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被网友称作"韦神"的男人,没有光鲜的外表,没有华丽的头衔,却用一支粉笔、一叠草稿纸,在数学的江湖里走出了一条最纯粹的路。
未名湖畔的清晨总带着几分凉意,六点半的光景,一个熟悉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楼下:
帆布包挎在肩上,手里拎着塑料袋,里面装着白面馒头和凉白开。
路过的学生都会笑着打招呼:"韦老师早!"
他点点头,脚步没停,径直走向实验室。
这个被网友称作"韦神"的男人,没有光鲜的外表,没有华丽的头衔,却用一支粉笔、一叠草稿纸,在数学的江湖里走出了一条最纯粹的路。
2025年6月,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名单公布,他牵头的"流动转捩机理的数学研究"项目入围,再次让公众看到:
真正的天才,从不需要靠包装,只需要用解题说话。
天才少年的养成密码
1991年,韦东奕出生在山东济南的教师家庭,父亲韦忠礼是山东建筑大学的数学教授,家里的书架上,最显眼的不是玩具和童话书,而是一摞摞封皮泛黄的《数学分析》《实变函数》。
还没上小学的他,最爱做的事就是蹲在父亲的书桌旁,翻那些写满公式的草稿纸。
有次父亲随手把一道未解的微分方程草稿扔在纸篓里,他捡回来琢磨了一下午,竟用自己的方式画出了方程的曲线,虽然和严谨的推导差得远,却让父亲眼前一亮:"这孩子对数字天生敏感。"
2007年,16岁的韦东奕入选山东师大附中奥数队。
教练张永华记得特别清楚,这个沉默的少年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训练室,帆布包里永远装着本翻得卷边的《数学奥林匹克小丛书》。
有次训练到深夜,张永华留了道难度极高的数论题,第二天一早,韦东奕就拿着草稿纸来找他——不仅解出了答案,还列出了三种不同的解法。
2008年马德里IMO赛场,他更是创造了奇迹:4个小时的考试,他只用了3个小时就完成了所有题目,最后一道压轴题的解法,比官方给出的参考答案还简洁,最终以满分拿下金牌。
2009年,他再次站上IMO赛场,又一次以满分卫冕,成为中国奥数史上少有的"双冠王"。
竞赛神话的破壁之路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被誉为"数学界的世界杯",参赛选手需要吃透58本专业参考书,面对的题目常常涉及多个数学分支的交叉知识。
2013年,正在北大读本科的韦东奕报名参赛,赛前集训时,队友们都在埋头刷题,他却抱着本《调和分析》看得入迷。
有人问他:"不专门练竞赛题吗?"他说:"基础打牢了,题自然就会解了。"
比赛那天,第一道题就难住了不少选手,韦东奕却提笔就写,草稿纸上的公式像流水一样顺畅。
最让人惊叹的是《三维Navier-Stokes方程正则性问题》的解答——这个困扰了不少学者的难题,他用全新的估计方法给出了证明,
评委看完后忍不住评价:"他不是在解题,而是在重新定义这个问题的边界。"
最终,他一人包揽了华罗庚奖、陈省身奖等5项金奖,成为赛事创办以来第一个"大满贯"得主。
比赛结束后,哈佛大学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开出的条件堪称"破格中的破格":免掉所有英语考试,提供私人翻译,甚至允许他带着自己的导师一起去哈佛任教。
面对这样的诱惑,韦东奕却很平静:"我觉得北大的图书馆够用,这里的数学氛围也很好。"
2018年,他的博士论文《轴对称Navier-Stokes方程与无粘阻尼问题》被评为北大优秀博士论文,论文中提出的"韦氏波算子方法",后来被国际顶尖期刊《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收录,成了流体力学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
北大讲台上的"异类"
在北大,韦东奕的"朴素"是出了名的。
2021年那段意外走红的采访视频里,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灰色T恤,头发有些凌乱,面对镜头局促地说:"我就是对数学比较感兴趣。"
这段不到一分钟的视频,让"韦神"这个称呼火遍全网,网友们翻出他的日常:
帆布包里装的不是电脑,而是一叠叠草稿纸;
午餐永远是三个馒头就着榨菜,偶尔加个鸡蛋;
上课从不带课本,只拿一支粉笔,却能把复杂的偏微分方程讲得清清楚楚。
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不仅有数学系的学生,还有不少外校的旁听生。
2025年春季学期,他开设的《偏微分方程现代方法》选修课,原本只计划招50人,结果报了200多,学校只好把教室换成了大阶梯教室。
有次上课前,他发现黑板擦坏了,就从帆布包里掏出块抹布,边擦黑板边说:"凑合用,不影响写字。"
就是这样一个"不讲究"的老师,每次课后答疑都能留到很晚,学生的邮件也总是当天回复,哪怕是深夜发来的问题,他也会在草稿纸上算好后拍照回过去。
流量漩涡中的清醒者
2025年6月,在北大的建议下,韦东奕开通了抖音账号,初衷是分享数学知识,让更多人了解数学的魅力。
没想到,第一条视频就火了——视频里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剪辑,只有他站在黑板前,背影对着镜头,用粉笔推导"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黑板上的公式写得整整齐齐,最后他转过身,对着镜头说:"数学是探索真理的工具,希望大家能喜欢它。"
这条不到3分钟的视频,点赞量超过500万,三天内账号涨粉2225万,创下了学术类账号的涨粉纪录。
网友们的热情超乎想象,有人把他的解题过程做成表情包,有人称呼他"数学界的顶流",甚至还有商家想找他代言。
面对这些,韦东奕却很清醒,他在账号简介里写着:"这里只分享数学内容,其他勿扰。"
后来发布的视频,也全是解题讲解,没有任何个人生活片段。
有次直播答疑,有网友问他"怎么看待自己的走红",他说:"大家关注我的题就好,不用关注我这个人。"
2024年,他获得达摩院青橙奖,拿到100万元奖金,转头就全部捐赠给了山东的贫困学生。
受助的学生里,有个来自临沂的女孩,后来考上了北大数学系,特意找到他道谢,他只说:"好好学数学,比什么都强。"
在2025年北大毕业典礼上,他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全程没提自己的成就,只反复强调:"真正的数学家,永远在解决问题的路上,永远保持对数学的敬畏。"
未来方程的解算者
如今,韦东奕的实验室里,还贴着一张写着"非线性波动方程"的纸条——这是他目前主攻的课题,也是国际数学界公认的"十大未解难题"之一。
这个课题的突破,将直接影响新能源开发、气候模拟、天体物理等多个领域的发展。
有次记者去采访,看到他的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非线性波动方程讲义》,书页上画满了红色的批注,旁边的草稿纸上,密密麻麻写着推导过程,有些公式后面还画着小问号。
"这个问题比想象中难,有时候一个小步骤卡壳,就要花好几天才能绕过去。"他指着草稿纸说。
2025年7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他提出了"非线性波动方程的局部能量估计新方法",当场就有菲尔兹奖得主站起来提问,讨论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最后对方笑着说:"你的思路给了我们新的启发。"
有人问他,现在人工智能发展这么快,会不会有一天取代数学家?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复杂的方程:"AI能快速算出已知方程的解,但它不会提出新的方程,不会思考这个解背后的物理意义。发现新的问题,找到新的解题路径,这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也是数学最迷人的地方。"
韦东奕的故事里没有传奇,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光环,只有对数学最本真的热爱。
当人们为他的成就惊叹时,他或许正在实验室里,对着一叠草稿纸,寻找下一个方程的解。
这就是韦东奕,一个把数学当成生命的人,一个在解题路上永不停歇的"扫地僧"。#头条深一度#
来源:步凡寻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