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8 月 5 日,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在上海举办媒体开放日活动。在这次活动上,意法半导体不仅展示了其在汽车芯片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更通过多位高管的深度分享,描绘出这家全球半导体巨头深耕中国40年的本土化蓝图。从 “在中
2025 年 8 月 5 日,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在上海举办媒体开放日活动。在这次活动上,意法半导体不仅展示了其在汽车芯片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更通过多位高管的深度分享,描绘出这家全球半导体巨头深耕中国40年的本土化蓝图。从 “在中国,为中国” 的战略落地,到汽车芯片技术的持续创新,意法半导体正以 “技术+生态” 双轮驱动,成为中国汽车电动化与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伙伴。
深耕四十载:“在中国” 的本土化基建全面落地
意法半导体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曹志平在开场演讲中强调,意法半导体在中国的 四十年,不是简单的市场拓展,而是与中国产业共成长的40年。这份 “共成长” 的底气,既来自于意法半导体四十年如一日地对中国市场重视,也来自于意法半导体在中国构建的从设计、研发到制造的全链条本土化体系建设。
四十年来,意法半导体持续把最新技术推送到中国市场,许多产品都成为业内标杆,中国已经成为意法半导体在欧洲市场之外最重要的区域市场之一。在开拓市场的同时,意法半导体也深深植根于中国,在研发、技术支持、创新引领与生态建设上全方位布局。截至2025年,意法半导体在中国已拥有5000 名员工,约占全球总员工数的10%,分布在市场销售、设计研发、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制造等全业务环节。
制造端的本土化布局尤为亮眼。在前端晶圆制造领域,意法半导体与三安光电在重庆合资成立的 “安意法半导体”8英寸碳化硅晶圆厂于2025年2月正式通线,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量产,总投资约230亿元人民币。这是国内首条车规级8英寸碳化硅功率芯片规模化量产线,采用意法半导体专利制造工艺,选用中国本地碳化硅衬底,封装测试环节则由意法半导体深圳工厂(赛意法)完成,形成 “芯片设计 - 晶圆制造 - 封装测试” 的完整本土化供应链。
后端封测领域,意法半导体深圳工厂已走过30年历程,如今已成为其全球最大的封装和测试基地之一,贡献超过50%的后端产能。2024年,该工厂进一步扩建,强化对碳化硅、STM32微控制器等关键产品的本地化支持。
在供应链协同上,意法半导体与华虹宏力达成深度合作,由其代工40纳米MCU等产品,实现STM32微控制器供应链的完全本地化。“我们是率先将完整本地化部署落地中国的国际半导体公司。” 曹志平表示,这种布局不仅提升了供应链韧性,更能快速响应中国客户对成本效益的需求。
从 “在中国设厂” 到 “在中国构建完整生态”,意法半导体的本土化已从 “物理存在” 升级为 “深度融入”。正如意法半导体CEO Jean-Marc Chery所言,意法半导体要做具有‘本地化思维’的全球公司,让“在中国,为中国”从口号变为可触摸的成果。
技术锚点:“为中国” 的汽车芯片创新矩阵
在汽车半导体领域,意法半导体已稳居全球前三(2024年市场份额8.0%),汽车业务占比达46%,是其核心增长引擎。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数字化的爆发式需求,意法半导体以 “定制化技术+系统级方案” 双轨并行,打造 “为中国” 的产品矩阵。
“从意法半导体的角度,要服务好中国市场,我们最大的资本就是工艺。” 中国区汽车市场及应用总监、上海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付志凯在演讲中强调,意法半导体专有晶圆制造工艺涵盖MEMS、CMOS、模拟、功率器件等多个领域,其中BCD(Bipolar-CMOS-DMOS)工艺更是获得IEEE里程碑奖,能将模拟、数字、功率功能集成于单颗芯片,为汽车电子的高集成度需求提供支撑。
针对软件定义汽车的存储需求,意法半导体开发的PCM(相变存储器)技术为MCU应用打开了新空间。该技术使存储密度较上一代提升2.4倍,在相同晶圆面积下实现存储容量翻倍(如从10M扩展至20M),且已通过车规级可靠性验证并量产。付志凯解释,基于PCM技术的xMemory,为汽车OTA带来更多便利,而且因为容量密度的提升,更有助于让客户用一款MCU就能支持多个项目的开发。
在宽禁带半导体领域,意法半导体深耕碳化硅技术30余年,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电池管理系统(BMS)。同时,其与英诺赛科展开氮化镓(GaN)技术与制造合作,中国市场依托英诺赛科供应链,海外市场则借助意法半导体全球网络,形成 “双市场、双供应链” 的协同模式。
明星产品:Stellar MCU与STi2Fuse的中国适配
Stellar系列车规MCU是多领域融合创新的典型代表。作为全球首款基于28纳米Arm架构的车规MCU,Stellar MCU可细分为两大系列:Stellar P面向多合一电驱平台、电池管理等动力域场景,Stellar G则整合了以太网接口,聚焦软件定义汽车的区域控制器(Zonal Controller)需求。
Stellar系列MCU的四大优势直击中国车企痛点:
更通用的Arm架构:区别于定制核(如Tricore、PowerPC),降低客户开发门槛,支持快速移植现有软件生态;
xMemory扩展能力:基于PCM技术,单颗芯片可支持不同存储容量需求,客户无需重复认证,开发周期缩短30%;
环网架构集成:内置以太网交换机,支持环形拓扑,较传统星形架构减少线束长度60%(从3km降至 1km),减重达70%(从36kg降至10kg),适配中国车企对轻量化、低成本的追求;
边缘AI集成:搭载车规级NPU(神经处理单元),从工业领域成熟技术移植而来,支持故障预测、虚拟传感器等功能,减少对物理传感器的依赖,帮助整车厂降低成本。
STi2Fuse电子保险丝则重新定义了汽车配电安全。相较于传统熔断式保险丝,其支持1-4通道集成(友商多为单通道),故障切断时间小于100微秒,满足EDA450功能安全标准,且I2T熔断曲线可软件配置,解决传统保险丝 “选型难、冗余高” 的问题。付志凯表示,该产品已被多家中国头部车企采用,帮助配电盒减重25%,提升电池续航。
系统级方案:从A样到量产的全周期支持
为加速客户产品上市,意法半导体上海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已打造了34套全栈参考解决方案,覆盖电动化(OBC车载充电机、VCU整车控制器、BMS电池管理)和数字化(智能座舱、ADAS、区域控制器)两大方向,均达到A样(原型样件)水平。
以电动化为例,其多合一电驱解决方案整合Stellar P MCU、碳化硅功率器件、传感器等核心组件,支持 “电机控制+热管理+电池管理” 的集成控制,较传统方案减重15%、成本降低20%。数字化领域,区域控制器方案基于Stellar G MCU,支持以太网环网通信,兼容AutoSAR架构,可快速适配中国车企的SOA(面向服务的架构)转型。
付志凯表示,创新中心配备电机测试台、HIL 测试平台、电池模拟器等设备,可提供从芯片验证到系统联调的全流程服务。针对中国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其本地团队可在6-12个月内完成芯片规格定义到量产,较全球平均周期缩短40%。
生态共振:从技术输出到协同创新
中国汽车产业的生态正在重构,车企从 “组装集成商” 升级为 “生态主导者”,半导体厂商则从 “三级供应商” 走向 “一级合作伙伴”。意法半导体以 “技术互补+快速响应+理念协同” 为原则,构建本土化创新生态。
在合作伙伴选择上,意法半导体聚焦三类企业:技术互补型(如三安光电的碳化硅衬底、英诺赛科的氮化镓工艺)、快速响应型(如华虹宏力的代工服务)、理念协同型(与整车厂共同定义产品)。曹志平在媒体问答中表示,中国市场节奏快,客户需求变化快,意法半导体的合作伙伴一定要快速敏捷,能够及时配合客户的需求和市场变化。
与中国本土企业的联合研发成果显著。针对BMS市场,意法半导体与中国客户合作开发了四代AFE(模拟前端)芯片,适配中国动力电池的高电压、高容量特性;面向自动驾驶,其开发的电源管理芯片满足中国车规级EMC(电磁兼容)标准,已应用于多家车企的L2+级ADAS系统。
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占全球比重七成,新技术应用在汽车上的节奏领先全球,车企海外出口量持续增长,意法半导体的本土化战略,正从“服务中国”向“依托中国辐射全球”演进。
从19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到2020年代构建完整本土化生态,意法半导体的40年历程,恰是全球半导体企业与中国产业共生的缩影。面对未来, 中国汽车市场的创新速度正在引领全球行业发展趋势,意法半导体将以“在中国,为中国”为起点,最终实现“在中国,为全球”的价值跃迁。
来源:王树一一点号