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在课堂上看见沉默的学生,以为他们什么都没想,可一到交作业,却发现他们的世界和你完全不同。你在工厂里看到年轻工人来来去去,以为他们只是“不稳定”,却忽略了这是他们和现实唯一的谈判方式。
李一凡和拍摄团队成员与杀马特合影留念
你在课堂上看见沉默的学生,以为他们什么都没想,可一到交作业,却发现他们的世界和你完全不同。你在工厂里看到年轻工人来来去去,以为他们只是“不稳定”,却忽略了这是他们和现实唯一的谈判方式。
这一代人的创造力,不在书里,不在口号里,而在他们真实的处境里。
2025年7月26日,“你好,陌生人:让生活透气一点”在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举行,这也是《你好,陌生人》的全阵容作者首次线下相聚。 这场活动,是《你好,陌生人》图书出版之后,一次从线上走向线下的回响。从疫情尾声开始,由三联人文城市发起的“你好,陌生人”以六场对谈串联起项飙、刘小东、何袜皮、李一凡、刘悦来、沈志军和段志鹏的实践,讲述我们如何面对陌生化的现实、如何在具体生活中重建连接。两年过去,陌生感并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加日常化。在这个信息密集但彼此疏远的当下,我们仍在寻找更具体的回应方式。
导演李一凡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在这场对谈里,他提到自己在美院课堂、以及在珠三角工厂调研时的体会;而人类学家项飙则回应,年轻人创造力的来源正在发生转变。
编辑|李靖越
整理|吕良辰
“拥抱处境,才能产生新的力量”
贾冬婷:
美院是一个创造力高度浓缩的系统。大家都认同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驱动力。但在当下这种低欲望、低期待的社会情境里,创造力的来源会不会发生变化?李一凡和刘小东老师观察到的艺术系学生,他们的创作动力、方法,以及所面对的问题是否不同?
李一凡:
我今年在川美油画系教影像课,带到三年级时,大家一致觉得这是有史以来最“烂”的一届:学生和老师之间几乎没有交流,老师也不知道学生在干嘛。可等到最后交作业,我却非常吃惊——作品做得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而且和我们完全不一样。
我后来意识到,这是疫情期间上高中的那拨人。他们对现实的感知和我们不同。我们这一代人觉得物理世界才是真实的,而他们觉得物理世界充满谎言。反而在网络世界,他们有朋友,有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在现实世界,他们常常觉得鸡同鸭讲。
摄影:Serwin365
其中有个学生的作品让我印象特别深。他做了一个梦,去店里买苹果,可店里所有人都不知道“苹果”,只认“桃”。他拿着苹果和人争论,别人却坚持说那是桃。这就是他和上一代人完全不同的判断。
我们当年读存在主义时,把“他人即地狱”,或《局外人》里那种冷漠,当成一种知识,是文本里的话语。但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处境本身。处境变成了他们的现实感受,创造力也就从这种处境里长出来了。
李一凡
艺术家,纪录片导演
代表作《杀马特我爱你》《淹没》
贾冬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处境,他们这一代又是新的源头。不知道小东老师有什么要补充的?
刘小东:
这两年我退休了,没怎么见到学生。三年前的学生还认识,他们在毕业展上会留电话,通过展览卖不少作品。现在的学生更聪明了,不只是展览,还会用社交平台,贴个二维码,“啪、啪、啪”生意就做起来了。不像我们那时候,卖画还得害羞一下。
现在的孩子确实不用老师教太多,他们什么都懂。反倒是我们做老师的要修正自己。以前常说“打是亲、骂是爱”,踢他两脚是重视——我是真觉得踢两脚是好的。但现在不行了,一碰就说老师变态。我对这个词还挺不理解的。
学生自我意识都很觉醒,这也是新一代的正常状态。你们慢慢相处吧。困难和不困难,你们自己最清楚。我离你们有点远了。比如说现在学生住集体宿舍没空调都不行,我们当年别提了。过去的就过去吧,现在挺好的。
刘小东
艺术家,代表作《你的朋友》《三峡大移民》
©️杨明
项飙:
一凡老师说得很清楚,创造力的来源正在从“知识”转向“处境”。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用再读《局外人》,因为他们的处境就是那样。
关键在于,你是否对自己的处境有足够的意识。站在局外,你可以对处境做各种批判性的分析,但如果在处境里面,把这种陌生化真正直面到极致,它就可能转化为力量,甚至成为新的创造性。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处境都是好的。我们也看到精神健康的危机。但第一步,不是逃离,而是去认识,甚至紧紧地拥抱它。只有这样,才可能走出来,才可能产生新的力量。
项飙
人类学家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杨明
贾冬婷:
李一凡老师,您通过镜头一直在深入年轻人的处境,尤其是川渝的工厂。但这两年您也去了珠三角。您看到的年轻人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如当年的“杀马特”,今天还存在什么样的延续吗?
李一凡:
这两年我在珠三角待过三回,加起来两个多月。最大的感受是,工资七八年来几乎没什么变化,但劳务中介的数量却爆炸性增加,比过去多了十倍。
工厂的生产方式也变了:产能更高,但不需要那么多人,于是出现了“订单经济”。工厂平时只留一百个正式工,大订单来了就再招四百个临时工。这让工人和工厂的关系非常脆弱,全都是短期劳务合同。
工人随时可以“提桶跑路”。比如空调温度高了,他觉得不舒服,就可以不干了;这个岗位需要站着,他想坐,就可以立刻走。工厂每天都在招人,也每天有人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过去更原子化、更碎片化。
和七八年前相比,还有一个明显变化:很难再形成像“杀马特”那样的共同体。杀马特最初是情绪共同体,后来发展成价值共同体。但今天,即便在网络和手机里,情绪共同体还比较容易出现,价值共同体却几乎无法建立。
原因在于工人的构成已经多样化。过去大多来自偏远农村,而今天,普工里也有大专甚至本科毕业的,也有“城二代”。他们的生活习惯、常识差异都很大,缺乏共同语言,更难形成稳定的共同体。
所以回看当年的“杀马特”,几乎像一个奇迹:一些审美方式和视觉符号,就能让一群人从情绪共同体成长为价值共同体。而在今天的工厂里,这样的条件已经很难再出现了。
来自五湖四海的杀马特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你好,陌生人》
活动嘉宾
项飙
人类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刘小东
艺术家,代表作《你的朋友》《三峡大移民》
何袜皮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人类学博士,作家,公众号“没药花园”主理人
李一凡
艺术家、纪录片导演,代表作《杀马特我爱你》《淹没》
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上海社区花园发起人
沈志军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动物园创新设计实践者
贾冬婷
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
段志鹏
设计师,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你有和陌生人相处的故事吗?是在合租房的尴尬瞬间?一次意外的善意?还是你在社恐与连接之间反复挣扎的时刻?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真实经历,我们将从中选出点赞最高的一位,送出项飙老师亲笔签名的《你好,陌生人》一本。
播客“你好,陌生人 HelloStranger”
“你好,陌生人”节目继续发起征集活动
刚毕业的年轻人从合租到拼床,我们和陌生人相处的边界在哪里?
为什么非要社交,社恐的原因在哪里?
为什么我们能从网络中获得安慰?
同事可以做朋友吗?
我最近遇到了什么样的,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年轻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重新养自己?
你当下正在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第二季“你好,陌生人”将把大家真实的经历与故事收集起来。我们希望你提供的故事不仅是情绪性的抒发,更重要的是具体的故事,包括:
- 场景:在哪里发生
- 缘由:为什么会发生
- 过程:这中间你与他者产生了什么样的链接,行为或语言
- 结果:你的思考,你们共同完成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局
我们会筛选最真实,最具体,最有打动人的分享,邀请项飙老师回应大家,甚至跟项老师线上交流,并将分享与回应作为播客节目的内容播出。
参与方式:
1.在本期节目评论区留言,进行文字分享;
2.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至邮箱cityaward@lifeweek.com.cn,邮件标题请注明“你好陌生人故事征集”,音频和视频可以网盘或链接形式附在邮件中,请保证链接有效性;
3.在小红书和微博发布内容笔记,带话题 #你好陌生人# 参与征集活动,更多参与方法请关注小红书@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账号进行查看。
运营编辑:杨纪萌
三联人文城市是三联生活传媒旗下的城市整合传播品牌。以一年一度的三联人文城市奖、人文城市季、人文风土季为主线,创立了“小城之春”“你好陌生人”“光谱计划”等IP。在中国城市从空间转向人文的节点上,通过展览、论坛、演出、工作坊、报道、出版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关注城市生活,激发公众参与,重塑城市人文价值。
来源:松果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