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通:吉林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做客吉林新闻综合广播《健康大讲堂》栏目,专题讲解“处暑节气养生”。
刘通:吉林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做客吉林新闻综合广播《健康大讲堂》栏目,专题讲解“处暑节气养生”。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这时三伏已过或接近尾声,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会感到闷热。让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
1.问:处暑节气的特点是什么?养生核心是什么?
答:处暑,意为“出暑”,标志着炎热夏季即将结束,天气开始由热转凉,昼夜温差增大,空气湿度下降,气候逐渐变得干燥(秋燥开始显现)。
养生核心:防燥、润肺、护脾、增酸、少辛。重点在于从夏季的“防暑湿”顺利过渡到秋季的“防秋燥”,并为冬季储备能量(滋阴)。
2.问:处暑饮食上应该如何调整?
答:遵循“润、酸、增、少”的原则:
润燥滋阴:多吃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蜂蜜、芝麻、豆浆、藕等。
增酸减辛:适当多吃酸味水果(如葡萄、山楂、柚子)以收敛肺气,减少辛辣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的摄入,以防加重秋燥。
忌生冷:天气转凉,应避免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和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3.问:处暑时节如何应对“秋乏”?
答:“春困秋乏”是自然现象。应对方法包括:
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
适当午睡:中午小憩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下午的困倦。
多做有氧运动:如慢跑、爬山、散步,有助于气血畅通,解除乏力感。
多晒太阳:阳光有助于调节大脑血清素的分泌,改善情绪和睡眠。
4.问:处暑运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避开早晚凉意: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气温适宜的上午或下午,避免在寒露较重的清晨和凉意较深的傍晚大量出汗,以免受凉。
强度适中: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耗伤津液。应以微出汗为度,选择如太极拳、快走、瑜伽等较为平缓的项目。
注意补水:运动前后要及时补充温水。
5.问:如何预防“秋燥”伤身?
答:内部补水:每天足量饮水,少量多次,喝温开水为佳。
外部保湿:在室内可使用加湿器,防止皮肤和呼吸道干燥。
饮食润燥:多吃前述的润燥食物。
保护鼻腔:可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湿润鼻腔,防止干燥出血。
6. 问:处暑穿衣有什么讲究?
答:牢记“春捂秋冻” 原则。
不宜过早地增加厚衣服,让身体适当承受一些凉爽刺激,有助于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力。
关键:“秋冻”并非挨冻,而是不要添衣过快。早晚温差大,可准备一件薄外套,根据气温随时穿脱,特别注意保护腹部、背部和脚部,避免受凉。
7. 问:处暑养生最大的误区是什么?
答:最大的误区是“盲目贴秋膘” 。
古代由于夏季炎热,人们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入秋后需要进补(贴秋膘)以储备能量过冬。但现代人普遍营养过剩,夏季也多待在空调房里,不存在“苦夏”导致的虚亏。如果此时大量进食肥甘厚味的肉类,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上火、肥胖等问题。进补应以“清补”、“平补”为主,先调理好脾胃功能再循序渐进。
播出频率:吉林新闻综合广播FM91.6\AM738
栏目:《健康大讲堂》
播出时间:周日17:00-17:30
-85815111、85815999、85815199文章来源: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图片来源:转载·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
编辑:月佳、楚婷
初审:郝滋丽
复审:钟晓
终审:赵敏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来源:吉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