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天府新区: “和美”为笔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10:08 1

摘要:在“千万工程”的经验指引下,眉山天府新区(以下简称新区)于小切口处深耕耘,于久久为功中求突破。如今的新区,特色产业竞相勃发,人居环境绿意十足,群众收入不断提高,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展。

8月的眉山天府新区,高标准农田稻浪翻滚、川西民居古朴雅致、经济林木陆续丰收……广袤沃野映衬着辛勤群众的一张张笑脸。

在“千万工程”的经验指引下,眉山天府新区(以下简称新区)于小切口处深耕耘,于久久为功中求突破。如今的新区,特色产业竞相勃发,人居环境绿意十足,群众收入不断提高,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展。

以“耕地”为抓手 扛稳“粮袋子”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8月25日,走进青龙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平整的土地一望无际,灌溉渠如一条条直线从田间穿过,清澈的水顺着灌溉渠精准地流进每个田块。纵横成格的机耕道将农田分割成整齐的“棋盘”。

青龙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稻-虾”共生种养。

一场雨后,园区的稻田格外充满生机,种植大户王大坚蹲在田边察看稻穗长势,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再等半个月左右,水稻就要收割了。因为管理得当,稻穗很壮实,产量差不了。”

近年来,新区积极探索“国企+种植大户”的创新模式,园区在生产各环节提供机耕、播种、收割等全方位服务,同时大力建设道路、沟渠、农事服务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这给了王大坚莫大的种植信心。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吃饭。流转的土地从200亩发展到1000多亩,今年水稻产量预计600多吨,这样的生产效率和产量,单靠个人是很难达到的。”王大坚介绍,现在,园区种植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还有卫星帮忙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在手机上就能看到需要的农业信息,种田效率大大提高了。他以水稻收割举例,1000多亩,几台收割机同时作业,一周内便可轻松完成收割。

据王大坚介绍,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他在环天农业公司的指导下,采用“稻-虾”共生的种养模式,在稻田里养殖了澳洲蓝龙虾。如今,蓝龙虾上市在即,各种订单纷至沓来。

近年来,新区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推进“天府粮仓”示范区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结合“四区同建”(即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四个方面协同推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突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示范带动,有力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十万亩建设“三年行动”。通过小改大、坡改缓、瘦改肥,实现规模成片、宜机作业、能排能灌、高产稳产目标。

以“善治”为切口 打造和美乡村

蓝天白云下,宽阔的道路向远方延伸,崭新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村民三五成群,在农田里劳作、在广场上锻炼身体、在夜幕下跳起广场舞……这是锦江镇天宫村村民的生活场景,也是新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面貌的缩影。

初秋的夜晚,天宫村村委会广场热闹不已。“洗衣液50积分、大米100积分、风扇200积分。”积分超市里,村民开心地拿着积分券来兑换生活用品。货架上,整齐摆放着一排排大米、食用油、食盐、洗衣液、卫生纸、洗衣皂等生活用品,有村民一边选购,一边念叨着“我还得再多为村子作贡献,赢更多的积分。”

天宫村村民在积分超市兑换商品。

“我们采用志愿服务积分激励模式,将积分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文明户评比等活动紧密挂钩,激发村民参与自我管理的热情。”天宫村党委书记曾红军坦言,采用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大大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房前屋后卫生干净有积分,积极参与群防群治活动有积分,自觉践行村规民约有积分,配合村上开展志愿服务有积分……小小积分成为村民践行文明行为的“指南针”。积累了一定积分的群众可到积分超市兑换相应价值商品,这样一来,群众从“袖手看”变为“动手干”。

乡村要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作为全市“五美乡村”建设首批精品村之一,天宫村从蓝图美、产业美、人居美、服务美、文明美五个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制定了建设方案,梳理出责任清单,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全力推进“五美乡村”建设。

过去,路边污水横流,沟渠的水也呈黑色;如今,政府部门建起了“三格处理池+人工湿地”,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道集中处理,村庄的环境得到了质的飞跃。干净整洁的村道、整齐排列的分类垃圾桶、富有特色的农家庭院,处处皆是风景。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天宫村长效发展的“密码”,也是新区乡村“善治”的生动诠释。

聚焦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新区连线连片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同时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通过分类激励、本土培育、科技下沉和载体创新,激活农村人才动能,吸引有志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核心支撑。

在龙马镇万古村,黑化美化的景观大道,田成方、路成网的高标准农田,现代化的农业服务中心,便捷温馨的党群服务中心,春赏桃花夏品桃,景观亭里看美景,现代化的农村生活让群众倍感幸福。

在青龙街道,热闹的老街上有着人间“烟火气”,“口袋公园”一步一景,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上,喜欢运动的人们在此健身……人和景美,处处涌动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在高家镇金河村,便捷的四好农村路穿村而过。山丘上果园芬芳,有彩绘农舍、特色农家乐,集摄影、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周末旅游小环线,谱写了“李橘花香 幸福金河”。

……

漫步新区大地,美丽乡村多姿多彩,产业振兴、环境宜居、群众安乐。

以“资源”为依托 促进农旅融合

近日,天刚亮,高家镇中坝村,蜿蜒的山道上,已有背着专业装备的徒步爱好者向着海拔912米的观景台进发。这个由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的山区村,正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走出一条“靠山致富”的新路径。

中坝村森林覆盖率超70%,夏季气温比平原低3-5℃,站在玛瑙山巅,可将三岔湖、兴隆湖、成都市区风光尽收眼底。

中坝村别具一格的民宿小院。

傍晚时分,“赤望之丘”露营地的帐篷陆续亮起灯光。成都游客白先生带着孩子体验植物拓印,“白天徒步采摘,晚上围着篝火做手工,这才是深度乡村游。”像他这样的“回头客”已占当地游客总量的40%。

“这里有城里人追求的‘诗与远方’,还有特色农产品。”村支书亢丹说,村里利用20公里环山步道开发徒步线路,改造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建设“农产品展示厅”,流转闲置林地建设“山林隐语”“赤望之丘”露营地,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观雪”的四季旅游。

瞄准露营经济带来的流量,村集体成立了“忠坝农产品”合作社,建起“农户散养+集中加工+线上线下销”的产业链。在露营地设立的“山货集市”,土鸡蛋按枚卖、嫩南瓜论个销,山货变礼盒。2022-2024年,合作社销售额突破50万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全国推广的浙江省“千万工程”,其核心经验之一便是坚持绿色发展、融合发展。新区深入学习实践,大力推动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在青龙街道柏杨湖文旅项目现场,湖中钓友在路亚艇上甩杆“打路亚”;水库周边的道路被山地自行车赛事组看中,已成功举办过多次精彩的比赛;湖中心的特色民宿,入住客人络绎不绝。

锦江镇象耳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打造了四季采摘园。2024年底,在四季采摘园基础上,该村盘活原太白小学闲置房屋及土地,修建太白庐旅游度假民宿,周末节假日一房难求。

以农兴村,以文促发展,以旅期未来。秉持“农旅+”的发展理念,新区推动旅游与文化、康养、商业、体育、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探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围绕“农业+旅游”,打造美丽乡村旅游线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乡情乡味。

象耳村太白庐旅游度假民宿。

记者手记

喜见新区乡村振兴“三个跃迁”

以前,种植户王大坚靠天吃饭,如今,手机遥控、卫星监测,千亩稻田,一周收完。这是高标准农田、机械化、数字化叠加的结果。

这是新区“粮田”到“良田”的跃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得到生动展现。

天宫村把志愿服务折算成积分,把积分存进超市,促使村民从“袖手看”变为“动手干”。事实证明,乡村治理的核心是激活人的内生动力,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就能让乡村常美、长治、常乐。

这是新区“治理”到“善治”的跃迁,生态宜居中,乡村描绘着“诗与远方”。

中坝村把海拔、森林、老屋这些沉睡资产唤醒,做成徒步、露营、山货品牌,城里人来消费了,村民腰包鼓了。这说明,绿水青山只要找到“转化器”,就能变现为金山银山。

这是新区“资源”到“资本”的跃迁,城乡融合的路上,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区乡村振兴路上的“三个跃迁”,共同指向一条清晰路径:以科技稳粮,以善治聚人,以融合兴产。粮袋稳了,人气旺了,口袋鼓了,乡村振兴的“和美篇章”方能写得更长、更实、更美。

乡村风景如画。

来源:眉山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