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芯国际是咱们大陆半导体制造的核心企业,2025年它的基本情况就是“技术有突破、市场在扩张”,但同时也得面对地缘政治和行业竞争的麻烦,具体咱一条条说清楚:
中芯国际是咱们大陆半导体制造的核心企业,2025年它的基本情况就是“技术有突破、市场在扩张”,但同时也得面对地缘政治和行业竞争的麻烦,具体咱一条条说清楚:
一、技术:老工艺稳住了,新工艺有进展
- 老工艺(成熟制程):像28纳米及以上的技术,现在已经能完全掌控,2025年二季度这部分收入占了70%以上,成本还比台积电低15%-20%,主要用在物联网、汽车电子这些领域,很实用。
- 新工艺(先进制程):5纳米用DUV多重曝光技术已经验证过了,良率能到92%,2025年底就打算小批量试生产;7纳米去年(2024年)就开始“风险量产”了,2025年二季度这部分收入占了12%,也算有突破。
二、产能:越产越多,而且基本不闲置
- 产能规模:2025年二季度每个月能产99.13万片晶圆(按8英寸的标准算),比去年同期多了12%。重点在上海临港建12英寸的厂、在深圳搞28纳米的特色产线,到年底计划再多加6万片12英寸晶圆的月产能。
- 利用率:2025年二季度产能利用率到了92.5%,基本没闲着——主要是国内消费电子“以旧换新”带起来需求,加上AI服务器芯片订单多了,才这么满。
三、财务:收入涨了,但研发花钱也多
- 业绩:2025年二季度营收22.09亿美元,比去年多了16.2%;但净利润只有1.47亿美元,比去年少了40%——主要是搞5纳米研发花了不少钱(单季度就花了1.82亿美元),还有设备折旧的成本。另外,国内收入占了84.1%,靠国内市场撑着。
- 开支:2025年计划投60亿美元,70%用来搞先进制程研发和扩产能,30%升级老工艺设备;目前手里有144亿美元流动资产,现金够,能支撑长期搞技术。
四、供应链:国产设备慢慢顶上,还能应对外部限制
- 国产化:国产设备替代越来越快,比如刻蚀设备,2023年国产化率才15%,2025年已经到30%了,北方华创的12英寸刻蚀机都能用在量产线上了;光刻胶方面,南大光电的ArF光刻胶也通过验证,2025年二季度买的量占了10%。另外,中芯自己搞了算法,把老款DUV设备的精度提了40%,能缓解没EUV的压力。
- 应对限制:美国对半导体设备限制越来越严,2025年4月还要求英特尔、AMD出口AI芯片要许可证。中芯就搞了个“中国产、中国用”的策略,把海外客户的订单转到国内工厂做,比如美国客户的车规芯片,就用上海厂的14纳米技术生产,避开限制。
五、政策:国家和地方都给支持,能省不少钱
- 国家层面:国家大基金三期给了中芯200亿元,专门支持5纳米研发和先进封装技术;而且财政部把半导体企业的研发费用抵扣比例从100%提到120%,直接少交税。
- 地方层面:深圳宝安区对半导体项目,按固定资产投资的20%给补贴,单个项目最多补3000万;海淀区对流片(MPW)补50%,最多补1500万,能帮中芯减少扩产的初期成本。
六、市场:全球排到第三,国内没人能比
- 全球市场:2025年一季度,中芯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占了6%的份额,居然超过三星,排到第三了,老工艺的竞争力很明显。AI芯片代工也不错,二季度这部分收入占了25%,接了寒武纪、海光信息的订单。
- 国内市场:在大陆晶圆代工里占了60%以上的份额,像华虹、晶合集成这些同行加起来才10%左右,技术上比它们领先2-3代。还跟华为、长江存储合作研发,比如给长江存储代工19纳米的NAND存储芯片,帮国产存储产业链闭环。
要注意的风险
1. 技术瓶颈:5纳米得靠DUV技术,工序比EUV复杂30%,成本还高50%;而且台积电、三星2025年就打算量产2纳米了,中芯追起来压力不小。
2. 地缘风险:美国可能再限制ASML卖DUV光刻机给中国,要是真这样,中芯28纳米及以下的扩产就受影响;另外欧盟搞《芯片法案》,要求2030年本土产能占全球20%,可能把中芯的欧洲客户抢走。
3. 行业周期:全球半导体市场本来就有涨有跌,2025年二季度存储芯片价格跌了15%,这波下跌可能传到代工环节,让老工艺的利润变低。
总结一下
中芯2025年的核心情况就是“老工艺稳、新工艺有突破、政策支持足”;短期靠国内需求和扩产能,还能维持增长;但长期得突破先进制程和供应链自主化。要是5纳米能顺利量产、国产设备替代再快点,到2027年说不定能冲进全球晶圆代工前三,在全球半导体格局里占个重要位置。
来源: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