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的智慧:世上最大的监狱,其实是你自己的大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10:17 1

摘要:我叔去年干了件 “迷惑行为”:他花八千块买了台 “量子养生仪”,说能 “净化血液里的毒素”,每天对着手腕照半小时,比吃保健品管用。

我叔去年干了件 “迷惑行为”:他花八千块买了台 “量子养生仪”,说能 “净化血液里的毒素”,每天对着手腕照半小时,比吃保健品管用。

我跟他说 “这是智商税,量子技术根本不是这么用的”,他掏出手机翻出一堆 “专家视频”,怼得我哑口无言:“人家教授都这么说,你懂什么?我这是为了健康投资!”

结果三个月后,他体检报告里的血脂照样超标,那台仪器被扔在阳台积灰。

我以为他会醒悟,没想到他说:“肯定是我照的时间不够,下次再买个进阶版的。” 当时我就想起芒格说过的一句话:“人类最擅长的,就是给错误的认知找一万个理由,把自己关在大脑里不出来。”

你是不是也觉得 “监狱” 是铁栏杆、高墙电网的样子?可芒格偏说,世上最大的监狱根本没有门 ,它是你以为 “我永远没错” 的执念,是你只会用一种逻辑看世界的死板,是你把 “经验” 当 “真理” 的懒惰。

更颠覆的是,这监狱还是你自己亲手建的,建完还把钥匙吞了,一边抱怨 “生活没意思”,一边拒绝走出牢笼。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 “大脑监狱” 的荒诞之处,再学学芒格老爷子怎么 “跳出来”。

我前同事小周,是个 “职场道理王”,他坚信 “只要加班够多,老板就会看见”,所以每天不管有事没事,都要在公司待到十点半,周末还主动来 “值班”。

有次项目组赶进度,他熬了两个通宵,结果交上去的方案因为思路太老套,被客户打了回来。

领导跟他说 “别只拼时间,多想想怎么创新”,他居然反驳:“我都这么努力了,方案没问题,肯定是客户不懂行!”

后来公司裁员,小周没保住工作,他还跟我们吐槽 “老板眼瞎,看不到我的付出”。

你看,他的大脑里有个 “监狱”:墙是 “努力 = 成功”,门是 “我的付出不可能错”,他在里面走了好几年,从来没想过 “努力的方向错了,再拼也没用”。

芒格把这种监狱叫 “单一思维牢笼”,就像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只会用 “加班 = 敬业” 看职场的人,永远看不到 “效率比时长更重要”;只会用 “分数 = 优秀” 看孩子的家长,永远看不到 “情商比成绩更珍贵”。

更可怕的是,你还觉得自己在 “自由思考”,其实是在监狱里绕圈,每绕一圈,就把墙砌得更厚一点。

我妈也有个 “买菜牢笼”:她只去小区门口那家 “老张菜摊”,说 “老张卖了十年菜,不会缺斤少两”。

有次我在另一个摊位看到同样的青菜,比老张便宜三毛钱,还新鲜,就买了一把回家。

结果我妈把菜拎起来看了半天,说 “这菜肯定打了农药,不然怎么这么便宜”,最后居然把菜扔了,非要去老张那再买一把。

后来我才知道,有次她在别的摊位买了次土豆,回家发现有两个坏的,从那以后就认定 “除了老张,别的摊位都坑人”。

你看这逻辑多荒诞:一次不好的经历,就给所有摊位贴了 “坏人标签”;自己熟悉的,就等于 “绝对靠谱的”。

芒格说:“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喜欢走捷径,把复杂的世界简化成几个‘固定结论’,然后躲在里面不出来。” 这捷径就是监狱的地基,你以为它帮你省了思考的力气,其实是把你困在了 “片面经验” 里,再也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

这就是监狱最狠的地方:它让你把 “错误” 当 “委屈”,把 “醒悟” 当 “背叛”,宁愿在里面哭,也不愿推开门看看外面。

去年我减肥的时候,犯过一个 “认知蠢事”:我坚信 “只要不吃主食,就能瘦下来”,所以每天只吃沙拉和鸡胸肉,米饭面条碰都不碰。

头两周确实瘦了三斤,我更得意了,觉得 “我的减肥理论绝对没错”。结果第三周开始,我每天头晕眼花,月经也推迟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 “你这是营养不良,再这么吃要出大问题”。

可我当时居然想:“肯定是我沙拉里的酱汁放多了,下次换无糖的就好。” 直到后来晕倒在地铁站,才被迫恢复吃主食。

现在想想,当时我的大脑就是在 “自我 PUA”:它把 “不吃主食” 这个错误认知包装成 “正确的减肥方法”,把身体发出的警告当成 “减肥必经的考验”,把医生的话当成 “危言耸听”。

它不是在保护我,是在把我往监狱深处拖,还骗我说 “这里最安全”。

芒格把这种现象叫 “确认偏误”,你的大脑会像个 “偏心眼的裁判”,只收集支持自己的证据,忽略反对的声音。

就像那些坚信 “星座决定性格” 的人,看到 “金牛座务实” 就说 “太准了,我就是这样”,看到 “金牛座固执” 就说 “这不准,我才不固执”;就像那些相信 “算命能改运” 的人,算准了就说 “大师真厉害”,算不准就说 “我心不诚,下次再算”。

我之前写方案也犯过这错。

当时要做一个电商直播策划,我觉得 “只要找个流量大的网红,销量肯定好”,就一门心思找头部主播谈合作。

同事跟我说 “咱们产品客单价太高,头部主播的粉丝不一定买账,不如找垂直领域的中腰部主播”,我根本没听,我翻出好几个 “头部主播带高客单价产品爆单” 的案例,跟同事说 “你看,这就是证据,我的思路没错”。

结果呢?花了几十万坑位费,最后销量还不够成本的零头。

复盘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些 “爆单案例” 都是特殊情况:要么是品牌补贴力度大,要么是主播刚好有粉丝需求。

可我当时根本看不见这些,我的大脑只挑 “对我有利” 的信息,把监狱粉饰成 “安全屋”,骗我 “待在这里准没错”。

更可怕的是,大脑还会 “拉帮结派”。

你有没有发现,觉得 “躺平最舒服” 的人,朋友也大多是不想奋斗的;支持 “某明星没塌房” 的粉丝,只会在粉丝圈子里互相打气。

芒格说:“人类是群居动物,会本能地寻找和自己认知一致的人,形成‘认知小圈子’,这个圈子就是监狱的围墙,里面的人互相给对方递‘我没错’的安慰,外面的声音根本传不进来。”

看到这你可能会慌:“那我是不是一辈子都要困在大脑监狱里了?” 别担心,芒格老爷子早就给我们准备了 “跳出指南”,他一辈子都在跟 “认知牢笼” 作斗争,最后总结出了最实用的方法:不是跟大脑硬刚 “你错了”,而是用 “多元思维” 绕着墙走,慢慢把墙拆了。

芒格自己就干过这事。

他年轻的时候,是个 “纯粹的经济学家”,觉得 “所有商业问题都能用经济学原理解决”。直到有次他投资一家纺织厂,按照经济学模型算,这家厂应该能盈利,结果却亏得一塌糊涂。

他后来才发现,自己忽略了 “心理学” 因素,工厂工人因为工资低、工作环境差,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一直上不去;还有 “社会学” 因素,当地年轻人都去大城市打工,工厂招不到人。

从那以后,芒格就开始疯狂学习:不仅学经济学,还学心理学、历史学、生物学、物理学,甚至连会计学、法学都不放过。

他说:“要想打破认知牢笼,你得拥有‘工具箱思维’,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肯定会把所有问题都当成钉子;但你要是有锤子、钳子、螺丝刀,就会知道该用什么工具解决什么问题。”

我之前做新媒体运营的时候,也靠这招破局。

一开始我觉得 “只要标题够吸引眼球,文章就有流量”,所以每次写标题都往 “震惊体”“悬念体” 上靠,比如 “90 后女孩月薪 3 千,一年攒够 10 万,她的方法你绝对想不到”。结果文章打开率是高了,但转发率特别低,粉丝也留不住。

后来我想起芒格的 “多元思维”,就试着用 “心理学” 分析:读者点开标题是因为好奇,但看完发现内容没价值,就不会转发;再用 “传播学” 思考:好的内容应该能让读者 “有共鸣、想分享”,而不是只靠标题骗点击;还用 “社会学” 观察:现在的读者越来越反感 “标题党”,更喜欢真诚、有干货的内容。

想明白这些后,我改了写标题的思路:不再追求 “震惊”,而是突出 “价值”,比如 “月薪 3 千怎么攒钱?我试过 5 种方法,最后发现这 2 种最实用”。

结果不仅转发率涨了 30%,还收获了一批愿意长期关注的粉丝。你看,这就是 “多元思维” 的魔力 —— 它不是让你否定之前的认知,而是让你多几个角度看问题,慢慢把 “单一思维的墙” 拆成 “多元视角的路”。

芒格的另一个 技巧更简单:主动找 “反对你的人” 聊天。

他说:“如果我不能比反对我的人更有力地反驳我自己,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 意思是,你要主动把 “监狱的门” 打开一条缝,让外面的声音进来,哪怕那些声音让你不舒服。

我妈后来就这么做了。

有次她跟小区里另一个阿姨聊天,那个阿姨说 “其实菜市场东边那家摊位的菜也不错,比老张便宜,还新鲜,我买了好几次都没缺斤少两”。我妈一开始还反驳 “不可能,我之前在别的摊位买过坏土豆”,但那个阿姨跟她说 “你可以先买一点试试,不好再换回来嘛”。

结果我妈真的去试了,发现那家的菜确实好,从那以后就不再只认老张的摊位了。

你看,打破认知牢笼不需要 “壮士断腕”,有时候只需要 “试一次”—— 试一次跟你习惯不同的方法,听一次跟你观点相反的话,看一次你从来没看过的书。

芒格活到 99 岁,还在不断学习新东西,他 80 岁的时候学编程,90 岁的时候还在看最新的物理学论文。

有人问他 “您为什么这么拼?”,他说 “我怕我的大脑变成监狱,把我困在过去的认知里”。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座监狱,区别在于:有的人把它当成 “安全屋”,躲在里面不敢出来;有的人把它当成 “训练场”,不断想办法打破它。

而最好的跳出方法,不是彻底摧毁监狱,而是让大脑从 “监狱长” 变成 “探险家”,不再执着于 “我没错”,而是好奇 “还有什么新东西”;不再害怕 “跟我不一样”,而是兴奋 “又能学到新东西”。

来源:阿胖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