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从1931年到1945年,5098个日日夜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从1931年到1945年,5098个日日夜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殊死抗争,凝聚成磅礴伟力,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民族的大觉醒、大团结,擘画出“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图景,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硝烟散去,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精神激荡,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今日之中国,山河锦绣,人民豪迈。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呈现出光明灿烂的前景。新征程上,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将民族伟大觉醒和坚强团结,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8月27日起,北京青年报将连续推出三期主题报道,重现各民族团结抗战的10个历史瞬间。本期聚焦烽火前线,讲述在对日作战一线,各民族团结奋战、共同杀敌的光辉事迹。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烽烟。
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抗日烽火点燃,在对日作战前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拿起武器、浴血拼杀,创造出多种克敌制胜的战法,在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战斗中,牵制、消灭了大量日军,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阻断日寇侵略的步伐。
东北抗联将士与鄂伦春兄弟义结金兰
“我们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愿同生死、共患难,不投降、不叛变。”1941年7月,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腹地、森林深处毕拉河沿岸,篝火燃起,来自汉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朝鲜族4个民族的11位血性男儿焚草为香,以年龄为序,写下金兰谱,结拜为异姓兄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三支队队长王明贵、政委陈雷,鄂伦春族部落佐领盖山等人位列其中。
自此,一支以东北抗日联军和鄂伦春人民为主的队伍,在白山黑水之间,团结奋战、共同杀敌。“东北抗联精神的关键词是‘联’。”王明贵之子王晓江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抗联的队伍本身就有汉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多民族战士,这次与鄂伦春族兄弟义结金兰,是为了更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各民族力量,共同抗日。
王晓江1951年11月出生,14岁那年,父亲王明贵在报刊上刊登寻人启事,寻找盖山之女占珠梅,同年占珠梅与家人在哈尔滨与王明贵一家见面。在王晓江印象里,这段东北抗联与鄂伦春兄弟出生入死的故事,是父亲反复对自己讲述的难忘回忆。
王明贵与盖山的女儿占珠梅、女婿塔克塔布、外孙英杰1965年在哈尔滨合影
1941年7月,王明贵率领第三支队穿过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抵达鄂伦春地区的小二沟。王明贵派支队副官高邦华和中队长修身前往鄂伦春部落联系,当时佐领盖山等人正在谈话,看到陌生人的到来,立刻充满戒备。修身是鄂伦春人,他大声喊道:“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军,来拜访首领。”正与盖山谈话的达斡尔人额勒格苏曾接触过东北抗联军人,也马上说道:“抗联不是土匪,是打日本人的军队,个个都是英雄好汉。”饱受日军侵扰的盖山听到后,礼貌地邀请他们坐下喝茶。
高邦华和修身提出邀请盖山到部队商谈抗日救国的大事,盖山立刻同意了。在部队驻地,王明贵接待了盖山一行。“我父亲说,盖山正直、豪爽、有爱国心。”王晓江回忆说。陈雷向盖山讲解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盖山十分认同。谈到中午,大家在抗联驻地共进午餐。
王明贵认为,这里是敌人势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山高林密,人烟稀少,非常适合建立后方基地,方便存储物资、救援伤兵,盖山一听表示同意。为了团结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巩固与鄂伦春族人民的友谊,双方共11人立刻在林中空地举办了结拜为义兄弟的仪式。
鄂伦春人都是森林猎人,肯吃苦、野外生存能力强,且作战勇猛、枪法准,与抗联部队一同作战,并当向导、送情报、运输物资。“在鄂伦春猎人的带领下,队伍往往神不知鬼不觉就能摸到敌人身后。”王晓江说。抗联与鄂伦春人民联合作战,三战三捷,攻打格尼河上游的益昌公司、围剿中东铁路支线26号火车站、夜袭托敦河伐木公司,捣毁了日本人设在鄂伦春地区的经济掠夺组织,攻陷日本特务和指导官的巢穴。
盖山的女儿占珠梅几次冒着生命危险给王明贵送信。“有一次占珠梅被日军抓住逼问抗联部队下落,才十几岁的小女孩,被日军打得鼻青脸肿,后来她趁敌人不注意跑进森林,一路找到我父亲。”此外,占珠梅还动员当地妇女,为抗联军人缝制皮衣、皮手套、帽子,帮助大家度过大兴安岭地区的严冬。
1941年底,王明贵带领队伍离开时对占珠梅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一定来找你。”时隔20多年,在哈尔滨,占珠梅带着家人再次见到了王明贵。抗联战士与鄂伦春兄弟义结金兰、出生入死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再添注脚。
朝鲜族女战士 牡丹江岸青史标芳
“8名女战士是有机会活下来的,3次机会,3次都选择了牺牲,前两次是为了掩护战友,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最后一次是选择蔑视敌人、誓死不降。”牡丹江市中共党史协会特邀研究员于春芳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
1938年10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边,以指导员冷云为首的8名东北抗联女战士,在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掩护战友撤退,战斗到弹药耗尽的情况下,面对敌人的诱降,以“宁愿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气节,手挽手走入冰冷的乌斯浑河。日军的枪炮声此起彼伏,炮弹掀起巨大浪花,8名女战士的身躯在河水中几经沉浮,直至消失不见。
8名女战士分别是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年龄最大的冷云和安顺福23岁,最小的王惠民刚满13岁。其中,李凤善、安顺福是朝鲜族战士。
1938年,日本侵略者调集数万兵力对东北抗联军民实行“大扫荡”,抗联对日作战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为了突破敌人包围圈,抗联二路军第四、第五军等部队踏上西征之路。1938年10月19日傍晚,西征部队来到林口县刁翎镇乌斯浑河岸边。“那年的雨季非常长,连日暴雨,河水暴涨,河面很宽。”于春芳介绍,部队在岸边宿营,燃起了篝火取暖,火光被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并向日本守备队报告。
拂晓时分,部队领导派会泅水的金世峰参谋带领8名女战士先行过河,金世峰下水探路,8名女战士隐蔽在岸边。突然枪炮声大作,五六百名日伪军偷袭抗联露营地,抗联战士仓促应战,往身后的密林中撤退。
“当时,8名女战士所处的位置距离露营地有一定距离,且处于日伪军侧后方,在敌人视线之外,并没有被发现,如果她们持续隐蔽不动,有机会能脱离险境。”于春芳说。然而,看到大部队形势严峻、难以突出重围,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冷云下令开枪,主动吸引敌军火力。枪声响起,日伪军腹背受敌,一时以为中了埋伏,乱了阵脚,调转火力朝着8名女战士进攻,抗联大部队趁机冲出了包围圈。
看到8名女战士被敌军包围,已经突围的大部队几次反冲锋试图接应,但日军已经占据有利位置且敌我力量悬殊。看到又有战友倒下,8名女战士向山上高喊“同志们!不要管我们,握紧手中枪,抗战到底”,连续喊了3遍。
日军逐渐发现,岸边只有8名女性,于是开始喊着要“捉活的”,并以“金钱、生命的保障”等为诱饵,对女战士进行诱降。随着子弹打光,手榴弹也所剩无几,冷云决定带领大家蹚水过河,“能过去,就找到队伍继续抗日,战斗到底;过不去,宁肯死在河里,也不能投降。”在敌人喊话中,8名女战士扔出最后几颗手榴弹,手挽手走进乌斯浑河。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展示的“八女投江”故事(摄影 北京青年报记者高语阳)
1938年11月4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听到汇报后,在日记中悲愤地写下“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东北抗联队伍中,不乏少数民族女战士。这次牺牲的8名女战士中,李凤善、安顺福便是朝鲜族女性。安顺福13岁跟随父亲和兄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由于叛徒的告密,敌人对安顺福的家乡牡丹江穆棱市新安屯进行了疯狂大搜捕,有7人惨遭杀害,其中就有安顺福的父亲和弟弟。带着国恨家仇,安顺福离开故乡,参加了抗日联军第四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终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共御外敌,抗战到底、决不投降,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于春芳说,“只要中华民族紧密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筑起抗日堡垒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踏足华北大地,冀中平原上硝烟蔽日。1938年寒冬,贫苦回族农民之子马本斋振臂高呼“拿起枪,保家园!”康庄伏击如神兵天降,零伤亡斩敌八十;八公桥一役“牛刀子剜心”直插敌寇心脉……毛泽东口中这支“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在马本斋带领下,用血肉建起敌后抗日堡垒,将团结抗战、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刻进中华脊梁。
马本斋1902年出生于河北沧州献县一个农民家庭。1921年,他远赴东北投身军旅,七七事变后不久,马本斋组建回民抗日义勇队。1938年3月,马本斋率队前往冀中抗日根据地重要区域河北河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河北游击军。同年,马本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马本斋(资料图)
凭借卓越军事才能,1939年,马本斋担任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抗战期间,他率部转战冀中平原、渤海之滨、冀鲁豫敌后战场,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7万余人。
1943年,马本斋率部参加冀鲁豫军区组织的攻克伪二方面军孙良成总部八公桥(今河南省濮阳市)战斗。此次战斗,马本斋大胆提出创新战术“牛刀子剜心”。“按照咱们现在的理解,可以类比为‘斩首’战术——集中优势兵力,长途奔袭、突然袭击,以胆略和果断直击敌人老巢,而后再回头清剿外围据点。”马本斋纪念馆馆长马岩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
回民支队和兄弟部队经过两天两夜急行军,11月16日晚到达八公桥包围伪军指挥部,随后发起猛攻,很快八公桥所有敌人全部缴枪投降。
马岩表示,“牛刀子剜心”战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敌人在指挥部突然被“端”后乱作一团,我军官兵乘胜顺利拿下了周围据点,取得战斗完胜。经此一役,我军毙伤敌人数百人,直接俘虏伪军超1000人。
奋勇抗敌的历程,不光有摧城拔寨的功勋,也有着令人慨叹的血泪。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进入困难时期,回民支队转战于清河、交河和子牙河以东等地区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马岩告诉北青报记者,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对日伪军造成很大震慑,敌人对其束手无策。在汉奸“献计”之下,1941年夏,敌人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抓走,逼马本斋现身。在狱中,敌人对白文冠进行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逼迫她给儿子写劝降信。白文冠咬破指头血书4个大字:“抗日到底!”同年9月7日,白文冠绝食就义。战场上的马本斋得知母亲牺牲的消息,眼含泪水写下了:“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1944年2月,积劳成疾的马本斋与世长辞,年仅42岁。生前,他抱病最后一次为部队作动员报告时叮嘱同志们:“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
英雄已逝,气节永垂。为纪念马本斋,献县本斋回族乡本斋东村建成马本斋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马本斋纪念馆已累计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高语阳 李岩
统筹 | 徐锋
编选 | 杜小溪
监制 | 柳璐
来源:北京青年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