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们,如果你还在用2018年的思维去看今天的中国半导体,那你是没办法理解这一类国产半导体的行情。
朋友们,如果你还在用2018年的思维去看今天的中国半导体,那你是没办法理解这一类国产半导体的行情。
这句话放在最前面哈
2025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冲上3460亿美元,同比增长18.9%,这数字听着像复苏?
其实并不止复苏,这是一场周期性反弹。而在这场周期性反弹,国内正处于关键的位置。
不是“又来画饼”的那种叙事,而是我翻了中芯国际的资本开支表、看了大基金三期的股东名册、对比了中微公司和Lam Research的刻蚀设备参数之后
很明显的感觉,这一次,真的不一样了。
先看一组硬数据:
2025年中国大陆晶圆月产能将达1010万片(8英寸当量),占全球33%,增速14%。
如果大家没感觉,那就看一下,美国4%。
这一数字背后,是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头部代工厂的系统性布局。
中芯国际明确“匀速扩产”策略,未来五年年均新增5万片12英寸晶圆产能,2025年资本开支超70亿美元,其中80%用于设备采购。
设备下单周期6-12个月,意味着2025下半年到2026上半年,将迎来一波“国产设备交付潮”。
所以这不是简单的“砸钱扩产”,而是在搭建一个国产半导体体系。
大家可以去复盘看一下,现在国是把晶圆厂、设备商、材料厂、设计公司,全部拉进一个“闭环生态”里跑。
这方面也将支撑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等传统需求,更成为AI、智能汽车、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落地的物理载体。
很多人还在纠结“半导体是不是周期股”
但现实是本轮半导体复苏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三大趋势形成“非线性叠加”
一是AI算力核爆,2025年全球AI服务器出货165万台,相关芯片CAPEX涨50%。
台积电AI收入2024年翻两倍,占营收15%,2025年还要再翻倍。
问题是,谁来承载这些芯片?先进封装产能卡脖子,CoWoS排到2027年。
中国虽EUV受限,但在Chiplet、HBM、存算一体这些“绕道技术”上,正悄悄攒局。
二是汽车电子“芯片化”,一辆智能电动车用5000颗芯片,2025年汽车半导体增速21.8%。
这不是“增量市场”,是整车电子架构的重构。
比亚迪的IGBT、地平线的征程芯片、黑芝麻的华山A1000,已经不是“能用就行”,而是“比你便宜、比你快、还能定制”。
三是国产化加速:这部分最近某国产AI芯片企业就是最好的例子,寒武纪思元590芯片性能达英伟达A100的80%,且功耗降低15%
过去十年,我们是“应对式”发展:外部环境变化,我们就找替代。
但现在,不一样了。
技术路径多元化,光刻机EUV拿不到?那就搞FD-SOI、搞SiC、搞Chiplet、搞存算一体。不走你的路,我另开一条道。
生态协同强化,设计公司和晶圆厂签“长期产能协议”,设备商和材料厂搞“联合研发”。
全球定位再升级,国产芯片开始进入国际主流供应链。比如,中微的刻蚀机卖到台积电,沪硅的硅片供到全球龙头。
2025年,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产能扩张,而是一场技术突破的场面。
国产半导体不会一夜颠覆世界,但它会一点一点,把“不可能”变成“新常态”。
所以,别再用老眼光看这场变局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来源:股市小猎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