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2岁的毛东东站在国防科技大学的训练场上时,1米87的身影在晨光里笔挺如松。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穿着作训服、额角挂着汗珠的年轻人,与百年前那位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共享着同一个生日——12月26日。
22岁的毛东东站在国防科技大学的训练场上时,1米87的身影在晨光里笔挺如松。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穿着作训服、额角挂着汗珠的年轻人,与百年前那位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共享着同一个生日——12月26日。
2003年的北京冬夜,产房里一声洪亮的啼哭划破寂静,毛新宇抱着襁褓里的孩子,看着日历上的日期红了眼眶。这天是毛泽东的诞辰,毛家上下都觉得,这不是简单的巧合。奶奶邵华把孩子的小手贴在自己掌心,轻声说:“是爷爷在看着呢。”
毛东东的童年里,红色印记藏在日常的点滴里。毛新宇教他弹钢琴时,会先念一段“红军不怕远征难”;舅妈端来的红烧肉,总伴着“当年爷爷在延安,一碗红烧肉要分给战士们吃”的故事。他一岁就能小跑,见了生人不躲不怯,眼神里有种不属于孩童的沉静。汶川地震那年,他刚上幼儿园,看到新闻里灾区孩子裹着旧棉被坐在废墟上,拽着妈妈刘滨的衣角把存钱罐抱出来,硬币哗啦倒在桌上:“妈妈,把这些给他们买新书包。”
毛家的教育从不用“你是伟人后代”这样的话施压,却处处透着规矩。周末清晨,毛新宇会带他去爬香山,路上讲“长征时一天走百里”的故事;吃饭时掉了米粒,奶奶会让他捡起来:“爷爷说过,粒粒皆辛苦。”他背毛主席诗词不是为了炫耀,是爷爷指着《七律·长征》的插图告诉他:“这些字里,是无数人用脚踩出来的路。”
上中学时,毛东东选了离家远的公立学校,坚持住校。室友直到毕业才从别人口中知道他的家世——这三年里,他和大家一起啃馒头、抢澡堂,考试前在宿舍楼道背单词到深夜。有次发烧到39度,老师让他回家休息,他裹着厚外套说:“没事,考砸了更丢人。”成绩出来,仍是班级前三。他的书桌抽屉里,除了课本还有本翻烂的《毛泽东传》,空白处写满稚嫩的批注:“爷爷这里是不是也很想家?”
2022年夏天,他拿着国防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毛主席铜像前站了很久。穿上军装那天,他给爷爷毛岸青的照片敬了个军礼——这位幼年在莫斯科流浪、回国后靠自己考上清华的老人,曾对他说:“咱们家的人,从来靠本事吃饭。”在学校里,他研究二战史时会对着地图推演一整天,写的《现代指挥系统优化方案》被导师贴在教研室;模拟联合国大会上,他用流利的中文阐述国防安全观点,台下掌声雷动。
2024年5月,他在党旗下宣誓时,右手握拳的力度让指节发白。这年暑假,他申请去边防哨所实习,背着三十斤的背囊在雪地里行军,战士们不知道这个能和他们一起啃冻土豆的新兵,是伟人的曾孙。他在日记里写:“爷爷说过,人民的兵,要睡在人民的土地上。”
每年清明回韶山,他都会在毛泽东故居的老书桌前坐一会儿。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桌上,像当年伟人伏案疾书时那样。他摸着桌面的木纹,仿佛能触到那些滚烫的文字——那是一个家族的根,也是一个民族的魂。有人问他,活在这样的光环下累吗?他总是笑:“光环是爷爷们用血汗换来的,我能做的,是让这光更亮些。”
如今的毛东东,还在军校的课堂与训练场间奔波。他的笔记上,一边是复杂的军事公式,一边抄着“为人民服务”。这个22岁的年轻人,没有活在任何人的影子里——他踩着先辈的足迹,却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就像韶山的映山红,年年岁岁开得热烈,根扎在土里,花向着太阳。
或许对我们来说,不必追问他未来会站在哪个岗位。重要的是,他让我们看见:传承从不是活在过去的荣光里,而是把前辈的信念,变成自己脚下的路。这路上,有初心,有担当,更有一代年轻人对时代的回答。
来源:千山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