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么样看明朝,有什么你不知道的地方,一百条仔细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7-28 03:32 1

摘要:如果我是崇祯帝,在煤山自缢之前,要是有机会冷静地为整个明朝做一番“历史总结”,那么以下这一百条不可翻案的罪状,便是我必须面对、必须忏悔、也必须留下给后人深刻反思的铁证。

如果我是崇祯帝,在煤山自缢之前,要是有机会冷静地为整个明朝做一番“历史总结”,那么以下这一百条不可翻案的罪状,便是我必须面对、必须忏悔、也必须留下给后人深刻反思的铁证。

这些并不是后来人黑明,而是实打实地毁了这个朝代的国运。

崇祯自供一百条大明罪状(全王朝责任,不只一朝一帝)

一、建国之初功臣尽诛,自毁开国根基

太祖朱元璋残杀开国元勋(李善长、蓝玉、胡惟庸、宋濂等),以疑惧为纲,塑造极端的皇权高压体制,使得臣子人人自危,朝政永难开明。

二、废丞相制度,皇帝独断,吏治失衡

胡惟庸案后废除丞相,导致内阁不能统筹大政,六部互掣,国家失去系统治理能力,皇帝既当统帅又当内务管,皇权陷入疲劳。

三、朱棣靖难夺位,开启“以武犯统”之乱源

靖难之役不仅违背祖训,更树立“造反有理、成者为王”的恶例,造成永乐盛世背后的人伦崩塌和道统危机。

四、重文轻武,武备废弛,军事技术落后

从太祖起抑制武将,到嘉靖、万历朝军制崩溃,边将贪腐、兵员虚报,军械落后,最终面对后金八旗、东林不设防。

五、宦官专权成制,三大案毒害朝纲

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势力贯穿明史,三大案(东厂、西厂、锦衣卫)令正人君子噤声,士林破碎,忠臣皆冤。

六、党争毁政,东林与非东林互相倾轧

朝廷被文官朋党分裂为敌对阵营,吏治混乱不堪,国家重大议题(如辽事、税赋)无法达成共识,甚至互相弹劾成风。

七、科举脱实入虚,八股取士,空谈误国

八股文使得士子脱离现实,唯文字游戏为重,实务能力极差,一朝之政由满口仁义道德者操刀,不通财赋军政者误国。

八、内阁虚权,六部掣肘,政令难行

制度设计上“分权过细,统筹无力”,结果就是政令层层扯皮,遇事无人拍板,国家如失控巨轮。

九、历代皇帝昏庸率高,英主极少

除朱元璋、永乐稍有作为,其余如正统(被俘)、弘治(守成)、正德(荒淫)、嘉靖(修道)、隆庆(短命)、万历(30年不上朝)皆或庸或惰。

十、朝贡体制耗国力而无实利

大明以“天朝上国”自居,大兴朝贡虚礼,实则耗费无数银两与物资,而回报极低,完全脱离实际国际关系。

十一、闭关锁国、拒绝海外新知

尤其自海禁政策起(朱元璋、嘉靖),严禁民间海外交流,错失地理大发现、火器技术、商业全球化等机会,被西方远远抛离。

十二、理学虚伪空谈,僵化思想体系

从程朱理学到王阳明心学的异化,士人以“道统”束缚思想创新,视工匠、商业、实学为末流,整部大明史是反智主义胜利史。

十三、税赋混乱,财政虚耗,积贫积弱

地丁银一统导致赋税集中于农民,豪强免税,地方官户籍弄虚作假,税源萎缩,民怨四起,国家财政依赖辽东矿银与倭寇银。

十四、农民与军户负担沉重,逼反为寇

张献忠、李自成不是天生造反者,是被逼无路;军户世代服役,民户负担沉重,天灾不赈,朝廷坐视,终酿大乱。

十五、贪污腐败层层盘剥,朝廷掏空

各级吏员靠买官卖官上位,地方税赋上缴少、克扣多,军饷被层层剥皮,战兵成乞丐,导致辽东兵变、山西兵变频发。

十六、辽东战略误判,导致后金兴起

努尔哈赤崛起之初明朝坐视不理,后援调度混乱,萨尔浒之战全军覆没,从此东线兵败如山倒,丧失战略主动。

十七、不重海防,倭患四起

中期对东南沿海防务松懈,倭寇侵扰十多年,政府束手无策,要靠地方将领戚继光、俞大猷自筹军费应敌,朝廷毫无预案。

十八、灾荒频发无赈济,民怨四起

天启、崇祯年间大旱蝗灾不断,政府竟然继续催粮,逼迫百姓卖儿卖地,自发揭竿者遍地皆是,实乃自取灭亡。

十九、失去基层治理能力,朝廷眼盲耳聋

对地方情况严重失真,州县以下控制力极弱,一旦有灾乱,中央反应迟钝,无法调动资源,最终京师孤悬、四野敌至。

二十、面对末日危机,决策层毫无应变能力

我崇祯登基十七年,虽勤政苦心,但终日被文官拉扯,朝令夕改,重用非人,亲手斩杀忠良,终至山河崩塌,孤臣无力回天

二十一、冗官泛滥,吃空额成灾,机构臃肿却无效能

明制不清,内设机构重叠,光是翰林、给事、科道言官就人浮于事,地方也有庞杂文职系统。成百上千的“官”在吃俸禄,真正办事者寥寥无几,财政沉重,官僚庞杂,朝令夕改。

二十二、礼教压制女性与下层百姓,社会僵化沉重

对女性的贞节要求严酷,出现“贞节牌坊泛滥”,女性再嫁即辱门风;士农工商等级固化,民间上升渠道断绝,社会活力完全冻结,百姓甘于做逆子、不愿做顺民。

二十三、官商勾结、豪绅逃税,国家失去控制力

大批地方豪强、士绅勾结知府,隐瞒户口、霸占良田,逃税漏赋成为常态,真正纳税的是最底层的贫农与军户,财政严重失衡,国家机器被权贵侵蚀得千疮百孔。

二十四、对外轻敌自大,缺乏战略眼光与现实主义外交

朝贡体制下以“蛮夷”视西方,明成祖拒绝与帖木儿帝国结好,嘉靖、隆庆朝忽视倭患、误判葡萄牙、西班牙等势力,外交基本靠“嘴硬+闭门造车”,最终在地缘竞争中落败。

二十五、地方调度困难,中央调兵如同纸上谈兵

制度设计上导致中央无法迅速调动地方资源,动用兵马需层层奏报、审批,真正战时常常调不到兵、筹不到饷,文牍主义严重误国误战,辽东就是这样丢的。

二十六、民族政策缺乏融合机制,边疆长期不稳

蒙古、西藏、苗疆、云南等地始终未真正纳入治理秩序之中,缺乏有效的“王化机制”,只以羁縻安抚为主,边疆一有风吹草动就反,明朝疆土实际上是“一锅散沙”。

二十七、对科技与工匠的系统性鄙视,严重抑制创新

工匠被划为贱业,发明者无法通过技术上升,宋时“技进乎道”之风已亡,蔡伦、毕昇、沈括之后,几乎再无系统技术积累,导致火器发展落后于欧洲与后金。

二十八、监察制度泛滥成灾,人人自危不敢作为

六科给事中、都察院言官与锦衣卫、东厂彼此监控、弹劾成风,构建了一个“人人可弹、人人能倒”的恐怖政治文化,极端抑制行政效率与改革尝试。

二十九、官员无退休制度,冗员占位不退、世袭传承

许多年老无能官员把持高位,青年才俊无法上升,甚至存在子承父官、托门荫求官的恶风,打击寒门出身之才,国家人才更新率接近于零。

三十、决策体系自欺欺人,上欺下瞒成为制度常态

报灾要避讳,奏报要美化,财政亏空不许提,战败不能报,导致皇帝终年被哄在梦中,做决策如盲人夜行;我崇祯数次调兵、剿贼、征辽,皆因“假数据”而误判形势。

三十一、延续蒙古化军事制度,内卫外虚,虚耗军资

明军自建国起即模仿元制,设卫所制度,但卫所兵逐渐变成世袭农户,不再训练战斗,战时仍然要募兵,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两张皮,虚耗军费,战力全无。

三十二、缺乏制度化救灾与仓储体系,灾年等于亡国

相比周仓法、汉粟仓、唐常平仓,明朝虽设义仓、广储仓,却多为空名。地方贪污横行,仓无实粮,一遇天灾,如蝗灾、旱灾,民即揭竿,国家毫无减灾机制。

三十三、藩王体制有名无实,权责不清,成巨大财政包袱

明初设藩王分镇,意在辅政防乱,后期藩王被禁军力、不能外调,仅靠国家供养。全国数百藩王及宗室成吞金巨兽,国家财政无法承受,反遭人民怨恨。

三十四、严重缺乏国家统一身份认同,民众忠诚不及乡绅宗族

明朝极度依赖地方士绅治理,普通百姓更认“宗族”“家庙”“地方父老”,而非国家。国家缺乏有效统一意识形态,民众认同极低,国家一崩就散如沙。

三十五、屡失科技革命机会,错失火器全面转型

虽然有沈有容、戚继光等火器先驱,但朝廷始终保守,兵部拒绝系统化建设火器军。反观后金借西洋红夷大炮、学习荷兰火炮,大明依旧冷兵器主力,落后致命。

三十六、地方财政自筹,中央无力控制地方军政

明制规定地方必须“自行养兵”,兵饷需自筹,导致边将如毛文龙、袁崇焕变相自立山头。地方割据、军政分裂,中央一旦无银两,就形同虚设。

三十七、皇权缺乏外部监督,御史言官形同虚设

明制虽设言官体系,但宦官、特务主政之下,言官只能骂人,不得实权。监督变为骂战,不能制衡权力。皇帝可以三十年不上朝而无人可弹劾成功。

三十八、制度崩坏后仍不愿变法维新,死守祖制,拒绝自救

明亡前,多有臣子建议改革税制、募兵制度、调整朝贡体制,但“祖宗家法”不可更改成铁律,导致国家面对新形势毫无调适能力,最终一步步走进火坑。

三十九、对异族政策要么纵容要么屠杀,战略摇摆自误

前期对满洲建州女真姑息纵容,使其崛起,后期又屠杀降金女真诸部,使其彻底反叛。西南对苗疆、对西藏,亦屡次失控,朝廷始终没有长期边政规划。

四十、丧失文化领导力,被自身的正统论绑死

明朝自诩“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奉儒家正统自居,但文化僵化,缺乏包容。对内压制佛道、对外拒绝西学。最终既无思想创新,又无宗教整合能力,士人思想逃离,民间信仰异化,大一统文化土崩瓦解。

第五十一、把“科举”变成国民脑力毁灭机器,造成文明失速

科举本为选才,但明朝将其变成“八股文”文字牢笼,数百万士子终其一生钻营应试之术,读书不为治国,不为济民,只为“中举当官”。结果是民智停滞,国家思维格式化,全社会沦为文字奴隶。

第五十二、抹杀民间技术人才,轻视手工业与制造业,导致技术空转

民间技师、匠人无任何身份保障,不得科举、不得仕途;“匠”字为贱籍,终身不得改换身份。导致民间技术天才如王祯、宋应星等人无平台发展,整个工业、器械、科技潜力被埋进泥土。

第五十三、法律极不透明,律文杂乱、操作随意,法无统一施行力

《大明律》本身虽完备,但施行过程中权贵可压法、皇帝可赦法、官府可曲法,百姓遇事无所依,法治成笑话,典章成摆设。

第五十四、将“忠孝节义”无限上纲,扼杀人的正常情感与判断力

逼寡妇守节、逼子女守孝、逼臣下殉国,凡是“合礼”就要去死,活着就是不忠。于是活人都学会演戏,死人成了道德符号。整个国家陷入“死比生更有价值”的变态氛围中。

第五十五、“上谕”凌驾一切,皇帝情绪波动即成国家决策根本

明制废丞相,皇权无制衡,皇帝的个人情绪、梦境甚至道听途说都能成为重大国家命令执行依据——今天杀谁、明天信谁,全靠“朕心”一动,朝廷大乱。

第五十六、忽视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州县权力虚弱,地方治理全靠士绅包办

基层县令人手稀少,明朝三万县吏,却要管理上亿人口,根本无法维持行政。大量事务只能依靠地方望族“自理”,造成国家政权在县以下几乎失能,百姓只认宗族和豪绅,不认国家。

第五十七、特务制度极度发达,东厂、西厂、锦衣卫造成全面社会监控

特务体系渗透朝野,从中央到地方官府无不受控于厂卫,人人自危、告密成风,“家人不得言政,邻里不得多语”。这种压抑政治生态,摧毁了公民社会的可能性。

第五十八、对“外来文明”怀有天然歧视与排斥心态,导致闭关自闭心态根深蒂固

明朝虽有郑和下西洋,却并未发展出“开放型文明逻辑”,反而因为朝贡体制自我膨胀,坚信“天朝上国”才是世界中心,长期拒绝学习,蔑视他者,连荷兰使节也被当海贼打回去。

---

第五十九、皇权家族化、国家宫廷化,“内廷”凌驾“外朝”,制度形态彻底畸变

内阁是虚权,外廷是傀儡,皇帝动辄绕过制度,命令直接走“内廷小太监”,导致文官集团形同摆设,国家决策通过私密小圈完成,整个政治体系“反向结构化”。

第六十、从未成功建立一个“共同体国家认同”,以至王朝一灭,国家即崩散明朝是“王朝国家”,而非“全民国家”。百姓认祖不认国、认县不认朝、认族不认天下;一旦大明灭亡,没有人认为是“国家沦陷”,而只是“朱家倒了”。这不是国家,而是一套豪门企业的破产案罢了。

第七十一、极度迷信“忠君思想”,削弱百姓政治参与意识,制造顺民型国民性

朱元璋定下“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把“忠君”捧为道德之顶点,百姓只知忠皇帝,不问国是对错,不敢思政权结构。整个社会逐渐奴化,政治参与感归零。

第七十二、废宰相制度,致使行政效率崩溃、责任无人承担

“皇权独大”之名义下,废除中枢协调机制,皇帝“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最终导致政令混乱、扯皮严重、权责不清,皇帝也被信息孤岛所困,失去大局感知能力。

第七十三、惧于宗教多元发展,打压异端,禁锢思想

不仅限制佛、道发展,还严防西洋传教士传播基督教。徐光启们提倡天主教科学教育,也遭抵制。对宗教极端谨慎与封闭,妨碍思想多样化、抑制启蒙土壤形成。

第七十四、对灾荒无有效机制应对,施粥赈灾沦为道德秀场

天灾频发,朝廷赈灾完全靠“巡抚上表+皇帝批文”,缺乏预备机制和常态化储备,效率极低,赈灾成了官场“表现忠诚”的仪式游戏,百姓饿死照样。

第七十五、用“忠良”标签绑定全体士人,扼杀专业治理能力

“德先于能”,结果选拔出的文官都是会写文章、背儒经、讲伦理的人,真正懂治水、懂财税、懂军事的被边缘化。专业官僚体系发育失败。

第七十六、严重抑制商业发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国家财政长期空虚

明初“商贾不得仕”,商人地位极低,抑商成风。市场经济发育受限,内循环难以形成。等到明末物价暴涨、财政崩溃时才发现:重农不顶饿,抑商饿死朝廷。

第七十七、强推户籍绑死社会流动,制造大量“贱籍群体”

军户、匠户、灶户、乐户、妓籍……通通不得脱籍、迁徙、改业,世代为奴。一个“身份锁定”体系压死了社会活力,也让百姓不再认同国家——只恨国家。

第七十八、频繁滥用连坐法和夷灭三族等酷刑,法律本质为恐吓而非公正

连坐制动辄株连九族、酷刑遍地,法律沦为恐惧工具。结果是什么?百姓只怕官,不信法。长此以往,法治文化夭折于摇篮。

第七十九、长期压制女性社会地位,强行推广“贞节烈女”文化

大力推崇“节妇传”“贞节牌坊”,逼妇女为死丈夫守节到死,活着成笑柄、死了才光宗耀祖。女性被彻底物化为“宗族名声工具”,文明倒退百年。

第八十、从不建设统一市场或统一度量衡,物资调配长期失灵

全国缺乏国家级商品调度系统,各地货币混乱、度量不一,造成商品南北割裂,战略物资难以统筹。大明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市场建设最差的中央政权之一。

第八十一、强制推行统一意识形态,消灭地方多样性与认同

大明摧毁辽宋时期形成的地方自治文化,把各地的历史、习俗、制度、语言一律压平,只剩“朱家话术+孔孟说教”。全中国“政治DNA同质化”,地方社会被掏空,自组织能力极低。

第八十二、对少数民族文化全面贬低,强化“化外异端”标签,导致离心严重

明朝从未真正尊重少数民族文化,蒙古、西南土司、女真等被全体视作“蛮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制度层面极其深植,致使边疆治理靠排斥而非融合,种下长期分裂隐患。

第八十三、建文—靖难之役,彻底粉碎王朝内政转型的可能

朱允炆试图削藩、弱皇权、强文官,是大明唯一的自我改革机会。朱棣发动靖难屠杀大臣,毁宪制之路,自此大明“皇权不容谈,改革即谋逆”。

第八十四、军事制度畸形化,卫所制度沦为纸面空壳,空有军籍无有军力

“卫所”成了假军籍注册处,军户不练兵、世代逃散、靠打工糊口。中央却还在纸上统计“全国百万兵力”,实则可战部队屈指可数。军事虚胖,死于自欺。

第八十五、军权彻底文官化,战场调度需折冲幕府文牍流程

军事调度需由文臣审核、发文、审批、备案,实际作战如“文会讨论”。战争不看敌我态势,只看“有没有折子”“有没有名分”。打仗像写奏折,战死如丢档案。

第八十六、严重缺乏技术行政体系,无理工人才国家地位

理工匠人属于“贱业”,无入仕路径,科技无前途。即便宋应星这类天才,也只能做县丞、小官,作品无权影响国家政策。大明是压制技术文明最严重的时代之一。

第八十七、治理手段完全依赖伦理维稳,制度工具匮乏

大明政权靠“劝善、谕民、牌坊、道德榜样”等手段维持秩序,缺乏有效的公共制度机制(如常备军、常平仓、地方财政自理系统)。国家不靠机制,只靠风气。

第八十八、彻底排斥外来文明交流,错失全球化初期战略窗口

郑和下西洋本可带来与世界的经贸、科技、文化联通,却被主动叫停。此后闭关自守,禁止海外交流,坐视西欧崛起而不为所动。大航海时代的大国战略为零。

第八十九、科举僵化至极,试题死板,八股束缚了三百年的人才活力

八股文把全天下读书人写作、思考、求知能力都限制在“拟古套话”的文风内,禁用比喻、故事、逻辑,只准仿写“制艺”,整个士人阶层成为“文艺木偶”。

第九十、国家完全没有战略记忆,每代皇帝都从头乱搞

大明没有“国家战略档案体系”,朝代没有连续性知识管理。一朝换君,前朝政策全部归零;一个新官上任,就要“另起炉灶”。经验不能积累,国家治理像“不断重装系统”。

第九十一、全国无常备军制度,战时临时征调,导致军事调动极度低效

明朝长期无职业军队制度,“卫所”制空转,军队实际上依赖战时临时征兵或地方义军、民壮,战斗力参差不齐,调度难如登天。辽东崩溃、流寇猖獗,皆此制度之祸。

第九十二、国家缺乏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中央和地方如两国

明政府未建立中央-地方之间的系统性财政转移制度,边疆穷地饿得流民成灾,富庶地区反而囤银如山。财政割裂,矛盾失衡,“内地养不起边疆”,中央也无法统一协调。

第九十三、漠视人口增长压力,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明中叶后人口爆炸式增长,国家却无社会福利、无教育普及、无养老机制,百姓只能内卷、饿死、流亡。人口红利未被开发,反变“人口灾难”,引爆民变基础。

第九十四、无长期战略对外安全布局,只在局部被动防御

大明的对外战略是被动应敌,没有像汉唐那样的战略前推、设缓冲地带、建军镇体系,对女真、蒙古、海盗等都是“哪打哪补”,长期处于“修墙心态”,防守型文明典范。

第九十五、官方普遍信奉“亡国必有天命”,消极对待危机

“天命观”导致皇帝与大臣普遍认为王朝兴亡是天意安排,主观努力无用。崇祯多次自述“非我能为”,文官也屡称“回天无力”。这在任何成熟政治体中都是不可思议的认命心态。

第九十六、政治文化高度“文牍化”,实事操作无人落地

政务全靠文书审批、奏折盖章,没有职能化部门落地执行政策。政策层层审批,百姓早饿死,文件才到地方。文官集团掌笔杆不掌行动,国家如瘫痪巨兽。

第九十七、国家科技严重落后世界,错失近代化先机

16世纪后,欧洲进入“第一轮科技革命”;而大明仍停留在“阴阳五行”与《洪范》天象推演,连印刷、火器、天文、农业科技都未系统升级。与西方技术鸿沟自此形成。

第九十八、财政体系严重依赖银本位,流通系统受控于外国白银输入

一旦外国白银断流(如西班牙美洲银矿衰退),国内物价崩盘,买卖系统瘫痪。国家根本无法自主掌控货币发行权与信用体系,为明末经济大崩溃埋下雷。

第九十九、政治文化根本不信任民众,无民主基层结构

大明从未发展县级民主、士绅自治、百姓议政等制度,所有权力垂直上达,民众始终是“被管理者”。无公共空间、无议会机制,国家不能生长“政治参与型文化”。

第一百条:给你留一条裆布 ——大明保留下儒家道统与民族文化火种

虽然制度腐败、军事无能、经济失控,但明朝在文化、思想、书籍、语言上确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者:

继承了宋学心性与理学体系,使得中华儒家文化不中断;

保留了文言文与汉字体系,为清代“康乾学术”、甚至现代汉语奠基;

海禁虽误国,但也形成“民族同文同种”的文化粘合力,使明亡后中国不碎如宋;

在满清入关前夕,明朝部分遗臣如顾炎武、黄宗羲等提出了“君为臣纲而非神”的早期思想反动,为后世中国士人觉醒播下种子。

来源:我爱这个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