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跌五天!一瓶酱油引发股价地震,千禾味业“零添加”真翻车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2 16:08 2

摘要:老牌调味品巨头千禾味业,曾因“零添加”概念火遍全国,如今却因一瓶酱油里的“镉”元素,被推上风口浪尖。

2025年3月,调味品行业上演了一场“镉”味十足的商战连续剧。

老牌调味品巨头千禾味业,曾因“零添加”概念火遍全国,如今却因一瓶酱油里的“镉”元素,被推上风口浪尖。

这场始于检测报告的舆论风暴,不仅直接让公司股价五连崩,市值蒸发超13亿,连品牌带货直播间都无奈停摆,被消费者怒骂“商标套路深”……

千禾味业的这场危机背后,不仅是一场关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博弈,更折射出调味品行业“零添加”概念泛滥的深层困局。

所谓的“零添加”,到底该是什么标准?

“零添加”遭质疑:检测报告引爆全网

3月19日,《消费者报道》一纸检测报告点燃导火索。

送检的13款“零添加”酱油中,12款检出致癌物镉,7款检出总砷。

其中,千禾的“御藏本酿380天酱油”以镉含量0.0110mg/kg登上黑榜。

更戏剧性的是,这款酱油的瓶身赫然印着醒目的“千禾0”商标,消费者直呼“被耍了”:

“商标上的这个‘0’,到底是良心承诺,还是障眼法?”

事发当晚,热搜安排。

镉是什么?非化学专业人士或许不了解。

简单来说,它属于人体非必需的有毒元素,长期摄入可能引发肾损伤、骨质疏松甚至癌症。

尽管千禾强调“镉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但“零添加”产品与重金属挂钩的强烈反差,直接让消费者破防。

社交媒体上,“千禾0≠零添加”话题迅速冲上热搜,网友调侃:

“原来‘0’是镉含量的单位?”

品牌口碑面对危机,资本市场选择用脚投票。

从3月17日开始,千禾味业股价一路跳水,连续五天累计跌幅超8%,市值蒸发超13亿元。

仅3月20日单日,市值就缩水5亿,抖音直播间紧急停播24小时,评论区被“退钱”“欺骗”刷屏。

这场暴跌,早有伏笔。

2024年前三季度,千禾营收和净利润首次双降(营收-1.85%,净利润-9.19%),核心酱油业务增长乏力。

曾经的“零添加”红利消退,海天、李锦记等巨头加速围剿,千禾本就面临增长焦虑。

此次事件犹如雪上加霜,直接击穿投资者信心:

“零添加”标签不仅是千禾味业的主要卖点,更是股价的生命线。

争议核心,在于“千禾0”商标。

消费者认为,外包装上硕大的“0”,就是在明示顾客:该产品为“零添加”。

但千禾却回应:

“‘千禾0’只是注册商标,是否零添加请参考配料表。”

这波操作被网友嘲讽为“顶级废话文学”。

瓶身放大“0”字,配料表却藏在小角落,普通消费者谁有耐心逐字细看?

2007年,千禾率先打出“零添加”旗号,2018年申请“千禾零添加”、“千禾零添佳”商标被拒,2020年改走“千禾0”路线,瓶身设计刻意强化“0”符号。

但问题在于,千禾旗下的大部分产品,包装上都印有“千禾0”字样,却只有一部分产品同时明确标注了“零添加”,这让消费者产生了很大的疑惑:

“照这个意思,不明确标【零添加】字样的产品,那个明晃晃的【0】就是个摆设呗?”

律师直言:

“商标合法,但利用视觉误导消费者,可能涉嫌虚假宣传。”

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若坐实违规,千禾恐面临天价罚单。

原料背锅?行业潜规则下的镉污染困局

面对质疑,千禾深夜发声明:

“镉来自大豆、小麦等原料,符合国标。”

但消费者不买账:“零添加,不是应该从源头把控吗?”

事实上,镉污染是农业工业化时代的顽疾。

重金属通过工业废水、化肥渗透土壤,农作物被动吸收,酱油企业难以完全规避。

检测报告显示,海天、金龙鱼等品牌同样中招,但千禾因主打“零添加”,信任落差更大。

专家指出,现行国标未对酱油成品镉含量设限,仅规定原料中大豆镉≤0.2mg/kg。

千禾的辩解看似合规,却暴露行业灰色地带,“原料合规”不等于“成品无害”。

消费者要的不仅是合法,更是“绝对安全”,这种认知鸿沟成为争议根源。

零添加泡沫破灭:从营销狂欢到监管铁拳

千禾的困境,是调味品行业“零添加”内卷的缩影。

近年来,海天推出“0金标生抽”,李锦记升级“薄盐系列”,企业争相用“0”标签收割健康消费红利。

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0年已明确:食品不得标注“零添加”等暗示性词汇。

千禾们游走政策边缘,用商标打擦边球,终因过度营销反噬自身。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零添加”本身是伪命题。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直言:

“调味品很难做到绝对零添加,更多是营销噱头。”

消费者期待“纯净如蒸馏水”,但发酵工艺、原料污染等现实因素让理想照进现实时,只剩一地鸡毛。

危机公关翻车:道歉信为何越描越黑?

千禾的危机公关,堪称“反面教材”。

3月20日声明中,公司坚持“商标无误导”,仅对“沟通不足”致歉,被批“甩锅原料,毫无诚意”。

消费者更扒出客服神回复:“是否是零添加,请参考配料表”,被讽“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对比2022年海天“添加剂双标”事件,千禾的应对显得笨拙。

海天当年虽遭重创,但通过降价促销、渠道让利稳住基本盘;

千禾却困在“技术正确”的傲慢中,既未第一时间公布原料检测报告,也未推出补偿措施,导致舆情二次发酵。

若悲观预期,这场危机或将重塑调味品行业格局。

千禾提出“开放工厂参观”“生产可视化”,但消费者更期待实质动作:比如建立原料溯源体系、第三方检测常态化、优化商标标识。

短期来看,零添加产品仍是千禾的核心竞争力,但若不能解决信任危机,恐步“三鹿”后尘。

对行业而言,事件敲响警钟。

国家标准化研究院专家透露,《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即将出台,“零添加”标注将受严格限制。

企业若继续玩文字游戏,只会加速消费者用脚投票。

千禾的“镉”味五月天,不仅是企业的至暗时刻,更是一面照妖镜,照见行业对营销概念的过度依赖,照见监管滞后于市场的现实,也照见消费者对“纯净食品”的迫切渴望。

当“零添加”从卖点变成雷点,千禾们该思考的,不是如何把“0”设计得更醒目,而是如何真正让食品安全“零风险”。

毕竟,食品安全没有擦边球,信任一旦崩塌,再高的市值也会灰飞烟灭。

商业世界里,信任才是最贵的添加剂。

来源:李砍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