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深圳瞬间 | 首届高交会,U盘初登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17:57 3

摘要:1999年,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在深圳启幕,如灯塔照亮科技创业者前路,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注入动力。从老照片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当年的沸腾氛围。

1999:首届高交会,U盘初登场

1999年,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在深圳启幕,如灯塔照亮科技创业者前路,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注入动力。从老照片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当年的沸腾氛围。

▲ 1999年10月,首届高交会在深圳隆重开幕。

在这熙攘的人群中,有一个展位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没有那些大型企业展位的华丽排场,但小小的展台上,却摆放着一件足以改变存储历史的产品——全球第一款USB闪存盘,后来人们叫它“U盘”。

而这背后,是“世界U盘之父”邓国顺和他的伙伴成晓华充满波折又无比精彩的故事。1999年,邓国顺与成晓华历经艰辛,成功研发出了这款划时代的产品。和传统的软驱、磁盘相比,U盘无需驱动器,即插即用,宣示着移动储存新时代的来临。

然而,产品研发成功后,他们马上就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没有资金进行推广,拜访国内几家知名大公司寻求合作,却无人问津。就在他们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深圳即将举办首届高交会的消息,重新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

邓国顺回忆,当时参展报名已经接近尾声。高交会组委会留学生组负责人独具慧眼,在看到他们的项目后,当即拍板同意为其提供免费展位与食宿。

在首届高交会上,U盘凭无需外接电源、即插即用等特性,在软盘、光盘还是主流的时代惊艳全场。“亮相时U盘的容量为8MB,是当时市面流行的3.5寸软盘的10倍。当时,我们展区人气爆棚,展区电话几乎被打爆。”邓国顺表示,从高交会走向世界的不仅是发明产品,他本人也由此被称为“世界闪存盘之父”“软盘软驱终结者”。

▲ 2001年,朗科公司生产的USB存储盘在高交会上做成大生意。

“如果你有一项发明,那么就应当跑步来参加高交会;如果你是一家很想尽快有所作为的科技企业,那么就应当在每一届的高交会上有所作为。”直到今天,邓国顺仍然感慨。

首届高交会,就像一座熠熠生辉的里程碑,不仅见证了邓国顺和U盘的传奇诞生,更开启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壮丽篇章。如今,高交会已走过多年,规模与影响力日增,持续为深圳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引领创新者逐梦科技星辰。

2000:爱阅之城的“高贵坚持”就此开启

当改革开放的浪潮让深圳闻名全国时,很少有人能预料到,这座以速度与效率著称的城市会因一场持续一个月的读书活动,在中国文化版图上刻下独特印记。2000年11月1日,首届深圳读书月在深圳书城北广场拉开帷幕。此后一个月,深圳市民用阅读的热情,为这座年轻城市注入了温润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一场酝酿四年的民间共鸣

1996年11月8日至18日的深圳书城,正经历着一场打破常规的文化热潮。刚落成的深圳书城(现深圳书城罗湖城)迎来第七届全国书市,这个被其他城市视为“亏本买卖”的老牌活动,在深圳创造了奇迹:10天销售额达2177万元,订货总额突破3.2亿元,创下五项全国纪录。更令人惊叹的是,为控制人流而推出的5元门票,丝毫没能阻挡市民的热情,开幕当天就有10万人涌入。书市筹备期间,深圳书城一位工作人员发表文章《深圳人呼唤读书节》,疾呼“每年11月8日为深圳人的读书节”。这篇激情洋溢的文章,表达了深圳人对阅读盛会的向往。

▲ 2000年,读者在首届深圳读书月图书交流大会上抢购书籍。

一直到1999年,这样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快,一个读书节庆开始酝酿。经过多方讨论,“读书月”的构想最终成型:用一个月的跨度,容纳多层次、多类型的阅读活动,让市民的文化需求得到充分释放。

2000年5月,相关报告递交。9月21日,“每年11月为‘深圳读书月’”的批复正式下达。这场历时四年的筹划既是深圳人对阅读热爱的自然流露,更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化自觉。当时的深圳已连续12年位居全国人均购书量榜首,人均购书额达30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

首届读书月的50项活动与170万参与者

2000年11月1日的深圳书城北广场,成了一片书香萦绕的天地。机关干部与企业员工、武警战士与中小学生、白发老人与稚嫩孩童齐聚一堂。随着首届读书月正式开幕,读书论坛、中外经典诗歌朗诵、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等50项主题活动同步开启。

这场没有先例可循的文化活动,全凭策划团队的闯劲“摸着石头过河”。读书月指导委员会推荐的100种藏书书目,成了市民购书的指南,深圳书城11月的畅销书榜前十名全被推荐书目包揽。

“读书在深圳”征文大赛收到了来自深圳市、广东省及全国各地的稿件共计1200篇,还有一篇来自远隔重洋的纽约联合国总部。全市5万多名青少年参与“我们来换书”活动,获奖者最小的年龄仅5岁。

数据见证着这场阅读狂欢的热度:据统计,首届深圳读书月期间,进入深圳书城的读者高达105万人次,平均每天3.5万人次,各类出版物销量大幅增长;读者进入深圳图书馆平均每天达6000人次,进入少儿图书馆每天达1200人次,同比分别增长了25%和20%。当年的《新闻出版报》为此评论说:这是深圳的一项创举,首届深圳读书月活动时间之长、活动项目之多、涉及面之广、参与人数之众、社会反响之强烈,在全国首屈一指。

从文化自觉到城市符号

首届读书月的成功绝非偶然。2000年的深圳,正站在文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城市竞争已进入文化较量阶段,深圳不仅要因经济成就获得地位,更要因爱读书受到尊重。读书月的诞生,恰是这座城市进入“文化自觉新阶段”的标志。

与此同时,深圳还在全国率先提出“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是文化发展根本目的”的理念。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文化活动,读书月从一开始就定位为 “社会搭台,市民唱戏”,既避免了行政主导的生硬,又防止了民间自发的零散。社会各界通过推荐书目、组织论坛等方式引导阅读方向,同时尊重市民的自主选择,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这种多元参与的模式,让读书月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

当首届读书月的各项活动落下帷幕,一个更深远的影响正在显现:读书月成为深圳新的“城市传统”,年年此月,市民与书籍的约会如期而至。过去,人们提起深圳,想到的是国贸大厦的“三天一层楼”,是深交所的股市波动;而读书月让外界看到,这座城市的血管里不仅流淌着创新的血液,更涌动着人文的暖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曾盛赞:“深圳不仅应当因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而受到瞩目,还因热爱读书、重视文化而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时光流转,2024年11月,第25届深圳读书月以“共读改革新篇 同创时代华章”为主题盛大开启,2500余场阅读文化活动在全城铺展。从联动港澳的“共读双城”系列活动,促进文化同源的三地学子互学互鉴、共传中华文脉,到“文化润疆·深喀共读”助力边疆文化建设,再到结合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的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活动,跨越国界传播中华文化魅力。读书月早已突破城市的地理边界,成为文化交流互鉴的广阔平台。它见证着深圳从文化觉醒走向文化自信的蜕变,持续以阅读的力量滋养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土壤,让深圳在文化的星河中闪耀出愈加夺目的光芒。

晶报记者 罗婉/文 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来源: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