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碳(CO₂)排放成为了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传统的化石燃料依赖的工业生产不仅释放了大量的 CO₂,还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因此,科学家们正在迫切寻找新的方法,通过利用 CO₂ 作为原料生产出有价值的化学品和生物制品。
随着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碳(CO₂)排放成为了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传统的化石燃料依赖的工业生产不仅释放了大量的 CO₂,还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因此,科学家们正在迫切寻找新的方法,通过利用 CO₂ 作为原料生产出有价值的化学品和生物制品。
近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杨培东、Douglas S. Clark 研究团队发表于 PNAS 的一篇题为“CO₂ upgrading into bioproducts using a two-step abiotic–biotic system”的研究中,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两步“非生物—生物系统”,实现将 CO₂ 转化为有价值的生物聚合物——聚(3-羟基丁酸酯)(PHB),在实验室规模下实现了 32 mg/L/h 的 PHB 产率,并成功提取出纯净 PHB 粉末,为 CO₂ 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路径。
杨培东是世界顶尖纳米材料学家。首创纳米线太阳能电池,首创纳米线太阳能电池、纳米线探针,提出纳米生物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新概念,构筑了“人工树叶”,开创纳米光电子学,提出人工光合作用新概念,2015 年获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
这项技术的关键创新在于将 CO₂ 的电化学还原与微生物合成相结合,形成一个两步联合作用系统。
图|CO₂ 转化为 PHB 的两步联合作用系统示意图
在第一步中,研究团队通过电化学反应将 CO₂ 转化为 C₂ 含氧化合物(如乙酸盐等);在随后的生物升级阶段,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名为 Cupriavidus necator 的细菌,利用乙酸盐作为碳源合成 PHB。
通过这一两步流程,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了 CO₂ 的高效转化,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还避免了传统化学合成过程中的有毒副产物生成。
为了进一步提升两步联合作用系统转化效率,研究团队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措施。
电化学催化剂设计与优化。电化学 CO₂ 还原是实现整个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研究团队采用 Cu–Ag 双金属催化剂,通过精确调控 Ag 与 Cu 的比例,显著提升了 C–C 偶联反应的选择性,从而高效生成乙酸盐。
图|CO₂ 流速和催化剂中 Ag 的比例是影响产物选择性的关键因素
实验表明,当 Ag 含量为 45% 时,C₂ 含氧化合物的法拉第效率最高,可达到 44%,其中乙酸为 26%,乙醇为 18%。在 400 mA/cm² 的高电流密度下,该系统仍能稳定运行,展现了其具备工业化应用的潜力。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同样经过了团队精心设计,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图像显示,Cu 和 Ag 纳米颗粒在电解过程中发生迁移和团聚,形成紧密接触的催化界面,进一步促进了 CO₂ 向 C₂ 化合物的转化。
微生物发酵。尽管电化学段转化效率显著,但在生物转化阶段,当乙酸浓度过高时,会影响 Cupriavidus necator 的细胞活性和 PHB 合成能力,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在微生物培养条件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包括调节 pH 值、控制营养盐浓度以及采用阶段式培养策略,确保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了 PHB 的合成效率。
图|通过尼罗红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清晰看到细胞内积累的 PHB 颗粒
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该菌株的 PHB 产率可达 32 ± 3.5 mg/L/h,最终细胞中 PHB 含量高达干重的 75%,通过尼罗红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清晰看到细胞内积累的 PHB 颗粒。
此外,为了获得纯化形式的 PHB,研究人员使用 1,3-二氧戊环(一种以高效溶解 PHB 而闻名的绿色溶剂)从收获的细胞中提取了该聚合物。提取得到 61 mg 细粉状 PHB,进一步证明了其成功的生物合成和积累。
总之,该研究不仅为 CO₂ 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生物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随着电催化剂稳定性、生物耐受性和系统集成度的进一步提升,该策略有望扩展至其他高附加值生物制品的生产中,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G. Lee,H. Jo,J. Choi,M.F. Guzman,Y. Shan,H.K.D. Le,J. Feijoo,N. Soland,D.S. Clark, & P. Yang, CO2 upgrading into bioproducts using a two-step abiotic–biotic system,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22 (34) e2512565122, https://doi.org/10.1073/pnas.2512565122 (2025).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合成生物学最新讯息,不代表平台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生辉SciP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