为代价的。
蝌蚪愧疚凝视婴儿
这些人物的命运,如同一条条线,交织成了一幅生动而残酷的时代图景。在这幅图景里,没有绝对的 “好人” 与 “坏人”,只有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愚昧,或许固执,或许无奈,但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对家庭的眷恋、对幸福的追求,却都是真实而动人的。
合上《蛙》的最后一页,很多人会陷入长久的沉默。这部作品带来的,不仅是情感上的冲击,更是思想上的 “觉醒”。它让我们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重新审视历史、人性与生命的意义。
《蛙》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它让我们理解了 “历史的灰度”。计划生育政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确实起到了缓解人口过快增长、改善民生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基础薄弱,资源有限,如果任由人口无节制增长,很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贫困。从这个角度来说,姑姑等政策执行者的 “铁腕”,有其历史必然性。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政策带来的 “代价”。无数家庭因为失去孩子而破碎,无数女性因为引产手术而失去健康,无数人因为超生而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这些 “代价”,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痛苦的记忆。
莫言在书中写道:“历史就像一条河,表面上平静无波,底下却暗流涌动。我们看到的,只是河面上的浪花,却看不到河底的泥沙。” 读《蛙》,让我们学会用 “历史同理心” 看待过去 —— 不美化政策的 “功绩”,也不放大个体的 “苦难”,而是理解每个选择背后的时代局限与个体困境。这种 “灰度思维”,不仅适用于看待计划生育政策,也适用于看待所有历史事件。它让我们明白,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复杂的因果关系和矛盾冲突。只有理解了这种复杂性,我们才能真正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历史河流
姑姑这个角色,是《蛙》中最具争议,也最具深度的人物。她既是 “送子观音”,也是 “引产医生”;她既为无数家庭带来了希望,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痛苦;她既有对国家政策的忠诚,也有对生命的愧疚。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的 “复杂性”—— 善与恶、美与丑、坚强与脆弱,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共生共存的。
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姑姑退休后,开始痴迷于捏泥娃娃。她每天都坐在院子里,用泥土捏出一个个小小的娃娃,有男孩,有女孩,有笑着的,有哭着的。她把这些泥娃娃摆满了整个房间,每天都要给它们 “浇水”,说这样它们就能 “活过来”。有人问她为什么要捏这么多泥娃娃,姑姑说:“我这辈子,接生了无数个孩子,也送走了无数个孩子。我捏这些泥娃娃,是想给那些没能出生的孩子,一个‘家’。”
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姑姑内心最柔软的一面。她不是一个 “冷酷的政策执行者”,而是一个被时代裹挟的普通人。她的 “恶”,不是发自内心的坏,而是在特定环境下的 “身不由己”;她的 “善”,也不是刻意的伪装,而是对生命本能的敬畏与愧疚。
姑姑捏泥娃娃
读《蛙》,让我们学会放下对 “完美人性” 的执念,接纳人性的复杂。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出一些 “不完美” 的选择;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存在 “善” 与 “恶” 的两面。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守住内心的底线,不被时代的洪流冲昏头脑。正如莫言所说:“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让读者在读完后,对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更简单的判断。”
“蛙” 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蛙” 与 “娃” 谐音,代表着生命的延续;青蛙的繁殖能力极强,一次能产成千上万的卵,这与 “计划生育” 限制生育的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书中那些被引产的婴儿、那些在政策下挣扎的父母、那些用泥塑 “重生” 的孩子,都在诉说同一个主题:生命是神圣的,是不可复制的,是值得敬畏的。
王胆为了保住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陈鼻为了寻找失去的儿子,不惜精神失常;小狮子为了拥有一个孩子,不惜违背伦理去代孕……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更是情感的载体、希望的象征、家庭的纽带。每个生命的到来,都带着父母的期盼、亲人的祝福;每个生命的逝去,都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无尽的痛苦。
生命象征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 “多子多福” 到 “少生优生”,从 “传宗接代” 到 “为自己而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思考 “为什么要生孩子” 这个问题。而《蛙》,恰恰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维度:生育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孩子不仅仅是 “养老的保障”,更是 “爱的延续”。
读《蛙》,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生命的态度。我们或许会因为生活的压力而犹豫是否要孩子,或许会因为个人的追求而选择丁克,但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都应该对 “生命” 二字保持敬畏。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权利在这个世界上绽放自己的光芒。
莫言曾说:“我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把那些快要被遗忘的故事,重新讲给人们听。”《蛙》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用文学的力量,将一段敏感的历史、一群普通的人物、一些残酷的故事,永远地留在了读者的记忆中。
读《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姑姑、王胆、陈鼻这些人物的命运,更是我们父辈的命运,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变迁,更是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今天,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成为历史,三孩政策全面放开,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忘记过去。相反,我们更应该记住那些故事 —— 记住姑姑的矛盾与痛苦,记住王胆的坚强与牺牲,记住陈鼻的绝望与执着。因为记住这些故事,是对历史最好的尊重,是对那些逝去生命的告慰,也是对我们当下生活的珍惜。
历史与当下交融
愿我们都能在《蛙》的故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与感动;愿我们都能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性的理解、对生命的珍惜,更好地走向未来。
来源:心静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